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一曲自由主义的恋歌——看话剧《风雪夜归人》

很喜欢《风雪夜归人》这部剧。每次只要看到有演出信息,若时间合适,我总会亲临现场感受。


头一次欣赏话剧表演艺术,便是由朋友带着,看的《风雪夜归人》。一直记得当时那场戏给我带来的震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已然分不清今夕何夕。直到从剧院出来,感觉好像还没有走出那个故事。剧中的那场大雪好像一直下到了室外,下到了几十年后的现今,让喧嚣的世界突然变得宁静。现在想来,那或许便是戏剧带来的余韵,经久绵延不息。我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感慨于剧中莲生和玉春令人扼腕的命运。




藉由那次偶然的机缘接触到话剧,从此入门,并逐渐热爱。最近几年,看剧的机会和次数也有增多,对这门独特的艺术,也从最初的懵懂,渐渐开始有了一些了解。不能说欣赏水平有了多少提升,但几年前头一次欣赏所种下的疑问,如今却也有了答案。

那时我一直不明白,明明类似题材的故事,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之前都已接触过不少,为什么唯独《风雪夜归人》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现在想来,一方面是因为,当初是头一次接触舞台表演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观众不需要隔着一层冷冰冰的屏幕,可以直接看到台上演员活生生的生动演绎,大大缩小了“演”与“观”的距离感。区别于荧幕表演艺术,舞台表演艺术更为立体,更为真实,人的情感温度非常明显。他们的每一个形容动作,每一个表情姿势,都是一种演员与观众间心与心的直接交流。所以,好像剧中人物就活在我们身边一样,而很少给人虚构的感觉,代入感很强。

除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另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部剧的立意极其新颖。



一部经典的剧作,它之所以能够经历漫长时间的考验,想来绝不仅仅是在简单的故事层面实现了胜利。若深入它的内核,必然能够发现,故事的背面,还具有一定程度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这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戏得以经久流传的基础。

无论从人性、情感、还是社会现实,多年以后,这许许多多的层面仍然能够辐射并轻易击中我们,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完全可以说,这部戏是超前的,放到现在看都不过时。

我从吴祖光先生这部经典作品中所发现的魅力,是他选择着眼于那个年代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踩在脚底的底层人物身上。他们一个是戏子(虽然名噪一时,但有谁关心台下他的真实身份,他们关心的不过是台上那个红得发紫的角儿,供他们消遣),一个是权贵的宠妾(虽然被权贵从青楼赎身,不过仍然是别人手里的玩物)。但可贵的是,他们的人性之光并没有囿于自己卑微的身份而变得黯淡,他们不仅有出众超越的思想,同时也有着浪漫不凡的情感。即便两个人同样不过如笼子里的金丝雀,供权贵把玩,但为了恋爱及自身的自由,他们勇于放弃既有的貌似雍容富贵的一切,勇于冲破牢笼和枷锁,抛弃旧的躯壳,走上一条新的路,重新活一回。虽然注定以失败告终,但仍然发出了一声悲壮明亮的绝响。

玉春是整部剧中我尤为偏爱的角色。她不过是像旧社会许许多多豪门贵族里老爷的众多妻妾之一,即便别人给她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她却不甘沉沦下贱。她始终活得明明白白,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勇于付出努力,她不仅自己明白,为了自己的爱情,也勇于去点醒身处迷局之中的恋人。

她对莲生的一连几问简直振聋发聩。玉春问,你想想,你帮人家忙,救人家难,是你自个儿的力量吗?如果是人家的力量,人家是为了什么?你还高兴,是什么值得你高兴?你笑,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么?再说了,你想过没有,你是为什么活着?你想过,你是一个男人么?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你认为,读书人就比铁匠、花匠、泥水匠要高出几等么……

玉春的发问句句有力,句句都是一针见血。泥沼一般黑暗的社会环境里面,玉春却心明眼亮,她把现实看得透里透。并出淤泥而不染。即便困难重重,却也为了突出重围而从未有所懈怠。即便自己身陷囹圄,也不忘尝试把心上人从泥坑里救出。

想起一句古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侠女从来出风尘。玉春一个弱女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一股拯救的力量,看到了侠义。



时代的特殊,让莲生和玉春最终变成了封建权贵的牺牲品,但他们并不曾心甘情愿任人宰割,任人践踏,任人折损。他们是有尝试过积极的努力和抗争的,他们也因此而觉醒,这是人性展现光芒之处。所以这首自由主义的恋歌,即便放在现在,它的浪漫仍然给人以无尽的余味。

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看下来却并不觉得累。从叙事手法来说,若留心,能发现整部剧有着太多的悬念和隐喻。

如开场的时候,倒在风雪之夜中的人,贫病交加落魄而死,被人发现时,手腕上竟然有一个大金镯子;而紧接着第一幕开始,戏院锣鼓喧天的热闹,让王新贵歆羡不已,他说,“戏园子里多好啊,热闹,见天儿过年似的。”可是李蓉生紧接着叹息一声,说了一句,“干一行怨一行,我们还真没觉出有什么意思来。别看刚刚灯明火亮的,等戏要是一散啊,那乌央乌央的人还不是打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走得干干净净,连个鬼影子也不见一个。”正如《红楼梦》的结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有莲生唱的昆曲《牡丹亭》,姹紫嫣红开遍,大好的青春韶光也不过是陪葬了断井颓垣……

像这样的细节暗示数不胜数,一切似乎都在隐隐中预示了最后幻灭的结局。这让我想到《红楼梦》创作中所使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藉由前面这些隐约的线索和迹象,到看到最后恍然大悟,一切都有了交代的时候,结果是戏剧张力倍增,让观众长时间地浸入其中,走不出来。

不过,无论一出戏有如何新颖的立意,如何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归总,仍然需要演员来实现,需要力道深厚的演员深入理解这部戏,并用炉火纯青的演技将它丰满而立体地呈现出来。好在,在国家大剧院版的《风雪夜归人》中,看到了极具说服力,极为精湛的演绎。不仅如此,别出心裁的舞台布景,也让这部戏在跨越几十年的时间之后,不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结尾余少群身着一袭水红色的戏衣,在漫天洋洋洒洒的飘雪中独舞,如同一曲华丽的咏叹。是在控诉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还是为有情人不能终老而唏嘘?无人知晓。

物理空间层面,它结束了,幕布已经拉上。精神层面,它却似乎永远不会结束,将始终在人的心底发出袅袅的余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