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想要成为经典,就要经得起推敲

"

《鹤唳华亭》,正在播出的古装权谋剧,由罗晋,李一桐担任男女主角,还有刘德凯、王劲松、黄志忠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网上的赞美之文,溢美之词层出不穷,演技炸裂,剧情跌宕起伏,设计完美,口碑似乎相当好。那老弟就播出部分谈谈自己的观影感受,也欢迎大家讨论,理性反驳。

服化道精美,剧情经不起推敲

不得不说,《鹤唳华亭》的台词设计上是让老弟非常喜欢的,略带文言,标准古风剧的味道。画面精美程度担得起年度巨制的招牌,剧情上反转很多,但要论高能,称不上。

《鹤唳华亭》主打高能反转,权谋大戏。剧情上来说应该是非常符合逻辑和让人惊喜的,老弟就拿剧中第一个较量权谋的环节来讲。有不对的地方,欢迎理性指出讨论。

加冠成人风波

首先简单整理一下这一剧情的反转历程,起因是齐王要在太子加冠礼上让吴氏抛下太子不忠不孝的讨伐檄文,而这一计划被张内人听见,先皇后(也就是太子母亲)生前对张氏不薄,剧情和反转由此展开。

  • 张氏想通知太子时齐王来到,并知道偷听的人就是张氏(齐王优势,接下来一段代表一次优势反转)。
  • 张氏有机会告诉了太子,太子做出应对。

  • 张氏阻拦吴氏却被推下楼,附带齐王事先准备的诬陷材料。
  • 搜索城墙上的吴氏。
  • 齐王安排的侍卫帮助吴氏逃走。
  • 继续搜索吴氏即将发现。
  • 贵妃(齐王母)心腹介入阻止。

  • 太子事先模仿了齐王笔迹替换了檄文,真檄文命张氏藏了起来(齐王称自己什么都没写)
  • 张氏自尽,不透露任何。

  • 太子找到檄文卷轴。
  • 吴氏被杀,檄文空白(对应前面齐王说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写)。
  • 第二天早朝太子认罪,但齐王和中书令咄咄逼人,太子反击。派去杀吴氏的人不是齐王而是太子,吴氏出庭,齐王话被套,优势定格,太子胜。

一件事多达12处反转,观众犹如做过山车一般,还有张氏是吴氏的亲生母亲,果真是剧情跌宕起伏。接下来就说说剧情的不合理之处,像“为什么人被推下城墙这么容易”这种牛角尖的地方,老弟不提。

  1. 一个宫女,好端端的去偷太子的白玉带是为了什么,从剧中齐王的反应看,并不是齐王命她去偷的,偷偷密会,带着一件人人会找的物件,不合理。
  2. 太子加冠这种国之大典为什么没有严加看守,宫门口没有站岗士兵,宫墙上也没有巡逻士兵。颇有为了反转而反转之嫌,变得生硬。
  3. 从皇帝让贵妃心腹介入就能看出皇帝相信了太子所说,这么做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大儿子齐王,整件事已经看明白了。卷轴打开空白后,在齐王洋洋得意之时扇了齐王一巴掌,很明显是在告诉齐王“这件事我都知道,你要收敛,不要做得太过分”。而齐王和他的中书令岳父还是步步紧逼,想要一劳永逸,最后居然口不择言,被套出话,本剧想要刻画的反派,是否太过愚蠢?若是为了配合太子反击的反转,引出后面那一段畅快的朝堂质问,得不偿失。

4.皇帝对先皇后画像自语,说明情深,和太子疏远不是皇帝本意。是将太子作为国家未来君主培养。而齐王久不之番只是缺乏父子亲情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是更好地锻炼太子能力。和殿帅的对话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样一来,不管剧情怎么发展,给人的感觉就是节奏已定,不管齐王怎么算计,终究是斗不过的。何况太子是嫡子,立庶为储,除非嫡子谋反定死罪。从种种了来看,这位皇帝深知太子为人,要让他相信太子谋反,要何等牵强。

5.有的反转的地方设计得还是很有味道的。比如太子知道齐王要陷害自己说的那句“齐王准备了一份礼”,这个反转就很自然和精妙。但是太子找到卷轴,皇帝带人来打开卷轴发现空白这个地方,让人摸不着头脑。太子答应早朝认罪,出门并无大动作,皇帝有什么理由跟上来,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更加生硬。

6.多数反转采用插叙的手法,一两个体现主角深谋,多了就变成了小孩子猜拳。我知道你等下要出剪刀,我要出石头,然而你会猜到我猜你出剪刀,我出石头,所以你会出布,那我要出剪刀......为什么说《琅琊榜》是权谋剧中的佼佼者,老弟简单举个例子。夏江利用静妃离间靖王和梅长苏关系。全部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最后静妃知道身边丫鬟是奸细,就是因为她是整个步骤的关键一部。这种剧情,怎么不让人拍案叫绝。

7.太子模仿齐王笔迹一事,难道齐王怕的是让人知道檄文是自己所写?就算张氏不告诉太子,檄文当众抛下,不也一样被认出是齐王笔迹?还有,这么重要的任务,被替换?是不是太容易了。

8.如果前面的都可以说得过去,那么最后这一点,是这一环节或者说整部剧的败笔。殿帅最后在房梁上找到了没来得及烧的卷轴,上面写着的,是太子专门给皇帝看的字。发现了阴谋却没有证据,所以没有提前告诉皇帝,会好好处理这件事,会全了君臣义,成了父子亲情,对大家都好。事情发展全在掌握之中,乍一看,太子考虑周到,精明无比,宽容仁义。为什么齐王的人不直接烧了这卷轴不说,太子写下这个,肯定是知道这个卷轴不会出现在世人面前。难道是预料到有人会去拦?既然知道了会去拦,为什么不事先在宫墙上安排人?还是就要利用张氏的死?各位细品就能明白。

最后的老弟对此剧的感受就是,视觉上的享受,思维上的折磨。作为连续剧来追追是不错的,不必将其奉为经典吹捧。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