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越来越贵了?

2004年,英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首度来华,在上海演出。此后十余年间,这部作品在中国三度上演。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27日《南方周末》)

2004年12月,英文版音乐剧《剧院魅影》首度来上海,在四个月时间里连续演出了100场。2013年,这部经典作品再次来到上海,与十年前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版本一致。2015年,北京某文化公司引进《剧院魅影》,该剧首次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亮相。十余年间,这部作品在中国三度演出,2004年最高票价为680元,2015年的最高票价则涨至1380元。

小唯是微博自媒体@1排1座的运营者,她从2016年开始整合发布演出资讯,曾让网友晒出他们保存的第一张票根。小唯保存了其中一张2005年《歌剧魅影》的票根截图,上海大剧院14排41座,票价500元。

从2012年至2018年,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注:以下简称上海文化广场)每年会发布年报,公布相关演出数据,包括演出场次、观演人次、剧目票房、剧目盈利情况及收支构成等,连续七年不曾间断。2018年,上海文化广场全年演出场次326场,吸引观众415027人次,平均上座率75%,主办项目平均票价379.32元。回溯至2012年,当年全年演出场次172场,观众218535人次,平均票价268元。

《剧院魅影》在国外是驻院演出剧目。伦敦女皇剧院的官网上常年出售该演出门票,当下的平日门票在30英镑(折合人民币261元)到118英镑(折合人民币1030元)不等。

大麦网资深戏剧研究员崔颢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了票价的分布:一般而言,各档票价在数量分布上呈“凸”型分布,即最高及最低档票的票量相对较少,中档票价的票量相对较多。“高票价里面的划分,一般来说VIP区域不宜划得过大,如果划得过大,即便是一个看上去很正常的阶梯,但实际880元的票价占比偏大,也是偏贵的。”

音乐剧《贝隆夫人》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的最高票价为1280元。这个数字在演出市场上并不罕见。由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话剧版《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海站最高票价同样是1280元。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最高票价也定为1280元。

在中国内地,大型演出的低票价普遍定在280元左右,约为上海市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的1/20。但这个票价的座位基本上也只能坐在“山顶”遥望舞台。

涨成本还是围绕着人

“现在你看看北京、上海小剧场,也都有在一百以下的一档的,或者一百或者一百二一档,然后一百八、二百八,可能小剧场最贵不会超过三百八。大剧场这一块,特别像北京,政府有低票价补贴的政策,所以北京也有很多剧院,一场演出有35%的票在一百块钱以下。从整体上拉低了票价。”北京喜剧院市场总监郭文博,和绝大多数业内人士一样,认为目前演出市场的票价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成本是影响演出票价的最核心因素。

崔颢认为,除了剧目成本是定价的核心依据之外,剧目质量、演出城市、场馆情况、同类剧目票价、政策补贴等都是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

上海文化广场年报显示,剧院主办项目的演出成本支出占总支出的49.3%。

文化演出市场的成本上涨集中在2016年前后。郭文博分析,那时文化演出行业得到了资本的青睐,“有大笔的资金进来,这时一些剧组就开始追求更好地、更精准地去做”。

2015年,《剧院魅影》在北京和广州演出时,两地共104场演出,运营投入规模超过6000万。当时为了呈现这部剧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真实场景,全部道具从国外运输至中国,包括二百三十多套服装、236件道具、26个集装箱,总重达200吨。

郭文博回忆,2008年,剧院找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参与话剧演出,演一场只要三五百元,但现在即便是很普通的话剧演员,演出费也可能在一千左右一场。“网剧走红前,他们的选择是很少的,你要是没有名气,无法演电视剧、大电影,但是他可以演舞台剧。但网剧出现,就会有很多同领域的产品跟演出行业抢演员,这些以电视、App、手机视频网站为平台的资本是很雄厚的,给演员开价很高,这样就导致水涨船高。”

郭文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涨成本还是围绕着人。“舞台剧并不是一个挣钱的行业,所以让他们回来做舞台剧,可能在钱上就很难谈拢,或者有很大的分歧。”

场地费也是造成演出成本差异、票价不一的因素。北京喜剧院场地租赁一天六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场地租赁一天五万,但其很少对外租赁;和北京喜剧院隔着一条街的北京保利剧院则全年接受场地预定,平日租赁费是每天七万五,周末租赁费是八万五。三百人小剧场的场租更为便宜,仅七千元左右。

2019年6月14日是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中文版演出一周年,这部作品是华特·迪士尼大剧院长期驻院节目,每场演出最高票价仅为590元。这部剧票价不高,主要是因为迪士尼有自己的剧院,节省了租场支出。

