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选角”背后的“奇葩”理由,有些你不知道,有些你想不到

"

1986年,张艺谋筹拍一部电影,在选女主角时费了不少周折。

用原著里的话,女主角应该是“丰乳肥臀”的。依着“丰乳肥臀”的标准,张艺谋初步定下一位女演员,但还是觉得缺少些什么。

临走的那一天,另一位也在推荐名单中的女演员从外地回来了。张艺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摄像顾长卫一起去给女演员录一段戏。

谁知顾长卫对新买的摄像器材不熟悉,拍完后回来一看,镜头全是虚的,唯一的一个实镜头只有四、五秒,还是女演员正在静静地听别人说话。

虚实相错间,女演员竟有一种特别的魅力。

“很有味道。”顾长卫指着最后定格的实镜头说。

张艺谋转头问副导演杨凤良:“你觉得呢?”

杨凤良也点头:“是挺有味道的。”

“有味道……”

张艺谋若有所思。

几天后,张艺谋做出一个大胆又慎重的决定——换角,用后来的女演员代替之前已经定下的女演员。

这个关于选角和换角的故事,相信不少小伙伴在两分钟前就已经知道了真相。电影是《红高梁》,最初定下的女演员是史可,后来的女演员是巩俐。

张艺谋如此重视选角,是因为选角的成败往往关系着一部影视剧的成败。

对于观众来说,“选角”只是一个具体的结果。定妆照一出来,能够还原心中形象的,就是“神仙选角”,与心中形象差之千里的,就是“垃圾选角”。

但是对影视创作者来说,“选角”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概念到具象、从静态到动态、百里挑一的复杂过程,这其中需要创作者们强大的审美能力、想像能力和判断能力。

比如张艺谋凭着一种“有味道”的感觉选择了巩俐,但是当莫言看到巩俐时,心里的第一感觉却是坏了,“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因为在莫言的想像中,原著中的“我奶奶”应该是一朵“鲜艳夺目、水份充足的带刺玫瑰”,而不是当时“初谙世事”、“穿着不伦不类”的女大学生。(双引号内文字来自莫言短文《妖仙狐媚——激扬巩俐》

而且张艺谋也坦言,如果仅凭外形,史可其实更加符合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巩俐当时是“细细高高”的,安静话不多,与乡气十足的“我奶奶”相去甚远。张艺谋凭感觉选择巩俐,绝对是一次冒险。

不过结果却证明莫言的“感觉”是多余的,张艺谋的“感觉”是对的。巩俐扮演的“我奶奶”虽然略显青涩,却自带一股野性与热爱。

随着《红高梁》的一炮而红,这次“神仙选角”也把巩俐推向国际影坛,成为中国女演员中名符其实的“巩皇”。

一种“有味道”的感觉,令巩俐取代了史可,哪怕在多年以后,张艺谋再谈起当年的选角,也还是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感慨老天爷赏饭吃,巩俐天生就是做演员的材料。

与张艺谋相比,周星驰选角就实在得多,他不凭感觉,凭星座。

去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周星驰说:“世界上我只信三种东西,一是爱,二是缘,三是星座。”有媒体问他是什么星座,他说:“我的月亮星座是水瓶座。”在《行运一条龙》里,他偏要加入一段对水瓶座性格的剖析。

等等,为什么都是“水瓶座”?

因为星爷的初恋是“水瓶座”。

2004年,周星驰筹拍《功夫》,面对全球华人海选女主角,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得是水瓶座。

“水瓶座”的黄圣依凭借星座成为了“星女郎”,而“哑女”这个角色也成为她演艺事业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有导演信星座,就有导演信“面相”。

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选择了和他长得相像的夏雨。

张元拍《看上去很美》,选择了和编剧王朔长得很像的董博文。

陈凯歌拍《无极》,选择了与妻子陈红年轻时长得很像的张柏芝。

冯小刚《芳华》的女主角苗苗更是与年轻时的徐帆一个样。

是不是大导演选角时都这么“任性”?

还真是。

徐克当年翻拍《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曾遭到金庸先生的反对。金庸对他说:“徐克,当初我写《笑傲江湖》时,我希望是由某个不像林青霞的人来演,你这是错误的决定。”金庸显然是觉得林青霞太漂亮了。但是徐克坚定地对金庸说:“在我看来,这就是林青霞的角色。我认为她相当合适。”

徐克的“任性”,成就了经典的“东方不败”。陈凯歌的“一念之差”,则成就了最另类的“杨贵妃”。

为了《妖猫传》里的“杨贵妃”一角,陈凯歌曾经在张雨绮和张榕容两人之间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张雨绮显然更丰满,张榕容则更加具有异域风情。选谁,都不错。不选谁,又都不对。这时,一个念头从陈凯歌脑海中一闪而过。如果由知名度较高的张雨绮来扮演杨贵妃,观众会说“张雨绮好漂亮”,但是如果由张榕容来扮演杨贵妃,因为她在内地知名度有限,观众只会说“杨贵妃好漂亮”。

就这样,张榕容的“杨贵妃”横空出世,成了《妖猫传》里最耀眼的角色。

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些“神仙选角”的背后,其实是导演个人审美、观念、偏好、情意结的集中体现,深究其中,多少显得有些“奇葩”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选角,目前世界范围普遍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导演中心制”,一种是“制片人中心制”。

