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难以超越的神作?万丈红尘半杯酒,十大方面细说丁元英

欢迎关注右上角的“坐井观天象9”,一起交流更多天道思维。

最近十多年来,有一部国产电视剧对我影响很深。这十年来,陆陆续续看了至少十多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都说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得贵人相助,得贵人相助不如一朝顿悟。这部电视剧的核心就是让人悟、让人自我觉醒。除了八十年代的《西游记》之外,这对我来说是另一部经典的电视剧。看起来就兴奋了,就要一口气看完,不然食之无味,寝之不安。这是我认为的最难以超越的神作,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部电视剧是2006年拍摄的,是揭秘高人思维方式的经典之作,是创业奇才必看的经典之作,是商业精英必看的经典之作,更使灵魂得到升华,展现生命与爱情真谛的大作。这是一部集爱情、商战于一身的电视剧,涉及到商战、爱情等诸多方面,也是一部比较另类的作品,是一部电视剧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电视剧。是一部发烧友必看的活教材,而它所描述的商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尤其是商界怪才丁元英那不按常规出牌的商人手腕,又可以让众多商人学到许多东西。因此,它又被称为商人必看的教科书。这是一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女人看爱情,商人看商战的好戏,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出自己不同的东西,可以领受到不同的感悟。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天道》,这里可以简单的描述一下剧情。

剧中讲述了年轻的女警官芮小丹(左小青 饰)通过朋友结识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王志文 饰),并受托在古城照料丁元英的生活。丁元英异于常人的性格和让人瞠目结舌的才华深深吸引着芮小丹。 借由对音乐的共同热爱,芮小丹和丁元英建立了恋爱关系,并结识了几个古城的音乐发烧友。发烧友看中丁元英的奇才,想要利用他的才华帮助自己的农村老家脱贫。而小丹也希望丁元英用自己的智慧在这个极度贫困的农村写一个神话,作为送给她的礼物。 丁元英答应了小丹的请求,带领几个发烧友重出江湖,给音响市场带来了巨变的同时,也引发了轰动音响界的一场诉讼。生动的演绎了所谓天道的“道法自然,如来”。可是他的礼物完成时。芮小丹却去世了。失去芮小丹,丁元英伤心过度吐血了。这场诉讼在乐圣知名品牌的烘托和媒体的大肆炒作下使格律诗公司一夜之间名扬四方,报纸、电视、网上围绕着得救标准与得救之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最终让两家公司走到了一起。经过艰苦谈判,乐圣公司分别与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生产专业户达成了合作协议,丁元英最终黯然离开了古城。

丁元英这个角色经过王志文的演绎,大道至简,王志文对于丁元英的刻画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一是台词功底真是超强,二是表情,三是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原角色的精髓,让我一时恍惚,丁元英就是王志文,王志文不是丁元英。芮小丹由左小青这样的女神演绎,至纯至真,把天国的女儿演绎的淋漓尽致,还有很多的演员,很多时候就像本色出演,演员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不做作,不像在表演而确实是在表演,就如同生活中发生的一样。而剧中他们都完美的呈现了这一点,自然而然,就如剧中所一直阐述的观点一样:道法自如,如来。

剧中还有太多经典的台词,我也挑出其中十段,加上自己的观点与解读,分享给大家。

一、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你自性本来,无需知道。这是根性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

这是丁元英对芮小丹的评价,也是对自我的评价。这世界上就有那么一种人,天性使然,活的至纯至真,就像书中的芮小丹,生于红尘之中却超然自在,他们直接达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五阶段--自我实现需求,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而世间80%以上的都还处在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社交需求)、第四(尊重需求)这四个阶段里挣扎徘徊。所以说人与人真的是不可比相互比较的,唯一可以比较的就是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丁元英是思考、历炼后的获得,是从不同的阶段认知而达到的,这有先天与后天之别,但不是说后天不能超过先天,只是后天需要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所以丁元英觉得自己不如芮小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人且自知的人,那认知的层面肯定要高于对方的,否则又怎么能知人呢?就像丁元英在五台山向智玄大师讨心安时一样。

丁元英写了一首《悟》的词给智玄印证:,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那个前生注定?,袈纱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将其上阕改为: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如果智玄大师的认知层面不比丁元英高,他能改得了这首词吗?恐怕都无从下笔吧。

二、我是人,而且还没有进化到此时此刻可以无视本能,但是,我丁元英何德何能敢领受上苍这样的恩赐。

芮小丹请丁元英到家里吃饭时,自认为是履行一个流程时,丁元英说了这样一句话。丁元英这是衡量过自己之后而说出的发自肺腑的话。一个男人在这种情形下还能保持理性的头脑,真的是多么的可贵,这就是“定”的境界,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他设计王庙村的神话时是多么的理性缜密。当林雨峰用枪指着他的头时,他还能从容的泡茶喝茶。当然丁元英还有颗感恩的心,因为他也了解自己的承载力。这是自知者明的道理。我们从《大学之道》中可以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我个人认为,丁元英至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儒家修行、认知的过程。佛、道二家当然有更深的修行。

