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说人话”的电视剧什么时候能真正走走心呢?

"

记得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大人下班,孩子放学,一家三口把晚饭对付了就守候在电视机前,把台换好,等着看电视连续剧。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智能手机,电视台放首播的剧每天基本就是一到两集,中间还要插很长时间的广告,越是受关注的电视剧广告时间就越长,越频繁。

那时候追剧得有耐心,像今天这样“一口吃成胖子”,或“养肥再看”是没戏的。

随着网剧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电视剧的需求量更大了,追剧的节奏也更快了,一部20集体量的电视剧可能两三天就把它看完了。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电视剧粗制滥造的问题早就已经说的舌头生茧了,就单说如今电视剧这种流水线量产模式就已经备受诟病了。

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对白,完全是按照脚本来运行,再加之一些小鲜肉们的片酬都水涨船高,金贵的很,能用电脑技术代劳的就不麻烦演员。一些较差的电视剧演员可能连剧本和台词都不用看,对着镜头动动嘴唇,然后后期找人配个音就算大功告成。

于是一些类型化的,不说人话的电视剧应运而生,例如一些常见的模式:母女之间吵架,女儿咄咄逼人,冲着妈妈大吼大叫,到最后母亲绷不住了,上去就是一耳光。

随后女儿捂着半边脸,把头转回头瞪着大眼睛不可思议的说:“你打我?!你居然打我?!”

这个时候母亲一定也很不可思议,看着自己刚行过凶还没来的及放下的手不知所措。接下来,女儿转身跑开。

类似这样的模式和套路就是典型的流水线量产工程的产物,我们不知道见过多少次,这样的情景设计非常做作,完全不符合常理。多数情况下,事情已经发展到如此不可逆的情况,都已经需要动手来解决的时候,女儿换来的回答当然是:“怎么,听你这意思还是不服呗?你还有疑问是咋地?打的就是你”,然后上去又一巴掌。

退一步讲就算是非常合乎当时情景的设定用一两次也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每一部作品都继承下来。

而一些偶像剧的桥段设计也让人胸口发闷。

女主走,男主追上去抓住她:“你听我解释”

“你放开我,我不听!”,女的没男的劲头大,挣脱不开。

男主继续大吼:“你听我解释!”。

表情一定要有张力,非常焦急,然后嘶声力竭:“不是你想的那样,你听我解释!”

然后男主继续攥着女主两只胳膊,摇晃。

而女主两只胳膊继续挣脱,然后继续晃着脑袋。

就这样二十多分钟过去了,哪怕演讲也该完事了,她又没堵住你的嘴,有什么要解释的您倒是说呀?你这样被人甩掉不是活该吗?

还包括一些由言情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尔康,你不能恨我,你不能因为我这么爱你而恨我!”

“我还要你这辈子都离不开我。没错,我确实应该让你忘了我,这样你才能安心回到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我做不到,你知道吗?”

生活中有人这么说话吗,如果真有的话,恐怕也该吃药了,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那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我们强调的“高于生活”并不是“脱离生活”,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并且,小说和影视剧本来就是两种载体,有些对话可以在文字的载体上运用得到,并不代表它就适合不经过任何修饰的完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除了像王朔这类完全口语化的写作方式的文字之外,很多小说的对白并不适合直接照搬。

除此之外,一些偶像剧的人物设定也非常奇怪,男神女神个个颜值逆天,但个个都具有古怪脾气,说话阴阳怪气,不着四六。

男女主角永远一见面掐架斗嘴,大家都是成年人,多少该有点涵养,男人该绅士一点,女人该矜持一点,插科打诨,不说人话的设定并不时髦。

著名收藏家、编剧马未都老师就曾如此评价这类电视剧:“我们已生活在一派虚假得近乎虚伪的日子里,在商场上,生活里,交友中无处不能感受于此,可我们今天的电视剧居然还能在此基础上更加虚假,口吐莲花,脚踩祥云,一点儿也不接地气儿。”

在今天,我们在评价一部影视剧的时候常常重复着两字“走心”,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许多因素有关,光靠“走心”也许不一定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不走心”就肯定不可能制作出好的影视剧,如此这般制造电视剧,水平良莠不齐也就可想而知了。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