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文 | 师一墨

01 大片与国产大片

近年来,一个名词突然火热起来——“国产大片”。似乎之前大片一直都是好莱坞的专属,而如今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大片。因此不免自信满满,业内外人士纷纷奔走相告,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在过去,谈起大片我们会想到什么?

想到《阿凡达》、想到《变形金刚》、想到《速度与激情》,以及漫威和DC的一众超级英雄救世秀。而那时国产大片,却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英雄》、《无极》早已成为过去,新的继承者又迟迟不肯登台,谈起国产大片,人们脑海里更多是一片空白。

可近几年,随着大量资本进入,国产大片突然产量大增,并争先恐后地冲向影院。除去一众靠堆积明星、特效吸引观众目光的三流作品,也有不少令人欣慰的佳作涌现。例如带领观众探寻千年古墓的《寻龙诀》,将国产太空题材电影推上历史新高度的《流浪地球》,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主旋律大片《红海行动》。

梅贻琦曾在其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那么大片,到底大在那里?

大场面、大投资、大明星 or 大制作?

我想大片之大,远远不仅于此。

02 一流做工的二流作品

不得不承认,《红海行动》是一部做工精良的战争电影,放到全球,也堪称不赖。更何况36.48亿的票房是观众用手中的影票打出来的评分。无论从故事情节的相互穿插与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还是从动作的设计,镜头的掌控。本片都展现出了让人为之惊艳的实力。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首先,它太“丰满”了。

这种丰满,意味着每一步情节都经过巧妙构思,每一个人物的情感线都经过仔细铺设,每一个故事的衔接和推进都费去主创团队不少功夫。对于故事的雕琢,向来不会是缺点。但要是过于刻意,则会使故事显得匠气和死板。

举例而言,全片的人物情感线就有:

观察员李懂的在战场上的成长、专与恐怖分子作对的女记者夏楠的经历、队长杨锐对夏楠的逐渐了解、机枪手佟莉和石头之间的微妙情愫...

而故事线更是繁密:

救人质、杀海盗、接侨胞、汽车炸弹、城市巷战、狙击对决、人质营救、闹市团战...

可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你可以找出无数影史经典战争片的影子:

《拯救大兵瑞恩》、《太阳的眼泪》、《孤单幸存者》、《黑鹰坠落》、《拆弹部队》、《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

两个小时的片长基本不是在开打,就是在开打的路上。同时还要兼顾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成长。可以说蛟龙特战队真是够忙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观众可以看到一部质地优良的大片,可以满足眼球,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甚至看到紧张处还会心跳加速,脸颊发烫,整个人都被影片所深深吸引。

因此,从商业片的娱乐价值来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但同时这种密集的情感线、故事线以及夺人眼球的动作场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它使得观众完全成为接收者,而不是作为创作的主体来参与到影片之中,因而不免有绑架观众的嫌疑。

03 让观看成为创作的一部分

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不应当停留在单一的娱乐之上。

对于本片而言,当影片结束,观众仅是收获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听享受,接受了真诚的爱国主义再教育,再捎带着放松了身心。而关于更深一步的东西,观众却无缘感知。

因此本片第二个问题在于创作者缺乏对观众足够的尊重,没有将他们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任何艺术创作的主体永远绝非创作者一方,观众也应当是这个创作过程的参与者。好比一本书写出来,没有读者,那它还没有被真正的完成;一部电影没有观众去欣赏,那还是处于未完工的状态。只有作者与观众完成这样一场隔空甚至跨越时间的交流,这样的作品才能富有生气。只有这场交流触及内心,撼动灵魂,那这样的沟通才是富有成效的。

因此一部卓越的作品,不但要吸引观众,还要走进观众的心里,在那里留下或轻或浅的痕迹。

比如《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对于战争摧残下人性扭曲的刻画;

比如《罗生门》里那缕吹动强盗欲念的清风,那场水珠敲击屋檐,滴答声叩问人性的长雨;

又或者是小津安二郎对于家庭生活的随笔勾勒,却总能道出别样的滋味,让我们更坦荡的面对生活。

而本片却完全剥夺观众在这方面的权利,虽然方式巧妙,内容精良,但灌输仍旧大于启迪。

04 交流的前提

火车上,你独自旅行,如果正好看到对眼的人坐在对面,而你想开始一场交谈以丰富自己的旅途。那么这场陌生人间交流的前提是什么?

