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导演保罗·杰诺维塞:考验人性,不如用文学拷问人性

6月22日晚,大卫奖最佳影片《完美陌生人》导演保罗·杰诺维塞携新书《我生命的第一天》做客思南文学之家,与中国读者分享创作经历,畅聊电影语言与文学写作,探讨生活与故事间的联系。许多影迷闻讯赶到现场,与保罗在现场进行了热情的交流与互动。

《我生命的第一天》新书分享会现场,主持人陈悦(左)与保罗(右)对谈。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主办,思南公馆和凤凰联动承办。

《完美陌生人》:当手机成为当代人的黑匣子

保罗的电影代表作《完美陌生人》(2016)讲述了一个和手机、秘密、人性有关的故事。七个彼此熟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吃晚餐,他们中有三对夫妻,外加一个宅男。女主人提议进行一个游戏:每个人交出手机,大家公开分享当晚的每一个电话、每一条短信、每一封邮件。这个“坦白局”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亲密的关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秘密和波动,无数疮痍被揭开。

该片是当年意大利本土票房亚军,同年获得意大利电影大卫最佳影片、最佳电影剧本以及2016年纽约翠贝卡电影最佳电影剧本奖,先后被十个国家翻拍,包括中国(《来电狂想》,2018)。

保罗在现场回应了影迷和读者的提问:《完美陌生人》的故事灵感来自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会愿意参与这样一场坦白游戏吗?怎么看待“不要测试人性”的忠告?

“在构思《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之初,我在想,当代人的秘密藏在哪里?结果发现在手机里可以窥探到的秘密最多。”保罗说,“我一个好朋友在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车祸,住院后将手机交给他的妻子,他妻子从手机中发现他有很长时间的外遇,以及外面的房产。后来他们离婚了。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灵感,把它搬上了荧幕,就有了《完美陌生人》。”

影片结尾的设计是,这群人离开了那个房间,表现得一切如常,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事实上前面的剧情是一个假设。保罗表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人愿意玩这个游戏,影片结尾一切恢复正常,其实是因为那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关于人性是否经得起考验,保罗的看法是,没有必要彻底地测试和触碰人性,但可以用一个相关的经验,用文学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测试。“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面临很多决策,多多少少都是测试人性的。而文学作品是一种升华以后的诠释。每个人都有主观的一面,比如说我女儿画了一幅画,对于我来说这幅画比毕加索的画还要珍贵。主观性是在生活当中不可避免的。”保罗说。

《完美陌生人》中文版海报

《命运咖啡馆》:你能为愿望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保罗在2017年的电影作品《命运咖啡馆》同样拷问了人性。

“《命运咖啡馆》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设计了一个可以实现愿望的咖啡馆,你可以去许愿,但是作为回报,必须执行相应的任务,都是非常残酷的交换。比如有一个人是癌症病人的家属,为了能让家人康复,他要去抢银行。”

“我想问,人们为了实现愿望,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逼着观众去思考极端的情境,你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一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遇到那些需要抉择的情境,这样的思考可能会让大家更加感激现在的生活状态,因为不需要面临那么残酷的选择。”保罗在交流会上说。

影迷和读者在现场

《我生命的第一天》:什么样的人值得被赋予第二次生命?

《我生命的第一天》是保罗的小说新著,同名电影已经在制作中,预计明年春天问世。故事开篇就是沉重的话题——自杀,但保罗说,正是想让大家看到生活的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生活,才在书的开头讲自杀。

该书共有四个主角,他们在自杀前的瞬间,一个疑似天使的神秘人出现,提供了一个选择:给他们七天时间“体验死亡”,他带着四人重新看世界,看看如果没有了他们,他们的亲人、朋友、周遭的环境会是什么样。一周之后,将他们带回此时此刻,再决定要不要接受死亡。

四个人物的背景截然不同。一位是励志演说家,舞台上鸡血满满、光鲜亮丽;真实生活中却低迷颓丧,找不到方向。一位是前奥林匹克体操运动员,因为意外瘫痪,坐上轮椅,生不如死。一位是女警,女儿因病去世,受到很大的打击。还有一位是孤独的广告童星,虽然很红,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和关心他。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在那一晚选择自杀。

“这本书我构思了一年,相当于和四位主角和那位天使相处了一年。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值得给给予第二次生命?”

