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1989,展示最可怕的“黑暗骑士”,蒂姆伯顿做到了

​蝙蝠侠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出现在银幕上,每一次登场都能让影迷欢呼雀跃。但是说实话,作为一个在诺兰三部曲之下长大的人,我发现1989年的《蝙蝠侠》电影更像是《义务警员》(vigilante)的最佳翻拍,因为它提出了存在主义的问题,并且在拍摄技术上做的很出色。虽然我很喜欢诺兰的三部曲系列,但我不得不承认,它还没有像蒂姆·伯顿版的《蝙蝠侠》那样把黑暗和恐怖气氛诠释的如此到位。



《蝙蝠侠》是20世纪70年代末,为重振黑暗骑士的人气,而进行的一次绝望的尝试之后才有的成果。1983年,汤姆·曼基维茨写了一篇剧本,重点讲述了蝙蝠侠、迪克·格雷森的出身以及小丑和鲁伯特·索恩等反派角色的故事,并从史蒂夫·恩格尔哈特的《蝙蝠侠:奇怪幽灵》中获得了灵感。但随着候选演员(威廉·霍尔登和大卫·尼文)的去世,这一内容从未见诸于世。后来是靠弗兰克·米勒的《黑暗骑士归来》和阿兰·摩尔的《蝙蝠侠:致命玩笑》扭转黑暗骑士人气的颓势。



不过,大家对这部《蝙蝠侠》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蒂姆·伯顿被选为改编史上最黑暗的漫画人物的导演,而他之前制作的两部电影都是喜剧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迈克尔·基顿被选为《蝙蝠侠》的主演,而他也是一个拍摄喜剧电影出道的演员。这些因素导致蝙蝠侠的粉丝骂声不断(因为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但是当伯顿和基顿携手合作时,他们创造出了新的电影奇迹!



伯顿在电影开篇就营造了黑暗气氛,蝙蝠侠注视着一群罪犯正对一个家庭实施抢劫。虽然诺兰在《黑暗骑士》也有多次提到,但并没有展现出伯顿所带来的那种阴郁氛围。因为在诺兰版的蝙蝠侠更为直接的干掉了黑帮老大。但是在伯顿版中,他是为了强调这两个试图维持生计的小罪犯。紧接着,蝙蝠侠在丹尼·埃尔夫曼的配乐之下现身罪犯面前,也再次强调了他的黑暗本质。我们在看的不是一个蒙面义警,而是一个与吸血鬼德古拉相当的怪物。



这个主题在《蝙蝠侠》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诺兰三部曲和DCEU电影可能让哥谭市变得像纽约市,并利用其地理位置产生各种效果。但是伯顿的电影是一部让蝙蝠侠不祥的存在,在城市建筑的每一寸框架中得以体现的电影。就好像这座城市是在人们潜意识里对蝙蝠侠的恐惧中建立起来的。他所散发出的黑暗气息,让哥谭市的里里外外都弥漫着阴暗的色调。笼罩在城市上空的薄雾就像是蝙蝠侠神话的延伸,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穿梭在哥谭市各个角落的蝙蝠车看起来就像一个不应该存在的实体。



此外,哥谭市民的行为,尤其是暴徒的行为似乎是在蝙蝠侠出现后变得和以前大不相同。罪犯、警察、政客和小丑之间有一种绝望和无能为力的感觉。由于蝙蝠侠的出现,小罪犯的问题已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表现出精神错乱和疯狂的迹象。小丑不断重申蝙蝠侠抢走了他的风头(和他的气球!)因此提升了他的犯罪潜质。因为蝙蝠侠的出现,警察给人的一种感觉就像如果没有蝙蝠侠,他们就不会有任何后援,他们在面对小丑时会变得无能为力。



最后,蒂姆·伯顿以积极的一面结束了这部电影。公共当局向哥谭市人民宣布,自从蝙蝠侠击败小丑之后,他就是警方的盟友。而随着艾弗曼标志性的曲调响起,随着镜头转向蝙蝠,电影正式拉下帷幕,但是我敢保证,你肯定会回忆起这个版本的蝙蝠侠在他最得意的日子里炸毁了整个满是人的工厂,还把人从大楼里扔出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