——真诚。

对的,一切交流丧失真诚,那么这场对话将毫无意义。

而对导演来讲,在讲好一个故事的同时,如何真实、完整的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是重要的。回到电影,《红海行动》所讲述的是中国军人在海外抢救侨民,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这场故事里面有爱国、有爱情、有战友情、有个人对于理想的捍卫和对于中国军人风貌的优良展示。在这么多内容里面,影片实则想表达的只有爱国二字。爱国是一个宏大且历史悠久的主题,也是当下的时代精神之一。

爱国没有错,现在部分人谈起主旋律就反射性地产生抵触,这并非明智之举。只是,我们如何爱国?爱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那靠着口号和横幅支撑的“爱国”自然是靠不住的。而目前来看,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创作很难触及真正的现实生活。

正如娄烨所言,“电影应当是自由的,而观众却只能看到二流作品。”

不见天日的《盲井》和《天注定》,与全国各单位组织包场的《战狼2》。同样的国产电影,待遇却完全不同。由此可见,在走近现实的征途上,我们要抵达的彼岸还很远。

05 成为“低头族”的大导演们

或许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第五代的目光已经触及不到真正的人间疾苦。

《我不是潘金莲》所大肆宣传的官场讽刺,并没有看到,倒是明讽暗颂的献媚和作为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的为难多一些。肩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长城》,让张艺谋身心俱疲。中国资本倒是步子迈的挺大,结果电影却连腿都没抬起来。中外组团打怪兽的故事和其表现的价值观同样突兀生硬。因此口碑一败涂地,也是意料中事。

第六代倒是集体发力,近来呈现了三部不错的电影:

贾樟柯的《江湖儿女》、王小帅的《地久天长》以及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江湖儿女》给县城混混加了诗意的江湖气却显得极不协调,人世沧桑的转变也在时代和个人间摇摆不定,令人不解。

《地久天长》本质上还是个人与时代,与生活终将握手言和的故事。曾经的特立独行变成了能好好相处,就不要死磕...

《风雨云》倒是态度依然倔强,只不过剪刀之下,岂有完片?观完残片,倒有一种娄烨借大时代的壳讲述自己小情欲的感觉。

这些曾叛逆的创作者如今很难保持当年的生猛和一意孤行。那股凌厉之气早已荡然无存。或许,问题出在我们想表达的和我们能表达的无法共存,它们之间横亘着的山峦沟壑,难以跨越。

06 失去自由的结果,是真实与深刻的接连阵亡

林超贤作为一个拍警匪片出身的香港导演,在北上之后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出了必要的妥协,以成为主旋律的代言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看到的是,我们的社会已经丧失了自我纠察,自我检视的能力。同时由于创作者无法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上,保证完整的真实,那么大量作品在主题探讨上浅尝辄止便成为必然。

一部战争电影,除了爱国、除了珍爱和平,真的没别的可说?

如果真是这样,那《天朝王国》就不会花费三个小时去刻画骑士精神、王者风范;梅尔.吉本森就不会在《勇敢的心》里大喊“Freedom!”;《野战排》也不会去费心在战场上探讨“杀不杀?”这样多余的问题。

失去自由的结果,是真实与深刻的接连阵亡。

我们先是丧失说话的权利,然后看不到眼前上演的一切,最后连思考的能力也渐渐退化。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美好的事物固然因其美好而值得歌颂,但遮挡丑陋会使这份美掺杂上虚假的味道,不知道这样的事我们还要干多少,不知道这样的大片还要上演多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