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读书,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

有三个时间点,我是特别想读书的。

第一次是2014年的秋天,第一档网络辩论节目《奇葩说》第一季开播前,海选现场高手如云,各高谈阔论好不令人羡慕。肖骁、马薇薇、邱晨……这档综艺节目让我们记住了很多名字。

然而,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却是一开始就惨遭淘汰的梁植。当时梁植还是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他拥有金融、法律、新闻传播三个学位。一番阔论之后,他问三位导师,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样的尝试——此主指工作方面。

不想引起三位导师之一的高晓松极为不悦:

“一个大名校是干什么的,名校是国之重器。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

你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的愤怒和毫不留情的质问,当时也是给了很多网友振聋发聩的心灵一击。心怀天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从小学就教我们读书的目的,似乎已经被社会主流同化而使我们忘记了初心,真是叫人惭愧。

第二次是我读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在那个黄土高坡上,吃高粱馍、喝剩菜汤的孙少平,在家的草垛上,在贫瘠枯乏的煤矿厂,他总是在读书。

尽管生活如同煤炭,黑黝黝而没有希望,可是只要有一支蜡烛,他就能带着虔诚的心字字顿顿的读完一本书。

第三次想读书,是看电影《无问西东》,那讲的也是一个叫清华的大学。

令人记忆犹新的不再是陈鹏和陈敏佳牵手跑过的绿茵茵的操场,穿过的阳光明媚的小树林和青春洋溢的高中生操场,风花雪月的事已不是那么令人感动。

吴岭澜一直囿于追求真实和自我,吴耀光执着于追求梦想,始终热忱并爱着他人。

瓢泼大雨中,体育生在操场跑步锻炼身体,漏雨的教室里国学老师“静坐听雨”四字,叫人看到一个名校的风采,内心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涌起敬佩和向往。

总是想,这也许就是读书人的风采。

想起小时候,父亲经常刺我,不让你读书了,回家呆着吧。

每每这个时刻,为了显示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孩,我都力争到底:我要读书,我就要读书。父亲这个时候就会露出得逞的笑容,他认为他又给我努力学习添了动力。

小学之前我把这件事当做一件父女之间别样交流的方式,然而慢慢大了,我开始厌恶父亲这种“试探”。

下学期不读书了,读书一点都不好。

好啊,我早就厌烦了读书。呵,读书,读书有什么好的。

看到父亲第一次为自己的另类教育而迷茫,我内心有一丝报复的快感。也不会再为自己没有好好读一本书而愧疚。

长时间的课程学习,好似阻碍了我们明白读书真正的意义。而很多人仍在捧著思典,我想最大的原因,大概是我们太爱空想和做杞人忧天的思考,我们需要一件至少完全正确的事指引我们前行。

引导我们体会生活和学会爱。

亲人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还有对世界的博爱,对花鸟虫鱼的眷恋,对蓝天碧水的柔情,这些都让人热泪盈眶。

还记得《无问西东》里的那句台词,从思考人生的羞耻感中解脱出来。

想到董卿曾经在一个采访中提及,读书的自愈功能并不是让我们立即从矛盾、苦恼中解脱出来,而是教会我们一种自我排解的方式。

反正,所有教你读书的言论都是一样的,循序善诱富有哲理,所有你不愿拿起书的道理,却各有各的不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