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骂他是烂片王,但我从他嘴里,知道了香港电影的“死因”

本文原创首发今日头条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

点石成金,拍什么都赚钱。

而如今,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

若要说香港电影的兴衰成败,有一个人很了解。

圆桌派第四季

这是一档谈话类节目。

窦文涛带着三个人围着一张圆桌,点柱香,沏壶茶。

就可以开始“胡说八道”了。

第三期请来的,也是我们公认最能“胡说”的导演——王晶。

都说香港导演分为两种极端

一种是五年拍一部电影的王家卫,另一种就是王晶了。

从导演、编剧到制片人,他参与的电影将近200部,最快18天完成一部。

早上拍成龙,晚上拍周星驰,拍完两部还都能够票房大卖。

香港电影起起伏伏几十年,他都参与其中,直到现在都保持活跃。

王晶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能赚钱的就是好电影。

对于近些年「烂片之王」的称号,他直接反驳:嫉妒而已咯

这种言论搁以前只会一笑而过,到了这一期《圆桌派》我才发现。

对于香港电影这一块,他一直都看得很通透

01 从“飞纸仔”到“拍两年”

我们都知道,连载小说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情节。

金庸当年就这么干过。

《神雕侠侣》小龙女杨过约定16年后重会,其实是小龙女的谎言。

老爷子本来都打算把小龙女写死了,因为读者太喜欢,他又重新改写让两人相会。

那要是正在拍电影呢?

香港有一个词叫飞纸仔,指的是边拍边写剧本的导演们。

很多时候电影开拍,演员还不确定自己下一句台词要讲什么。

碰到心里素质差一点的可能就怂了,但这种事王晶干过不少。

或者说,当时很多香港导演都是这么做的。

在《英雄本色》里,周润发饰演的mark哥原本只是一个客串

结果吴宇森导演太喜欢了,戏越加越多,最后发哥凭个“客串”的角色拿下了金像奖。

发哥:发生咩事啊。

我们总说赶出来的就是圈钱电影,而旧时的港片却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

十几天拍出来的《东成西就》,和一年拍出来的《东邪西毒》,一样是经典。

这种临时补救的剧本,反而把香港电影推向巅峰。

当年抱着“大不了过个肥年”的圈钱心态,没有剧本就敢开机的王晶。

如今一部《追龙》,也耗了他整整两年。

从“飞纸仔”到“拍两年”。

花的时间、成本越多,反而越拍越烂?

02 从“黄金搭档”到“王晶和周星驰”

说起王晶导演的经典电影。

像《九品芝麻官》、《鹿鼎记》,都是与周星驰合作的。

90年代开始,两人几乎每年都要合作一部,撑起了喜剧电影半边天。

周星驰对电影的追求几近疯魔,一般人理解不了。

几秒内做几个表情,一个镜头重拍一百多次。

王晶夸他是最好的喜剧演员,无人能够超越他。

但王晶却做出了另一个选择,面向大众。

他对好的定义,是最多人喜欢,是票房高。

赚钱,就是好。

周星驰和王晶,一个艺术家,一个生意人,注定是合不来的。

当年王晶在某部作品中,想让周星驰客串一个角色都不肯,两人关系恶化。

结果在窦文涛的追问下,王晶也只不过是轻飘飘的说一句:他想当导演而已。

是的,周星驰有才华,不演戏也可以当导演。

但王晶宁愿追龙2、3一直追下去,也不愿再尝试喜剧。

因为,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周星驰一样,把表演做到极致的演员了。

03 从“海外”到“内地”

王晶说,香港电影的崩溃,是市场的崩溃。

当年的港片在日韩等地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如今很多导演选择在内地重生,成绩却大不如前,为啥?

一个是视角的转变。

旧港片偏爱「坏人」,新港片宣扬「好人」。

黑帮毒枭古惑仔,明明干着不入流的勾当,却能生出人性之光。

现在你再来拍这些,有一个能落得好下场的算我输。

随之取代的是这些警察完爆贼人、弱智黑帮被捕的合拍片。

二是共情的差异。

香港导演到内地拍合拍片,窦文涛给出了一个词。

拧巴。

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群的笑点、泪点等情绪点都有差异。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港屡屡获奖,在内地的口碑也仅是踩在了及格线上。

内地口碑票房双赢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在港也没有掀起多大水花。

不要小看群众的共情能力。

倒向某一方,必然要放弃另一方。

至少现在来看,很多香港电影在慢慢的牺牲个性,寻求共性

04 从“执生”到“执笠”

剧本、演员、市场,表面上看三部分各不相同,好像聊着聊着就跑题了。

其实都在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香港电影的兴衰成败。

王晶用一个词来解释。

状态。

灵光一闪的剧本+极致的表演+合适的市场,那就是香港电影的最佳状态。

从前的香港电影懂得“执生”,即临时解决问题。

状态好的时候能解决一次、两次,但这种状态不是持久的。

就好比传统武术对上拳击手,戳你眼睛踢你裆,也能把对方放倒。

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总归是处于劣势。

而电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工业

在专业能力面前,“执生”也已经走到了一种极限。

香港电影,正在慢慢的走向“执笠”。

王晶视角下的香港电影,虽不能说完全准确,但也有一定分量。

在这一期《圆桌派》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四人一开始谈话的时候,王晶的身子微微后仰,给人一种距离感。

待到话题深入的时候,他的身体开始前倾,甚至一只手搭在桌子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感

一个在大家心中把电影当钞票的导演,依然对香港电影保持热情。

或许,还是有很多人跟王晶一样。

就算对香港电影再失望,也依然对它充满期待。

港片没落已成事实。

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看。

港片就不会“死”。

商务:fay1786(说明来意)

就可以加茄叔为好友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