三、言语道断,一说即错。

出自佛经《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佛学术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释意: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是真空妙有的如来真实意,是无法用语言来解说的,同样也不能用思维去推测。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人有八个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阿赖耶识就是佛性,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每个人都具足,但是一般凡夫体会不到,更别说为之所依。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独立于前七意识之外的,所以不论你怎么用思维,作意,思考,这些都只是意识的层面。

其实我花了这么多语句来解释这八个字,其实也是错的,也只是勉强为之。所以佛说法49年,最后却说不曾说过一法。佛曰:不可说。

四、想干成点事就记住两句话,别把别人不当人了,别把自己太当人了。就这点规律而言,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却有很深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是很多人不能把事情干成的原因。就是太把自己当人了,太把别人不当人了。比如说团队运作中,尊重过团队的每一个人了吗?有好处自己先得,有坏处推给别人,抢功、推诿责任者比比皆是。如果在选择对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忘掉自己的身份,只带着目标前进,排除万难,试问想不成功都难了。这就是规律,大家看似都知道,但言立行的人又有多少呢?

五、你的知道是自觉,现在是让你觉他。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识存在,不是自觉。道理和知识是没用的,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用才有用。让你觉他什么?觉他的无明,觉他的道理和知识的没用。

这句话很有意思,自觉是什么?是自我的觉醒。从佛学上来讲这是罗汉的境界,也就是个自了汉,了却自己的问题,这是小乘。懂道理与有知识的人很多,但未付诸实践时,这样的道理与知识都是假道理、假知识,因为没有知与行的合一,就不能算是真知。当真懂了之后自觉、再觉他,这时的境界自然又上了一层。为什么需要觉?因为无明,无明方生贪、嗔、痴、慢、疑这五毒。

六、觉他,是有可能更好的谋生,没有谁可以普度众生。很多东西不必当下明白,信息储备也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

丁元英在这句话中其实已经在阐述“见路不走”的意思了,觉他到底是自己需要还是众生需要?我的理解是自己,而不是众生,因为你有了觉,才发现众生的无明,所以你不想众生无明,才要想让他们觉醒。信息储备在何时、何地都非常的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儿时所读或背诵过的唐诗宋词,当时觉得没有用也体会不出诗中的意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阅历的增多,见多了世间的离别,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与场景中,就能深刻的体会出诗中的意境了,这就是很多东西不必当下明白的道理,所以对于人生而言,信息储备也只是有用的一个条件。

七、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说女人是形式逻辑,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女人是感性的,女人在处理情感上比男人要丰富、要繁琐的多,她们更注重形式,而很大程度上缺少深度的辩证思考。比如说一个女人很爱一个男人,她就会感性的认为这个男人所表达出来的一切都是爱与不爱的表现,这就是形式逻辑。这就是男女在一起时大多时候是不能讲理的,婚姻里也是一样,男人讲理,女人认为不爱他,根本不是一个频道,这其实跟男女的脑域构造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肖亚文说:我给他当过一年助理,不管他怎么尊重女士,都掩不住骨子里害怕女人,害怕就是鄙视,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站在女人的角度,丁元英并不招女人喜欢,不实惠。她前妻说,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当你快要憋死、快要疯掉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就只有一个字,逃!

说白了就是男女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理性、辩证的思维确实是感性女人的障碍。所以丁元英他认为无法给女人带来形式上的满足感,同时自己也不想被女人感性的思维方式所烦恼。

八、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可以解释第一个问题。生存,无外乎吃喝拉撒睡而已。而想生存的更好的法则就是必须要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扬长避短,拾遗补缺,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求得生存再追求精神上的信仰。就像书中的王明阳,被审问时,他需要的不是忏悔, 而是一个忏悔的理由。所以丁元英给他画了一个句号,他的心安了,灵魂被救赎了,然后就竹筒倒豆子,把所有的事都说出来了。人存活于世,有人为名,有人为利。但功名与利禄仅是表像,真正的出发点还是生存以及追求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是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同、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诠释不同罢了。

九、没钱的时候就选择既清静又生活成本低的地方,有条件了就选择更清静点的地方。我没什么志向,就想不招谁不惹谁地过自己的日子。

丁元英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三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过自己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可以理解为丁元英历炼之后的感悟。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享享清福。

十、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随便你怎么写怎么拍都是新意和深度,这就是钱,就是名利、成就、价值,随便你能说的什么。

《心经》上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红尘滚滚,众生无明,带着分别心看世间一切,有了分别心就有了好恶,在迷中看不到真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觉了,你醒了,于无明众生中,就有了取名、利等一切的的密码。

如实观照,从当下开始……

天道思维: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当你学习研究的越深入,你越发现你看世事的眼光与格局都会不一样。这时你的思维就像开了“天眼”,就像游戏里开了外挂一般。

欢迎关注右上角的“坐井观天象9”,一起交流更多天道思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