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电影的评分越来越多的遭受质疑,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豆瓣电影确实是国内最值得参考的电影评价网站,但要先搞明白一点,豆瓣电影评价体系的核心是“大众点评”,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豆瓣用户群的电影类型偏好、一些投资方雇佣水军“洗评论”等现象。

这几年,质疑豆瓣影视剧评分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比如,《大明王朝1566》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但在豆瓣评分中拿到了封神的9.7分(满分10份),曾经引发过一轮热议;像《后天》、《2012》这类纯粹的视觉特效大爽片,在豆瓣中也拿到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后天》8.2分、《2012》7.8分);此外,很多网友对漫威、DC的一些超级英雄电影评分过高颇有微词,甚至质疑这类商业娱乐影片是否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

从某种程度来说,豆瓣电影之所以受到观众和影评人重视,它的豆瓣评分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一部影片的口碑,这与豆瓣庞大的用户群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国内最早的电影评价类网站,国内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之一,豆瓣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毋庸多言。

其实,猫眼、时光网、百度等网站,也有自己的影视评分系统,但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这些网站天生的“功利性”,显然与处于相对超脱的豆瓣电影相比,多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短板”,说白了,很多网友认为,这种网站的影视评价之所以“不太靠谱”,还是觉得很容易被“商业因素”影响。

但是,前面我也说到了,作为国内最大的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电影的评分体系,天生偏向于一些文艺片、动漫、纪录片等特定类型片,此外,豆瓣用户对中外影视剧的喜好,也决定了在豆瓣影视评价体系中,外国电影往往轻易超越国产电影,虽然很多国产电影拍的不错、值得尊重,却也被打了不高的分数。这当然是豆瓣偏文艺的用户群体的自身选择,但也多少暴露出了“大众点评”的缺陷性。

当然,这几年豆瓣大刀阔斧的推动“商业化”,这就给“粉丝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量黑粉参与和操纵电影评论留下了操作空间,给那些所谓“民意领袖”借助自身影响力留下了操作空间,此外,从商业角度考量的个别投资方或影视公司,也会借助水军,在豆瓣上“洗白”自己的影视剧。这些行为自然对豆瓣电影的评分体系造成很大的困惑。

豆瓣电影只是一个观影参考,任何人都有对影视剧做出“自己的评价”的权利,个人观影感受和“大众点评”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距。这当然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的审美和观影需求、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要做到完全一致也是不客观的。对待豆瓣电影的评分,认真你就输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