保罗说,最让他困扰的就是如何选择这几位值得被给予第二次机会的人。“我选的第一个人是失去女儿的坚强女警。在意大利文中,父母、配偶去世,都有专有词语可以描述那种状态;但失去子女没有。我想那种痛苦一定是大到难以想象、难以描述,才没有词汇可以描述。第二个人物是有抑郁症的演说家,其实我们生活中可能有50%的人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第三个角色是突然瘫痪的前奥林匹克体操冠军,这也非常典型,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猝不及防的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最后是孩子,现代社会的孩子其实特别需要被保护。这是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我希望成年人保护孩子,不要过早地消费他们,不要让他们接触到与年龄、心理承受力不匹配的一些东西。”

《我生命的第一天》,[意]保罗·杰诺维塞,陈英、李燕超、余婷婷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42.00元。

“为什么这本书叫《我生命的第一天》?因为如果人们在最后一天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那就变成了生命的第一天。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觉得每个人值得拥有第二次机会。稍微转变一点角度,你可能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这是这本书希望给大家带来的希望。”

保罗说,写这个故事的一个困难之处在于,主人公只有七天时间。什么样的事能在一周的时间里给予人重生的希望?“我和书中的那个天使一样在寻找。这是一个挑战。至于最后怎么做到的,大家看了书自然就知道了。”

谈及为何把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而非作者本人更熟悉的欧洲、意大利,保罗表示:“纽约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城市,这个城市里发生怎样的故事大家都可以接受。一个天使出现在意大利的咖啡馆可能不太合适,但在纽约就毫无违和感,因为纽约就是这样一个魔幻的城市。在中国,上海对我来说也是可以发生神奇故事的地方。因为有不同的文化交汇在这里,让这个城市充满魔力。”

活动现场

如何成为一名导演?“可能需要一点运气”

保罗在大学时学习商科,这是可以养家糊口的妥当选择。尽管热爱电影,但在意大利当导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业之后,我一直努力想做电影相关的事业,很幸运的是我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有时候贵人相助很重要,就像《我生命的第一天》里那样。”

保罗回忆道,20年前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就幸运地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选中,但公映时出现了技术问题,导致投影时没有聚焦,整部影片以模糊的状态播出。“当时我非常生气和沮丧,回了罗马。但是后来影片居然在电影节获了奖,评委说,‘感谢你有勇气讲述这样真实的故事,而且是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讲述真实的故事!’”保罗说,这大概真的有一点运气在。

保罗自2012年开始担任电影导演,目前共拍过13部电影。他指导的首部电影是《那不勒斯魔咒》,获得了意大利大卫奖和金球奖;2012年执导的《完美家庭》获得了Ciak电影金球奖最佳喜剧片与意大利电影大卫奖等国际奖项;2015年执导的《去过月球吗》获得意大利影评人协会银丝带奖、意大利年度票房十大卖座都会爱情喜剧。

保罗的作品往往涉及人性的阴暗面,但他喜欢用喜剧的形式表达。“我最喜欢的是好笑、但让你不舒服的喜剧。”保罗表示,他希望以喜剧将观众带入故事,慢慢延伸出一些关于人性的追问,“希望大家读完书或看完电影的时候,能问自己一些问题”。

谈及创作过程中的状态,保罗表示每一次写作和拍摄都让他觉得在过一个新的人生。 “每个角色的故事都让我觉得还活着,把那些价值传递出来让我觉得还活着,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让我觉得还活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