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的节目缺乏知识性?大家其实更关注俞飞鸿和徐静蕾的八卦

在这个媒介的时代里,可能没有人再回去纠结文化人该以什么姿态走上网络视频节目的问题,连那些“死磕”了20、30年的摇滚乐都上了综艺节目。如果孔子、鲁迅活到今天肯定也是要上节目的。

一心想把私下朋友原汁原味的聚会聊天搬上镜头前的窦文涛做了很多尝试,如今他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这类形式的节目内涵深刻,干货很多,又轻松幽默,悠然自在,没有传统文化节目那种条条框框,也没有那些酸臭的说教意味。但有人仍然对这类节目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窦文涛的文化类谈话节目缺乏严肃性,缺少文化气质,充斥着太多“二手知识”。

对此,窦文涛却认为今天的现状就是人们不想自己看书,都希望知识能够喂到嘴边,大家希望通过聊天说话的过程中轻松的吸取知识,而不是抱着书冷冷的看。

负责任的那些学者可能会告诉你,要去看看原典,别光听我瞎说,我了解到的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皮毛,但是今天网络时代中的年轻人习惯于被“二道贩子”把知识倒手卖给他们,人们可能被学者的个人魅力所感染,比如说,你就是喜欢听蒋方舟谈谈看法,你就是想听听马未都怎么聊,你就是想了解俞飞鸿、徐静蕾怎么看待婚姻这件事。

说起俞飞鸿和徐静蕾的那两期节目,其实那也不是书本上可以得到的信息,大家对于她们为什么不结婚这种事其实已经脱离了文化层面,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八卦的心态去听他们如何辩解的。

并且在俞飞鸿的那期节目中,窦文涛和冯唐你来我往,给俞飞鸿准备了很多尺度很大,又极为尖锐的提问,观众们都觉得这实在太不友好了,但是俞飞鸿却稳坐钓鱼台,将危机一一化解。

许多有人们就是喜欢吃快餐,这是市场选择,并非是主创人员的本意。

当然他也认为,“二手知识”的生产者一定要负有责任,确保知识的来源都靠谱,并且传达的价值观要正确,而接受这些“二手知识”的人也要识货,自己也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别不信,但也别全信”

谈到“窦式”访谈节目,他突出的特点在于它除了事先提出一个主题,其他的完全没有预案,完全是顺着大家各自聊天的方向在走,通常半个多小时的节目一气呵成,四个人谈话必须有观点碰撞,还必须在原有的主题上升华出更新的主题,在更高层面上去探讨话题,中间还不能冷场,最后是一个几乎不经过任何剪辑的整体节目。

尽管很多人称窦文涛为谈话类的节目中的创始人,认为他国内“圆桌谈话”类节目的鼻祖级人物,而他自己却没把自己看的那么高。

有人请他点评一下当下的聊天谈话类节目,他谦虚的说道:“我还没到可以指点行业现状的高度,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一意孤行。”

而对于成功这个词,窦文涛曾有过自己的理解:“我参加过很多饭局,就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人都很爱面子,很怕被人瞧不起”。

在酒桌上互相敬酒可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酒文化”,当对方举起一大杯酒,已经喝的五迷三道的你是喝还是不喝?

喝的后果很严重,你可能直接钻到桌子下面去了,可能要被人架着回家,然后趴在马桶上吐一宿,第二天仍然会处在宿醉的状态,吃什么都不香,看什么都不爽,站起来头晕,躺下又天旋地转。

不喝,后果更严重,一般在这种场合都是些半生不熟的人,不喝什么事都来了,可能你们要谈的项目直接黄掉了,也可能生意伙伴就此得罪了,中国人对于敬酒这件事是非常看重的,拒绝对方意味着令对方尊严扫地,让对面没了面子。

王朔曾经说过:“所谓的成功是什么?不就是挣点钱,然后让别人知道吗,我不需要那种东西”。

对于这样的说法,窦文涛是赞同的:“喜欢在公共场合吹牛的人都是自卑的人,他害怕被别人瞧不起”

自卑的人拼命的想去显示自己,用华丽的外衣去装裱自己。而真正的牛人根本不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他们只做自己,这是一种极度自信的表现,像个隐士一样去生活。

对于这样的观点,窦文涛也曾有过亲身经历,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主持之一,窦文涛绝对算的上是个大忙人,档期排的最满的时候一天坐三、四班飞机都是常有的事。窦文涛形容自己不是个市侩的人,但也有过庸俗的时候,他曾对着电话另一头喊道:“不是说好安排的是五星级酒店吗?怎么改招待所了?”,正说着他走向了卫生间:“你们真应该过来看看,厕所还是蹲坑的!”

谈到这次发飙,窦文涛觉得自己有苦难言,可能对方觉得名人耍大牌是正常的情况,那些负责招待的人们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比他牌大,脾气大的人大有人在,大家早已见怪不怪。

但窦文涛想表达是,他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是一种处在崩溃边缘时的无力感,仿佛自己成为上了弦的机器人,为了满足金主们的各种要求,他东奔西走,人在那个时候极度的脆弱,希望自己受到重视,受到优待,得到别人关照,就像一个小孩受了委屈大哭大闹一样,那是一种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