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作家严歌苓,48岁闫妮减肥:知道却做不到?3招提升自我效能

燕妮

2400字,阅读用时3分钟

《芳华》的作者严歌苓,是为数不多高产又优质的作家之一。除了《芳华》,她有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包括大家熟知的《金陵十三钗》、《梅兰芳》、《小姨多鹤》等。几乎隔一段时间,她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畅销榜。

所有人都好奇,她怎么能写那么多书:一年365天,有360天她都在创作。创作期间,她凌晨四点就起床写作,每天至少写作六小时。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她带来了更广阔的职业自由和更强大的自我效能。

她在小说《天浴》里写到:“不管什么时候,做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那些不凑合不打折的背后,靠的正是“自我效能”

知道了很多道理就是做不到?你缺少自我效能。

比如减肥,当我看到“佟掌柜”闫妮:曾经的她只是个又胖又老的“村姑”形象,如今,48岁的她身材瘦回少女,一个马尾、一条短裙、一双细长的腿,让她看起来像个18岁小女生。

我心里就会有立志要减肥的冲动,“减肥如整容,瘦不下来就去死!”;当我们看到别人瘦了,我就觉得“哇,这也可以啊”,然后就去咨询具体的方法。其实这个方法你早就知道:无非是什么少吃、多动之类的。

但是连48岁的闫妮都瘦下来了,你为什么就瘦不下来呢?

原来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缺一点“相信能做到”的“自我效能”

你知道而不行动,很多时候就是缺乏点儿心力。从学习到行动,其实是一个上脑,上心,再上身的过程,你只有真真正正地学会了,并且相信自己能做到,最后才能让自我技能提升。

什么是自我效能?

心理学大师班杜拉发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知道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因为人们在知道该做什么和真的去做什么中间还差着一个巨大的鸿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内心判断我们能做成这件事情,才会行动。简单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心力”,知识不只是要上脑,还要上心。

班杜拉提出了一个“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完美地解释了“知道却做不到”的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

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个领域里的自信,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公式:知道+自我效能=做到。同时也可以回答上述的问题:为什么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就是做不到?因为你缺少了自我效能。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 亲历的成败经验 :现在很多人对写作有深深的恐惧感,可能是因为小学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妈妈我想对你说……”类似的文章写多了。

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让人信心满满,所以我们需要多创造让自己有效能感的故事。

2. 情绪和生理的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信。一个人生病、疲劳、情绪低落的时候,最容易有自我效能降低的感觉。

3. 社会说服:我们都是社会人,所谓的社会说服,就是身边其他个体的劝阻和说服。他人的说服力在降低自信方面的效能,远远比提高自信方面大。

比如你在写作,身边的人“霹雳吧啦”地说写作无用之类的话,那简直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毁灭性打击武器。

4. 替代经验:看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所以,我们会说到找到人生的目标导师,有多么重要,因为他能让你的自我效能感成倍的扩大。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我效能的来源,

怎么提升自我效能呢?以下有3个小妙招

1、主动制造自己的成就事件

使用优势,进入自己的控制区:你应该主动去做一些有控制感的事,也就是说你优势的地方。

比如说,晓强他不会写作,但他特别擅长跟人聊天,于是他就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言语的沟通表达上,重新让他找回控制感。

在其他的领域培养一些自我效能感,然后迁移效能。比如,工作让你受挫,但你可以在工作以外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学点手工。其实哪怕你在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地方找到自我效能,回头来对于工作也是会重新拥有信心的。

差异化定位:比如你在某一个方面清楚地看到自己比别人强,在这一点上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差异化的定位,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

2、利用“52”法则正确模仿,找到替代经验

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模仿两种人:

一种是模仿身边的人,就是身边的人怎么做,你就这么做;

一种是模仿特别牛的人。

其实这两种模仿形式都是错误的。

因为模仿这两种人都没办法给你“替代性经验”: 模仿平庸大众,但是你又不准备成为平庸大众,模仿来干嘛,显然没有替代经验。

你把牛人的“先赚一个亿”当作模仿目标,你也会觉得很痛苦。王健林对于你是一个好的替代经验,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王健林的经验对你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伤害,因为完全没有可以操作的空间。

那么我们到底该模仿什么人呢?恰恰是那群比你正好高一点,能掂着脚够得着的人。

利用“52”法则,找到你人生的战略和战术:

看看自己行业里面比你资历高出五年的这些人,在你这个阶段的时候在做什么?从他们身上找战略。看看行业内比你好的人两年前怎么做,从他们身上找战术。

3、接近正能量的人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找身边厉害的人:

写了9年,成为年薪百万自由撰稿人鱼哥;有坚持将专业和写作相结合,写出10W+爆款文的丁路遥;有将写作作为兴趣爱好,3个月拿下头条签约的次等青年;坚持日更,不断总结写作经验的宛燕儿……

和身边正能量的人建立联系,会给你很大的自信,能让你的效能感成倍的增加。

写在最后:

进入职场多年,你会慢慢发现,是否拥有“自我效能”,才是你与同龄人慢慢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

终身学习,并非只是一个口号,想到,做到,并且坚信自己能做到。

主动制造自己的成就事件;

利用“52”法则正确模仿;

找到替代经验,多接近正能量的人,从而找到自我的效能。

平衡“知道+自我效能=做到”这个恒等式,让你的人生知行合一。

-END-

燕妮: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经济师,多家自媒体平台特约作者,具有十多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专注职场领域,用简单的日常现象,讲一些通俗易懂的理。

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