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创新与格局是腾讯视频探索纪录片年轻态成长的一次突围

导读:透过《行星》,腾讯视频“星空旅行季”在呈现灿烂的星辰大海的同时,也吹响了互联网纪录片走向精细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集结号”。

文 | 黎河

“看哭了,宇宙的残酷和人类的浪漫。”

《行星》是一部充满“爱恨情仇”的大片。毫无疑问,这种拟人化的新鲜叙事方式,对观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截止到6月26日,纪录片《行星》五集内容已经全部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其专辑播放量突破5亿,衍生内容《行星·迷你版》也保持了持续走高的播放热度。

近年来,天文学进展飞速,从引力波信号被探测到TRAPPIST-1七颗行星系统的发现,再到土卫二冰层下海洋的证据获取等,关于头顶星空的探索成果越来越多。但天文题材纪录片出现得并不多,《行星》的到来,似乎是一种恰逢其时的默契。

优质纪录片中的“星空”,有了中国声音

以前的纪录片,专题性色彩往往浓厚,时常是一堂堂科学普及的电视课堂;而《行星》则像一部逻辑严密、故事动人的科幻电影。正如执行制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所说,“大量特效镜头的加入,我们让行星变成了主演,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布莱恩穿插在这些特效镜头之间,更像是在辅助行星讲好这个故事。”

在制作的两年周期内,团队采访了近30名科学家。他们会检查细节,例如颜色对不对、细节准确不准确,探测器有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绕行星飞,甚至行星的角度有没有放对等。牢固的科学支持加上别致的影像化呈现,《行星》的创新,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这个6月,陪伴我们的不只是《行星》,还有配合它的上线推出的“星空旅行季”,互联网在空间版面的发散,让关于“星空”的描摹和想象,得到了一次全景化、多样化的呈现。这一次,包括《火星时代2》《宇宙时空之旅》《宇宙的奇迹》《超乎想象的宇宙》等豆瓣高分佳作集体亮相腾讯视频,集中展映。它们关注最近几十年的天文科学进展,总体特色十分鲜明,打破了传统电视上观看科学类纪录片的方式,也展示了其科学类纪录片在创作上的领先能力。

以“星空”为主题的纪录片集中编排,似乎前所未有;但在互联网时代里,却变成了一种真切的可能。

纵观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大多数作品都是从新闻专题片的母体诞生,政论和人文属性成为重要传统,并着重展现祖国河山风物和民族情怀。当海外的创作者将镜头对准沙漠草原、地震海啸、万物生灵,甚至是宇宙苍穹的时候,中国的创作者往往也是缺位的。有纪录片学者指出:“我们所热衷表现的问题和内容拿到国际主流媒体面前却反应平平,究其原因,是我们的选题没有国际性。”

而《行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人类的命运出发,关注每一次潮起潮落时宇宙之浩森、时空之无限。它开始激发一种整体的思考,有网友评论道,“不论全人类以后的命运怎样,生存于世的短短几十年间,身为一个独立的可以思考的有机生物个体,到底要怎样生活?”

能够看到,这些纪录片既有浪漫怀想,又有现实启发。

锻造这种国际视野的秘诀在于合作方式的升级——不仅腾讯视频作为中国的独家播出平台,企鹅影视也作为联合出品方出现。中国制作方在国际合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不再单纯购买播出版权,而是正在深入到整个生态的上游,逐渐成为新的“产业赋能平台”。

《行星》和“星空旅行季”就像是一次新的起点,国内制作人开始主动参与有较高门槛的天文题材纪录片。这也为以后打造中国特色的纪录片IP,如何用国际通用的叙述方式讲述故事,如何更好地完成文化输出积累了重要经验。

视听大片+沉浸互动

“星空旅行季”为什么能够牢牢抓住年轻人?

为什么选择“星空”?