音乐剧《谋杀歌谣》北京站开票时,曾因票价过度加价被顶上热搜。2019年1月9日,《谋杀歌谣》上海站开票时,票价划为三个档位,分别为100元、180元和260元。而3月7日至10日的北京站开票时,大麦网上最低票价变为380元,最高票价变为880元。《谋杀歌谣》的演员之一郑云龙此时已凭借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走红。

大麦网相关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谋杀歌谣》上海场是今年1月份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该剧场是国内最早倡导公益常态化的剧院,对入驻演出有明确的票价限定,所以上海场《谋杀歌谣》演出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较低。而《谋杀歌谣》北京场受异地巡演、落地场馆成本迥异、缺乏剧目补贴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基本成本大幅提升,所以定价不同,并非‘坐地起价’。”

2019年3月,由郑云龙参演的音乐剧《谋杀歌谣》北京站开票时,因票价远高于此前上海站被顶上热搜。 (资料图/图)

“有时候价格贵,观众照买。因为对这个行业来说,观众并不是因为省钱才来买这个戏的,省钱看电影就行了,不用来剧院了,三楼的票还得280元。观众更主要是为了看到这个戏。他只要想看,贵一点也会看。”费元洪说。

多轮次演出才能实现回本

崔颢认为,演唱会类型的演出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但戏剧特别是音乐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和《声入人心》这类音乐剧综艺节目的带动有关。而剧类项目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票价。在中国,目前引进类项目比起国内剧目票价相对较高。

上海文化广场在音乐剧上以引进类项目为主。“坦率地讲,暂时我们自己的原创并不能很快起来,我们必须阶段性需要国外大戏来支撑我们这样的剧场。”费元洪提到,上海文化广场近年来引进的项目包括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奥音乐剧《伊丽莎白》《莫扎特》、俄罗斯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以及英国音乐剧《歌剧魅影》等。

欧洲剧目和英美剧目在成本上也有所差异。法国、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剧目成本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国家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且缺乏系统的世界巡演体系。费元洪形容每次引进欧洲剧目都“很费劲”。英美剧目的巡演模式则相对成熟,成本也相对较低。引进剧的高成本不可避免,但费元洪认为“高有高的道理,东西确实好”。

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则指出中国演出市场存在原创剧和引进剧不平衡的现象。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几天前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找到他,请他制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部音乐剧,巡演两周,收费八百万。“两周!八百万!一周八场的话是十六场,八百万,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它拿走的就要八百万,你怎么可能赚钱呢?这不可能的。”李盾坚持中国原创音乐剧制作已有二十多年。

引进类剧目成本较高,成本回收也存在风险。剧场类项目很多会有一个比较长的剧目回收成本周期,所以也很难以某一轮次的剧目销售来判断某个剧目的“亏本”或“盈利”,实现盈利的售出率因剧而异。

崔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部分剧目会有一定的成本回收期,即需要多轮次演出才能实现回本。每个剧的回收场次一般也有所不同,大部分自制剧目会制定一到两轮巡演回收成本,而对于引进类剧目,则需要在引进的当轮巡演即回收成本。2018年十分火爆的《摇滚莫扎特》《芝加哥》等剧,均是在当轮完成了成本回收。2018年引进的百老汇音乐剧《猫》尽管成本相对高昂,但品质与声誉保证了它可以在国内进行接近半年的巡演,多数城市的市场也能支持一周以上的驻场演出,最终创造了近两亿的票房。

中国观众的音乐剧审美更倾向于欧洲剧目,而非美国剧目,尤其是在选择百老汇的戏时,上海文化广场会格外慎重。2018年的音乐剧作品如《泽西男孩》《金牌制作人》等经典百老汇作品且在百老汇票房上排名前十的剧目,在中国的反响并不如期望那么大。

“美国剧目在表达的时候不太会进行哲思性的思考,他们的音乐剧一般就是喜剧,甚至肥皂剧作品。而欧洲歌剧传统更深厚,戏很正、很厚重,表达人物很深刻。中国人看问题不会很简单看,(剧目)表现得太单纯了,中国人只能当儿童看。”费元洪分析。

上海文化广场制作剧目原则上五年内不碰同一部作品,原因是即便同一个剧目,五年后再做又不一样了,大家的期望值又会增加。但费元洪发现,现在演出市场上的爆款剧目鲜有喘息机会,有些剧第一年票房收益不错,很多公司第二年、第三年接着制作该剧目,“把一个自然生长的空间给提早预支了”。

南方周末记者 曹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