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没告诉你的长安城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获取艺术知识

今年夏天最热的剧,非《长安十二时辰》莫属。

虽然上得无声无息,但很快就逆风翻盘,口碑热度双丰收。网友们甚至抛却了之前火到不行的《都挺好》,把“今年国产剧最佳”提前“内定”给了它。


为什么?

因为《长安十二时辰》的服化道、礼仪、以及细节的把控都堪称业界良心。虽然不能做到百分百贴近历史(和风偶尔乱入,找时间宝哥哥仔细扒一扒),但已经尽可能还原出一个熙攘繁盛、光耀万年,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大唐盛世长安城。


甚至有网友评价“每一个街景、群像,无论戏份多少的角色,只要出现在镜头里,统统都是该有的样子”。

比如现代人看了一头雾水,但却是唐代日常基本礼仪的叉手礼。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叉手礼

比如李必头上戴的头冠,是道教中高阶法师才能佩戴的道教三冠之一:上清芙蓉冠。而很多人都以为插错了的簪子,其实是道教独有的子午簪,正确佩戴方式就是从后往前竖着插。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比如剧组找来了中国最古老的狩猎犬种之一,曾经出现在唐墓壁画中的陕西细犬,来客串出演王公贵族们的狗子。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懿德太子墓壁画《调鹞戏犬图》

再比如剧中修面师傅的女儿季姜,其发型完美复刻了《捣练图》中女童的双垂环髻(古代未婚女子或侍女、婢伎、童仆常梳的一种发型)。

《捣练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唐宫仕女图》系列之一,是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而张萱是开元年间的宫廷画师,与《长安十二时辰》设定的天宝三年相去不远,剧组选择这幅画做参考还是可信的。

唐张萱《捣练图》宋摹本

不过,宝哥哥想说的是,这副千年名画中可不仅仅有双垂环髻,而是一整部的盛唐女性时尚宝典。

丰满的身材

仔细看,《捣练图》中,人人额宽、脸圆、体胖,没有一张瓜子脸,而这样丰满的身材,是盛唐妹子们踏入时尚圈的第一道门槛。

也许这就叫做面若银盆

也许有人会说,切,这还用你说,谁不知道唐朝都是以胖为美的啊。

唉,这句话就错了,因为准确的说,只有在盛唐胖才是潮流。初唐的时候,延续前代的审美标准,还是崇尚纤纤细腰的;而中晚唐时期,随着国力的衰落,美女们的体型也日渐消瘦。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唐代偶像歌手许鹤子的造型依据,初唐高宗年间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那腰比起如今的A4腰也不遑多让了。

襦裙帔三件套

长裙+短襦+帔,是盛唐女子们的时尚三件套。

襦就是上衣,帔则是披围在肩上的长巾。短上衣加上齐胸曳地长裙,成功打造出胸部以下全是腿的视觉效果。

《捣练图》局部

高髻+梳子

跟盛唐的气质相匹配,盛唐流行的发型都是发髻高耸的高髻,也叫峨髻,或挽于头顶,或梳于脑后,一直到中晚唐时期都极为流行。

《捣练图》中的高髻

做完发型不能不戴头饰,把梳子插在发髻上,只露出半月形的梳背就是盛唐女性非常喜欢的装饰方法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装饰潮流不仅没被淘汰,头上梳子的数量还越插越多,到了晚唐都有插6把的。

花钿

花钿也是盛唐的时尚达人们必不可少的装饰,花钿用金箔、纸、鱼腮骨、茶油花饼等剪成,有梅花、小鸟、小鱼等各种图案,剪成后用鱼鳔胶或阿胶粘贴在额上。

唐代花钿图案

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捣练图》中仕女的花钿以绿色最多,称为翠钿。

《捣练图》局部

当然,作为一幅千古名画,《捣练图》的作用可不仅仅在于给如今的各种古装影视剧提供造型指导,悄悄告诉你,画里其实还藏着一个《长安十二时辰》没告诉你的长安城。

仕女们盛装打扮并不是像《长安十二时辰》中那样要出席上元节花灯大会,而是要干一项体力活——捣练。

捣练是我国古代对生丝或丝织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

在蚕丝的外围覆盖着一层胶体保护膜——丝胶,能够使丝线和织物免受损伤。但丝胶太多也会让丝织物缺乏光泽、着色困难、影响染色,并且硬挺而不服帖。

因此,生丝和生丝织成的丝绸都得进行精练,以去除丝胶。而捣练就是汉代时诞生的一种精练脱胶方法,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唐代极为流行。

捣练时,人们手持木杵(两头粗、中间细的圆木棒),将水浸过的丝绸放在石砧(捣衣石)上,用木杵上下捶打。

捣练细节

这个过程也称作捣衣,就是那句著名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

虽然李白这首诗描写的是,身在长安的妻子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为其缝制新衣的场景。但“万户捣衣”,却也说明了唐代丝织业的发达。


唐朝设有官营的丝绸生产机构——织染署,对丝绸生产实行统一管理,丝绸生产的质量、规格、艺术风格都受到严格控制。

民间则家家户户养蚕缫丝,李白《赠清章明府侄聿》中就写到“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而《捣练图》描绘的正是丝织业的最后一段工序——捣练脱胶、熨烫整理、缝制衣物的三个场景。

缝制衣物

顺着捣练场景视线往左移,一人缝制,一人理线,正是缝制衣物的场景。不同于捣练需要费大力气,这是个精细活,得全神贯注的盯着手中的线。

视线继续移动,一个蹲着的女童正在照看炭火,可能是炭火太热,还将脸转向后方,但手里的团扇却指向前方,在构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熨烫整理

顺着女童的团扇往前看,两人各持丝绸的一端,身体微微后倾,将绸缎扯平,中间一个手持熨斗,正在熨烫丝绸。

是的,唐代就已经有熨斗了,事实上用熨斗来熨烫衣服,早在汉代就开始流行,据说熨斗的原型就是商代炮烙的刑具。

汉龙首熨斗 长沙博物馆藏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这画面顺序好像有点问题啊?明明应该是先熨烫平整布料再缝制衣服,现在顺序却是反过来的!

对此,有意见认为,张萱这是为了构图不得不牺牲叙事顺序。把相对静态的缝衣场景放在中心,那就是一起一伏的S形构图,比按加工顺序排列的两起一伏构图均衡得多,不信大家品一品。

改编版《捣练图》

反正宝哥哥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你觉得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宝库”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宝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