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为什么能在中国“横行霸道”?丨鉴影

自《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了之后,中国院线如今以每个月一部的KPI速度不断引进印度片。

但凡是哪一个类型火了,那么接下来你就会看见同类型的电影疯狂输出。

上个月,《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无宣传、无大咖、无大投资的情况下,票房轻松破亿。

上上个月,《调音师》在一众大片的裹挟下,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轻松破亿,最终票房3.24亿,豆瓣评分8.3分。

就连打着印度电影旗号,实则是澳洲团队制作的电影《孟买酒店》,在北影节也收获了一个座无虚席的夸张场景。由于是根据印度2008年发生的那起真实恐怖袭击案件改编,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上一部在影院热映的印度电影《无所不能》,被网友戏称是《调音师》和《一个母亲的复仇》的结合版,一个盲人配音师的为爱复仇。

上映六天,票房就达到2400万,猫眼9.3分的成绩足足甩了同时期电影一大截距离,

这个成绩,虽然比不上自己的“前辈”,但结合大环境来看,春节档之后国产票票房破亿的电影也才仅仅只有四部,《反贪风暴4》、《老师·好》、《一吻定情》以及《下一任·前任》。

怪只怪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太优秀,导致这样的战绩也变得并不值得一提。

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国度,你永远不乏猎奇的故事择取。杀女婴、强奸、恐袭、歧视……随便提溜出一件,都能震惊掉全球影迷的下巴。

而印度对于本国这种无能为力的现状,只能通过电影向世界“呼救”。

“你要是不怕怀孕,你就去坐印度公交车。”

壹 | 印度电影的逐梦全球发展史

2017年5月,《巴霍巴利王2:终结》一上映,便一举成为印度票房冠军,顺便也横扫了北美外语片票房市场。

《福布斯》对此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印度电影在美国爆发!”

那之后不久,中国观众就同样感受到了这股神秘的力量。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12.99亿的高票房成绩,2018年《神秘巨星》又以7.47亿登顶当年的印度引进片票房榜首,《起跑线》2.1亿,《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85亿,《厕所英雄》9461万……

印度电影真真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

对此,有美媒分析印度电影在北美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源于印度裔美国人口的增加。人口调查显示,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美国的印度裔人口增长60%……

但是,为什么它也能在中国横行霸道呢?

回顾一下这些优秀的印度电影,很容易发现它们最大的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接地气”。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厕所英雄》、《一个母亲的复仇》,再到如今的《无所不能》,他们在讲得全都是自己家的事儿。

故事性极强,人物成长极快,反转极其强烈以及现实感很近。

印度问题是个古老性问题,就在刚刚,微博热搜又爆出“印度母女拒性侵造剃头,被棍棒殴打游街示众”的事实。

说起印度,大家联想到的不外乎都是神秘的恒河水、复杂落后的种姓制度、嫁女如卖女的不平等男女比例、以及众多深恶痛绝的社会问题,强奸泛滥,没厕所,无法用电,无法用水等等。

男女不平等,所以就出了《摔跤吧!爸爸》;妇女连使用卫生巾的权利都没有,所以就出了《厕所英雄》;震惊全球的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就出了《一个母亲的复仇》……

社会关注什么,他们就拍什么;社会所不能实现的,那就在电影里做个“超级英雄”。

印度电影通常的“解气”观影后遗症就是这么来的。

再来是,印度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国家,因宗教、地域、信仰、生活习惯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么多年电影产业已经被培养出来了一种意识,那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域、阶层、宗教、生活习惯等有意识地剔除和培养自己的电影元素。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在技术性和推广性都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他们在海外市场上根据不同人的观影口味就迅速作出了最适当的判断调整。

剔掉旧宝莱坞电影中的许多老套情节,减少歌舞片段,增强人物情绪,同时关怀现实问题,各种“水土不服”的问题迎刃而解。

但最关键的一个点是,他们拥有讲故事的能力。

6月初在影院热映的《无所不能》,观众评价很高。它讲述了一位盲人配音师,在经历了妻子遭人强奸的事实,又无处伸冤的情况下,独自踏上复仇之路,手刃三个凶手的故事。

整部影片前后形成非常明显的割裂。

前半部分爱情美好、邻里和睦、未来一片光明;后半部分社会不公、命运蹉跎、暴力与血腥齐飞。

在这样的一部电影里,它竟然可以同时拥有“爱情”、“悬疑”、“复仇”以及“现实问题”等多个元素。大锅乱炖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影响叙事,观众反而能够在观影中随意切换情绪。

这样的叙事能力不是谁都可以被复制粘贴的。

贰 | 印度电影的“复仇宇宙”

除了最新的这部《无所不能》,印度的“复仇”电影包括但不限于上个月的《一个母亲的复仇》、以及阿米尔·汗的《未知死亡》。

主人公往往是对社会充满希望的群体,正直善良,他们身体或者心灵上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并不影响他们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

然后反转开始,他们的至亲会遭受一次重创,在经历正常的社会诉求无果之后,他们开始转而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公平和慰藉。

弱势群体对抗手握权力的无良大亨,观众在明知道最后结局的情况下依旧能产生极大的兴趣。

再来是影片中多重缜密而悬疑的复仇计划,再到拳拳到肉的一种暴力奇观,都让“复仇类”电影的观看效果不断升级。

《未知死亡》中男主角在失去爱人之后开始失忆,但仍坚持复仇到底;《一个母亲的复仇》中虽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年妇女,但仍勇敢追求自己的权利。

他们的“弱势”在转化为观众的同情之后,“复仇”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而且,这些“复仇”电影对于影片价值观的提炼越来越高级。

相较于《未知死亡》纯粹对爱情的歌颂,《一个母亲的复仇》对现实问题的提炼,《无所不能》升级的地方在于对个人尊严的宣扬。

有人在观影之后对影片产生质疑,认为男主角过于“杰克苏”,突降神力,所向披靡,不符合现实情况。

但仔细想想,这样不符合逻辑的事实放在男主身上一点儿也为过。

为了奠定男主角强大的智商和心理,在影片开头电影作出了一系列的暗示,比如男女主第一次见面时女主以两个身处黑暗的人是无法找到光明的为理由拒绝了男主的求爱。

这样的自卑情结放在盲人身上一点儿也不奇怪。

但男主却不以为然——一个身患残疾的人,一样拥有爱的权利。他能盲人配音,有比正常人更精明的大脑,稳定的收入外加缜密的心思,他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自如地生活。

同样的,他也想享受正常的权利,面对车贩少找给他的零钱,他立即要求退回去;面对无赖三翻四次地挑衅他的新婚生活,他不是一味忍让,而是直接拳头警告。

这在正常人看来很正常的“反击”,男主做起来并不容易。

知道女主人被无赖侵犯之后,诉求无门的男主爆发出无敌的人物技能,打架、设局,一点儿也不含糊。

这场复仇之战,不仅仅是为爱而战,更重要的是为尊严而战。

盲人也有自己的尊严需要守护,在特定的情景内,男主会比平常人开发出更多的技能来守护自身。

一部优秀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爽”,可以体会到情感共鸣,但最重要的是它应该宣扬一种价值观,一种进步的、被所有人都理解的价值观。

这是印度电影冲向世界的“绝密武器”,也是印度人通过电影向全世界“呼救”的一大利器。

-FIN-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