不断拓宽蹴鞠IP产业链
非遗工坊里的乡村振兴梦︱让非遗蹴鞠飞向世界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许珊珊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蹋鞠即为蹴鞠,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都城临淄,就已经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娱乐方式。
11月28日,在淄博蹴鞠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蹴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剑向记者展示了蹴鞠的制作过程,精心鞣制的褐色皮革,通过缝合、填充,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椭圆形的古代足球。
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淄人,受家庭影响,于剑从小就对蹴鞠充满了兴趣。
“临淄的蹴鞠,世界的足球。”2004年,临淄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同年,凭着一腔热爱,36岁的于剑从机关单位辞职,全身心投入到蹴鞠制作当中。他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内容,还原古代蹴鞠的样式和制作方式,生产出国内近现代第一批蹴鞠。
“古代蹴鞠为4片,采用真皮外缝的形式制作,并用羽毛、毛发等填充。现代的鞠球是由现代工艺加工的牛皮制作,用丝绵填充。”于剑向记者介绍,做蹴鞠就是个力气活,也是个细致活,每一片在冲压时都要均匀用力。一个个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蹴鞠,在一双双巧手下,灿然而生,一针一线的缝制更是对齐文化穿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门店的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于剑开了一家网店——“蹴鞠王”。自此,公司开启了线下手工制作、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全新经营模式,也圆了于剑以蹴鞠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就业的梦想。
“我们还将蹴鞠销售到了欧美、东南亚等地,电商平台订单应接不暇。”于剑信心满满地说。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的拓展,他也实现了传统技艺传播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完美结合,让古老的蹴鞠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走向了世界。
近年来,于剑又围绕蹴鞠运动,尝试制作了蹴鞠球门、蹴鞠服装等产品,不断拉长拓宽蹴鞠IP产业链。还拓展了“闻韶”乐器、陶正陶瓷刀等齐文化系列文创产品,款式多样、工艺精美,实现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相互赋能。
传承发扬齐文化,于剑一直在路上。他们还经常组织研学活动,向孩子们展示手工蹴鞠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