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丧子,这部豆瓣9.4的神剧揭穿人生真正的苦

01

对贾静雯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倚天屠龙记》,《武媚娘传奇》那个朱唇轻启,回眸流转的倩丽女子。

而印象的台剧,脑海中还播放着《王子变青蛙》,《海豚湾恋人》这些可堪称偶像剧鼻祖中深深不能自拔。

可最近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却发人深省,豆瓣好评达到9.4。

高分的背后,是四个家庭的挣扎,也是游离在法律边缘与道德制高点上对人心的探讨。

贾静雯已过不惑之年,褪去少女的清丽,这次她扮演的是中年痛失爱子的职场女性。台剧亦不再玛丽苏,在一幕幕沉重的回忆中,拉开故事的序幕。

02

我们与恶的距离,在天涯

故事开端,每个人的生活都劣迹斑斑。

一场戏院枪杀案的背后,是一个加害者家庭对受害家庭的无力苍白,也是许多受害者家庭的歇斯底里,无声控诉。

贾静雯所在的家庭,因为两年前痛失了自己的爱子天彦,与丈夫两人沉浸在悲伤当中,而感情渐渐失和,一个有了外遇,一个是工作狂,再加一个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女儿天晴。

这个中年的家庭表面看起来一家三口温馨美满,可在剧集的播放中,慢慢看到由女儿之口揭示这个家庭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可能分崩离析。

而这些家庭的破碎起因都来源于一个叫李晓明的凶手,在戏院里用枪弹打破这二十几个家庭的平静。

加害者的家人,因为杀人凶手的牵连,妹妹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此事之后,变得郁郁寡欢,足不出户。

父亲在之后试图用酒麻痹自己,因为一清醒就是众人的谩骂,与囿于一方小屋的穷困潦倒。

母亲为了让女儿的人生不被拖累,带着女儿去派出所改了名字,试图偏离这即将错轨的人生走向终点。

在以李晓明枪杀案为引子的剧情中,除去李晓明每个人都有不得而已的苦衷,每个人仿佛在是平凡岗位的一员,过着淡如水的日子,仿佛与恶相去甚远。

03

与恶的距离,在咫尺

芸芸众生,每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挣扎,或拼命,或自暴自弃,亦或咬牙坚持。

角色扮演不同的我们,如果没有平静的生活没有被打乱,人性当中的恶,就不会被吐露出来。

可就是有了李晓明这样的人,充当着恶的最大面,以他为中心点的磁场不由得发生紊乱。

“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天爷到底要我们学什么。”在枪杀案,生活的悲情一览无露。

周围的人过得一团糟糕。

这时候我们的生活当中的恶便展露无遗。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

可以泼粪,对律师发表不满。

可以砸窗袭户,民怨何时止。

可以为了新闻点击量,未经核实,误报假新闻。

生活太苦,可以外遇。

生活太累,可以借酒消愁。

剧集的播放开始渐入佳境,随着话题的发酵,那些围绕李晓明的人,生活的一地鸡毛毕露无遗。

而当发掘李晓明为什么杀人,他人性当中的恶来自于哪里,而对恶的探讨,就由这部剧集当中的王赦所慢慢引入。成为杀人犯李晓明的辩护律师,面对所有人的不理解,当事的家属对他进行泼粪,他还是想去凭一已之力找到杀人犯犯罪的根本原因,尽量遏止此事事件的发生,惨剧的重演。

04

死刑,虚无的十字架

律师致力让死刑废除,探讨是否应该执行。

“如果杀害者和他的杀人犯都不用负责,那我们天彦算什么 ”

贾静雯在剧里发出歇斯底里的吼叫。

更让死刑这个话题甚嚣尘上。

如果一个人犯了滔天大罪,那么应当由法律去制裁他,给予受害人一个公道。

可是如果这个死刑犯,已经对死毫无概念,甚至觉得死是一种解脱,活着是不是给他另一种方式去制裁他。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虚无的十字架》关于探讨死刑。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

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死刑就像一个虚无的十字架,遗族并不能因为罪犯被判死刑而获得新生。”

故事里中原和小夜子同样也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因为孩子的生命被夺走,两个人圆满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仿佛看到了彼此就会想起那段心碎的往事,生活无以为继,冰冷冷的伤口,并不随着时间而愈合。

死刑在受害者家属苦苦上述最终得以执行,那么受害者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生活被抽离了目标,然后嗟然长叹,重心要很久很久才能偏移,找到下一个转折点。

死刑能不能带来的实质的意义?

充当审判者的法官,辩诉的律师,心碎的受害人家属,加害者家属的摧毁,死刑的意义,在这群人中变得扑朔迷离。

05

加害者与受害者,与法博弈的生死局

那么与法博弈的生死局,会不会因为死刑的判决而一锤定音。

如今,有相当多一部分的国家都废除了死刑,中国是还保留着死刑的国家。

无论是剧里那个为死刑犯而游走的律师,还是现在道德发生了变化,许多的人觉得,死刑并不能真正地惩罚一个人,活着才是最艰辛的。

在这争议时,有受害者坚决要求死刑的控诉,有客观理性者对于死刑的道德层面的剖析。

《听见你的声音》里面有一个十恶不赫的罪犯。

死刑没有制裁到他,他在刑满之后保留着对受害人以及控诉他进监狱的证人的恨意。在司法和社会体系面前,他伪装成了一个道貌岸然,改过自新的形象,并依靠这副面具,在漏洞面前,杀害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

如果当时有死刑,那么社会是不是可以冒这个风险,受害人的伤害更不会加具。和这部剧一样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律师,去追寻人性中恶的本因在哪?

不管最后李晓明是否与《听见你的声音》凶手一样,本初都是善良的,只是人性的恶,在某个结点被一触即发。

对于死刑的探讨依旧没有结束。

只要这个社会还有十恶不赫的人,还有人触及死刑的边缘,道德与理性何去何从背后,都是无数人进行挣扎的点。

只是受害人依旧没办法去冒这个风险,牢里的犯人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旦放出来,斑驳的记忆依旧重现。那些逝去的亲人,时刻提醒他们的恨意。

“你的目的是要让他躲过死刑,对吧?”

“但我不是上帝,我没那么伟大。”

中立者的客观,被害者的乱序生活。

而加害人的家属,也始终无法面对这些人的指责而全身而退。

这部剧只是把现实里的角度360度血淋淋给我们看,抽丝剥茧,更发人深思。

不久前的微博热搜,我看到了,“杭州纵火案”的受害者林爸爸与绿城和解。

受害者的伤害无法弥补,在探讨与恶的距离时。

每个受伤的人都会歇斯底里,变得抓狂。

只是通过这部剧时,联想到林爸爸与绿城和解,想到了一件事。

“我也诚心相信,解决伤害是好的方法是善后和预防。”

希望绿城如此,剧里的悲情也能正视,然后让这个社会慢慢变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