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场”之父巴伦霍兹去世,曾提携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

当地时间6月26日,著名独立电影人本·巴伦霍兹(Ben Barenholtz)因病在捷克布拉格去世,享年83岁。早年经营影院期间,他开创了午夜场的放映模式;其后作为电影发行商和制作人,他凭借独到的品味和对杰作的敏锐嗅觉,挖掘了大卫·林奇、科恩兄弟等如今在世界影坛举足轻重的导演,堪称是纽约独立电影发展壮大的见证人。

本·巴伦霍兹晚年照

本·巴伦霍兹1935年10月5日出生在乌克兰沃里尼亚地区一个名为库皮奇夫的小村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原本捷克人、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五方杂处的小地方,也不可避免被卷入大时代的纷争中:借着纳粹对犹太人的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整个沃里尼亚地区对异族展开大屠杀(关于这段历史,可参看2016年的波兰电影《沃伦》),本·巴伦霍兹的父亲留给当时年仅七岁的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快跑”。那一夜,生活在库皮奇夫的一千多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多人侥幸逃生,其中就包括了本·巴伦霍兹和他的哥哥。他们躲进了乌克兰与波兰交界处的密林深处,一躲就是两年。1947年,战争结束,两兄弟作为难民来到美国纽约。

在美国,本·巴伦霍兹先是在大学念书,之后当过工人,也参过军,在西德服役。1959年,他退伍归来,在布鲁克林布尔什维克社区的雷电华电影院里当起了副经理。九年之后,他成为曼哈顿第九大道上的埃尔金电影院(Elgin Cinema,现已更名为乔伊斯电影院)的经理,并将它由原本只放新片的首轮影院,转型为专放艺术电影和经典老片的独立影院,放映的既有马丁·斯科塞斯、乔纳森·德米等当时纽约新锐导演的作品,也有巴斯特·基顿、D·W·格里菲斯等早期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更有来自安迪·沃霍尔、肯尼思·安格和乔纳斯·梅卡斯等人的无法进入商业院线的实验作品。

1970年12月17日,巴伦霍兹大胆创新,为智利鬼才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的第二部长片《鼹鼠》(El Topo)安排了长达半年的午夜场放映,每晚一场。就此,午夜场在电影史上正式诞生。多年之后,巴伦霍兹回忆说:“当时就有行业专家问我,什么人会在大半夜来看电影啊?你一定是疯了。但是,仅仅两年之后,午夜场电影已在美国所有大城市生根落地。”

因为巴伦霍兹的大胆创新,智利鬼才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鼹鼠》成为历史上首部在午夜场放映的作品

《鼹鼠》的午夜场放映,吸引了大量纽约年轻人专程造访埃尔金电影院,其中还包括当时刚搬来纽约居住的约翰·列侬。据说,他连看了三遍《鼹鼠》,最后还说服披头士乐队的经纪人艾伦·克莱因(Allen Klein)买下了该片版权,让它走入常规放映渠道,为更多观众所见。而巴伦霍兹马上又选了新人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的处女作《目标》(Targets)来接班,继续埃尔金电影院的午夜场放映。

之后的几年里,巴伦霍兹还在午夜场放映了美国另类导演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的争议作品《粉红色火烈鸟》(Pink Flamingos)和牙买加雷鬼乐电影《不速之客》(The Harder They Come)。这两部影片当时或者根本找不到愿意放映的场地,或者已经公映过一轮,却没能获得观众的认可。正是在埃尔金电影院,它们获得了新生,奠定了如今的Cult片经典的地位。

《橡皮头》海报

与此同时,巴伦霍兹的电影野心也不再只限于经营影院,1972年,他建立了天秤座电影发行公司,一方面引进让·考克多、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克劳德·夏布洛尔、贝特朗·塔维尼耶等法国导演的作品,另一边则致力于挖掘有潜力的新人,为他们发行作品。这里面,就包括有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处女作《橡皮头》(Eraserhead)、科恩兄弟的处女作《血迷宫》(Blood Simple)和约翰·塞尔斯(John Sayles)的处女作《西卡柯七个人的归来》(Return of the Secaucus Seven)。可以说,对于他们,本·巴伦霍兹有着知遇之恩。

《血迷宫》海报

2010年,纽约汉普顿电影节(Hamptons Film Festival)为巴伦霍兹举办致敬晚宴,曾得到过他大力提拔的一众电影人纷纷到场祝贺。大卫·林奇表示:“是本拯救了我的电影生命。当初为了能让我做出更好的成片,他让我住进他家里;看我只吃麦当劳、只喝咖啡,还给我钱让我去吃点像样的。”而科恩兄弟中的哥哥乔尔·科恩也感激地说:“你是我们的向导,是你教会了我们要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如此一来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乐趣。”

《巴顿·芬克》海报

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巴伦霍兹将发行公司转售出手,自己又摇身一变,成了电影制作人。在他参与制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科恩兄弟的《抚养亚利桑那》(Raising Arizona)和《巴顿·芬克》(Barton Fink)、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等。

《梦之安魂曲》海报

人生末年,巴伦霍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再次完成转型,当起了导演。2007年,他的处女作、纪录片《音乐客栈》(Music Inn)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放上映。

巴伦霍兹的导演处女作《音乐客栈》回顾了硬波普传奇乐队现代爵士四重奏的历史

影片耗费五年完成,回顾了现代爵士四重奏(The Modern Jazz Quartet)这支硬波普传奇乐队的历史。2012年的《瓦卡莱坞:乌干达功夫电影梦》(Wakaliwood: The Documentary)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这一次他又来到了非洲乌干达贫民窟,记录了一群追求电影梦想的低配版动作片电影人的努力。2017年,80岁的巴伦霍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片《阿丽娜》(Alina) 。

《瓦卡莱坞:乌干达功夫电影梦》海报

晚年,巴伦霍兹一直生活在布拉格。他终身未婚,也无子女,按其遗嘱,遗产会捐献给当地的儿童慈善基金组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