一个现实因素在于,腾讯视频拥有一系列优质的纪录片版权资源,包括《行星》《火星时代2》《宇宙时空之旅》等作品,它们创造了社会现实之外另一个遥远的浪漫想象空间,打破神秘,成了更多人类更近距离走入星空的一个窗口。

打开腾讯视频“星空旅行季”相关页面,按照“行星观测站”“科普观测站”“火星情报站”和“重返地球站”等主题把纪录片组成不同的板块。腾讯视频选择了这些垂直类题材纪录片,精准定位年轻受众,满足年轻人不同的细分收视需求,大大增强了用户黏性。

但“星空旅行季”又远远不止一场线上的特殊编排。

大片如果看不过瘾的话,怪奇鹅和腾讯视频合作推出多组科普专题,围绕星空旅行主题整理和创作的宇宙小贴士及艺术插画也同步于《行星》的播出而上线,其中既有“神舟号”“X-FLR6”等飞船大盘点,又有“飞天”“Z-1”等宇航服冷知识。为了更加贴近年轻观众,它们还推出宇宙星空主题的歌单,包括霍金与Pink Floyd合作的《KEEP TALKING》、经典科幻剧集《X档案》里的《X-FILES》以及被传送到北极星的披头士经典歌曲《ACORSS THE UNIVERSE》等。此外,一些太空主题的游戏也被推荐,让玩家和普通用户也能体会到太空的曼妙和宇宙的神奇。

这样的集合,让科学与流行文化进行了更多的关联和碰撞。

用户可以通过完成火星情报站定制护照、行星观测站观看《行星》、重返地球站定制礼品卡三大任务获得星空签证,赢取豪礼,畅游星河,玩转宇宙。为了激励观众更加投入到《行星》“爱恨情仇”的旅程中,在评论区参与回复#行星#+答案+你知道的行星小知识,还可以获得精美的纪念礼品。

让大家脑袋和身体跟着一起动起来,这才是“星空”和“旅行”的多重释义。正如网友所说,“星空下的人类好渺小,渺小到我不再畏惧愁苦和死亡。”

这种系统化的主题策划,具有十足的年轻社交互动属性。通过设置星空旅行任务等方式的多维运营,线上线下联动,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看纪录片的热情。而这样的头部纪录片的内容创新,也同时为融合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空间。

互联网纪录片的“星辰大海”,未来可期

作为一种反映真实的艺术形式,记录和阐释人们的周遭世界和社会生活,呈现非虚构的现实生活与人类生存状态,一直是纪录片的使命所在。那么,天文题材的纪录片怎样完成这种使命?

为了实现最大价值,腾讯视频“星空旅行季”不遗余力地利用丰富的视听语言给观众以震撼的感官体验,将关于命题及其视听表达的造型与语言运用得极具吸引力。内容方面带有系统性的叙事思维,如何吸引观众,再引领观众的阅听感受与纪实影像融为一体,让这种浪漫怀想通过纪录片作品释放出更多有益的价值理念。

据了解,科学类纪录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各个年龄段的受众都有迫切从绚丽画面和动人故事中获取“知识”的渴望。如何把单个的纪录片变成社交媒体的话题,进而变成社会的议题,也是纪录片获得更多传播的关键。

所以,“星空旅行季”不仅是内容集合,更注重文化担当。在腾讯视频“星空旅行季”的页面中,有一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专题,包括《坦森的宇宙探索课》《教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孩子的科学思维启蒙课》《教孩子“地球生命史”》《65个精选科学实验》等影像作品,在视觉大片之外,观众们更能在这次专题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腾讯视频这种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内容创作和多维运营,为科学类纪录片“走向大众”,实现科普价值、引领价值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清晰路径,它背后的文化意义也得以凸显。

既是“星空影院”,也是“星空课堂”。

这些周边的作品,不仅能让孩子对天体和物理有新的认识,也能体会到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件事有多幸运,在人生态度上进行滋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内容转向网络平台,各大视频网站对于自制纪录片的各种布局层出不穷。而随着内容产业的持续繁荣,其垂直化、细分化趋势也会逐渐清晰。腾讯视频“星空旅行季”不仅借助新媒体与纪录片的结合拓展纪录片的产业化道路, 而且通过纪录片产业良性发展, 带来内容、形式甚至是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巨大突破——这种主题策划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缩影。

如何成为互联网纪录片行业的引领者?腾讯视频用一系列体系化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更明晰的答案:以平台自制+拥抱合作为基本定调,着眼于全产业链生态的建立,在内容、传播与引导、营销创新等维度发力,逐渐激活正在产业化转型的纪录片行业的全新活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