前者是导演在选角中拥有一锤定音的话语权,后者是制作人具有统筹选角的话语权。

在我国,大多数选角都是导演说了算,这是因为导演不仅是整个剧组创作的核心,也是影片质量最主要的承担人。选角中的“导演中心制”,源于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导演中心制”。

导演需要对影片质量负责,当然也需要对选角质量负责。

角色选得好,观众赞其“神仙选角”,导演的功劳最大。角色选得不好,或者选择的演员完成度不高,遭到观众批评,导演也不用觉得委屈,毕竟拍板做决定的人是你导演。

而在“制片人中心制”中,导演的责任就没有那么大。

“制片人中心制”盛行于好莱坞,一般是由制片人来统筹剧组的剧本、选角、后期制作、宣发等一系列工作,导演只负责具体的执导工作,只对专业的导演工作负责。对于选角,导演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制片人的手中。

著名制作人凯文费吉,漫威总裁

两种选角制度各有利弊。(更准确地来说,“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其实是两种并存的影视创作制度,不仅仅包括选角。不过就本篇文章而言,主要讨论选角中“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

“导演中心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导演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从选角开始,就实现了整部电影审美格调与情感表达的统一。比如张艺谋电影里的巩俐,贾樟柯电影里的赵涛,都是独一无二、“女神”般的存在。这是因为从角色创造、角色选择时,演员的形象、气质就已经在导演的脑海中,出来的效果自然如同“量身定做”一般。

但是“导演中心制”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导演再怎么优秀,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导演的私心,是“导演中心制”的最大隐患,也是各种“潜规则”的温床。

“制片人中心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约束导演的权利,使选角看起来更加地公平、公正、公开,也更具有商业意义。(在这方面最近几年做得最成功的是漫威,关于“超级英雄”的选角无一不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其弊端则是把编剧、导演等众多影视创作者的创作力架空,把选角变成冷冰冰的商业谈判和资本博弈。

两种制度很难说哪种更优越,无论导演说了算还是制片人说了算,都有“神仙选角”的时候,也都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是无论哪种制度,影视创作者们的用心程度,却是可以通过影片质量反映出来的。

《霸王别姬》在中国影史的地位不用赘述,巩俐扮演的“菊仙”、张丰毅扮演的“段小楼”、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更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仙选角”。

“菊仙”的人选一开始在梅艳芳和巩俐之间犹豫,陈凯歌认为巩俐与张艺谋合作次数太多,恐怕不能融入自己的电影风格,制片人徐枫则认为梅艳芳与张国荣合作过《胭脂扣》,情侣形象深入人心,这一次要演一对“情敌”,观众容易出戏。

“段小楼”考虑过当时最具有阳刚气的两位男星——周润发和成龙,张国荣提名让张艺谋扮演,陈凯歌还有意亲自上阵。最后是张丰毅与张国荣站在一起更像一对“师兄弟”,才最终确定下来。

“程蝶衣”的人选就更多了。陈凯歌属意尊龙,蔡国庆、雷汉(后在电影中扮演小四)、张卫健、梅葆玖先生的亲传弟子胡文阁,都在考虑的范围,甚至据说姜文还曾经主动请缨。后来编剧芦苇爆料,是剧组投票选出了张国荣,陈凯歌才不得不放弃选择尊龙的想法。

你能接受这样的程蝶衣吗?

还是这样的吧!

“神仙选角”绝对不等于“灵机一动”,需要建立在对人物、演员的理解上,背后的“奇葩”理由更不是导演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个人情感、风格、经验的集中涌现。

张艺谋凭感觉选择了巩俐,建立在他对原著人物“我奶奶”细腻、超脱的理解上,他摆脱了原著小说对“我奶奶”在外形上的文字束缚,进入到神似的领域。

周星驰凭星座选择了黄圣依,圆了自己的“初恋情结”,然而黄圣依在星爷的打磨下,贡献出的却是这么多年唯一能打动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姜文选择夏雨,不仅仅是长相。夏雨说,姜文选择他,一部分是长相,一部分是他当时玩滑板的状态看起来特别健康,富有活力,与导演心中的“马小军”不谋而合。

陈凯歌最终放弃尊龙,选择张国荣,也并非简单地“屈从民意”。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次观影交流会中,陈凯歌谈起当初选择张国荣的原因。他说当他在给张国荣讲剧本的时候,张国荣一直静静地听着,那时他感觉“我和他的交流像是一个坐在船头的、这个故事船上的人。在船动起来之后的湖光山色,时时在变化,这些光影、水波都在他的脸上有所反应。我不愿意说他是在演,但是他紧追着程蝶衣,用一种非常含蓄的方法接近他、表达他、爱他。”是张国荣与程蝶衣在气质上、内心里的无限切合,才令陈凯歌下定决心,程蝶衣非他莫属。

总之,理由多种多样,态度只有一样——你认真地对待电影创作,电影也会慷慨地回馈于你。“神仙选角”的背后,是影视创作者的热爱。

娱乐有理性,八卦有道理。我是八卦有理,与您一起看娱乐、说八卦!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