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绝无仅有的“第一宫女”——苏麻喇姑

"

我们都羡慕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有的人天生命好,就生在罗马,少了许多奋斗的历程。

本文主人公苏麻喇姑,显然不属于这么幸运的人。一手坏牌能打得精彩的人,自古就是让人钦佩的对象。苏麻喇姑就属于这其中的佼佼者。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围绕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女人,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三个:一个是孝庄太后,是她将康熙教育成为文韬武略的好皇帝;一个是容妃,这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与康熙相知相爱,却成为爱新觉罗家族政治的牺牲品;还有一个是苏麻喇姑,这个女人美貌聪明、乖巧多智、心善重情,很得康熙皇帝的欢心。

清朝初期,宫里确实有位苏麻喇姑的女人。她的职业,就是清宫中地位低微的宫女,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被孝庄皇后视为亲姐妹,与爱新觉罗家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也不是大清皇帝的嫔妃,康熙帝称她为额涅(满语,即额娘,母亲之意)。康熙帝的子女们称她为“妈妈”(满语,是奶奶、祖母之意)。苏麻喇姑把宫女做到这个份上已是极致!苏玛喇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赢得了皇室的尊重呢?

她的身份很普通,就是一名宫女。可她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宫女”。她平凡的一生,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我们拨开历史的一角,细细的,慢慢的走近这第一宫女的传奇人生吧。

孝庄身边的红人

苏麻喇姑,名字应该叫苏麻喇,是满文名,意思是“半大口袋”,“姑”是对长者的尊称。在苏麻喇姑病逝之后,宫中上下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一个普通的牧民之家,最初的名字叫“苏茉儿”,或者“苏墨尔”,为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我国民间有“贱名好养”的取名习俗,虽然“苏茉儿”这个名字意思不好,但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希望她一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苏麻喇姑具体的出生年月已不可知,但她应与孝庄太后是同时代人。

有一年,科尔沁贝勒府挑选侍女,聪明美丽、蕙质兰心的苏麻喇姑就被相中,她进府后被分配给布木布泰,做了布木布泰的侍女。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布木布泰13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她也就把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带到了盛京。

不久以后,苏麻喇姑就做了一件大事,她参与到一项国家重点工程中来,即清朝初年衣冠饰样的定制。

天命6年(1621年),努尔哈赤开始制定各级官员补服制度,就是在官员衣服的前后面各缝上一块“补子”,绣上不同的飞禽走兽,辨别官员的品级。

比如贝勒穿四爪蟒缎补服,都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子补服,备御、千总穿绣彪补服。

皇太极称帝后,为彰显皇权,更加强化服饰的等级差别,规定服装款式、颜色、纹饰等都要体现出官员身份的等级差异。为此他令人物色服饰设计师。

苏麻喇姑擅长女红,裁剪缝纫业务过硬,又熟悉蒙古族和满族服饰。布木布泰就把她推荐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强调,大清以骑射为业,不能轻易改变国初之制,实际上就是说满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不能改变。

苏麻喇姑心领神会,在继承满族服饰传统式样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服饰的优点,制定了清朝的衣冠服饰, 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清崇德初年制定的衣冠服饰样式,经历此后近三个世纪无太多的变动。即使清朝灭亡后,有些旗装仍受人们欢迎。在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现在身着旗装,就应该想到约400年前的参与制定者——苏麻喇姑。

天聪10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册封五大福晋,由于布木布泰给皇太极生了一男三女,受封为永福宫庄妃,此后苏麻喇姑常出外办事,成为庄妃的得力助手。

据《啸亭杂录》载,苏麻喇姑“性巧黠”,意思是说她心思灵敏,聪明狡猾,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

受宫廷规矩的限制,庄妃不便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她就将一些事情交给苏麻喇姑去办理。而史书对一个宫女的事迹总是惜墨如金,是不会大书特书的。

讲她的三个小故事,我们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成为孝庄的红人,闺中的姐妹。

据《汤若望传》记载,“一蒙古妇女携带一使女”“这位蒙古妇女为人诚实”“她说,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妈妈”。

苏麻喇姑办的是什么事情呢?

  1. 有一次,庄妃的侄女,也就是未来顺治帝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患病。 苏麻喇姑遵照庄妃的命令向德国的传教士、钦天监汤若望求医。汤若望身边没有药物,就送给她一块圣牌,嘱咐她们把这块圣牌挂在博尔济吉特氏的胸前,四天之内可愈。几天之后,博尔济吉特氏果然痊愈。苏麻喇姑于是受庄妃委托,带着财务来酬谢汤若望。
  2. 第二件,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多尔衮大权在握,以清宫规矩为由阻挠顺治帝与孝庄太后见面,孝庄太后很是愁闷和苦恼,担心多尔衮篡夺皇位,又忧虑年幼的顺治帝懵懂无知,时时需要她的扶持和指点。然后,她就将她与顺治帝联系的任务交给了苏麻喇姑。

这个任务风险很大,稍有疏忽便有性命之忧苏麻喇姑对身处险境的孝庄太后不离不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帝亲政第二月,以14项大罪为由,削去多尔衮官爵,没收他的财产,并对死去的多尔衮掘墓鞭尸。可想而知这一段时光,苏麻喇姑是过着怎样一种提心吊胆的生活。

3.顺治8年(1651年)8月,顺治帝大婚,按惯例,皇室应派一些福晋、公主、女官侍奉皇帝、皇后吃合卺宴、长寿面等活动。孝庄太后就指派大臣库纳布库之妻去侍奉皇后,库纳布库对此事非常不满。担心顺治帝对他美貌的妻子图谋不轨。一次偶遇中就把气撒到苏麻喇姑身上,把她痛打一顿。孝庄太后知道是冲自己来的,但鉴于他是朝廷重臣,不能轻易得罪,只好息事宁人,对外宣称苏麻喇姑是坠马摔伤,请医生调治了事。

共过患难,才知真心,苏麻喇姑忠心、有担当,而且能干,赢得了孝庄太后的尊重。她称苏麻喇姑为“格格”,这是清朝皇族女儿的称呼,意为“姐姐”。在私底下,她俩情同姐妹,是闺中密友。

康熙的启蒙老师

顺治11年(1654年),康熙帝出生,次年北京城内天花流行,天花又称“痘疮”,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天花被视为不治之症。当时天花闹得宫中人心惶惶,为躲避天花,顺治皇帝连忙避居南苑,并下令将附近未出过痘的居民全部迁走,以免传染给自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乳母孙氏将年幼的玄烨抱出紫禁城,暂时寄居在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中“避痘”。

所以,童年时期的玄烨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他晚年还引以为憾。两岁那年,玄烨还是没能幸免,染上了天花。幸运的的是在保姆瓜尔佳氏和朴氏的悉心照料下,他奇迹般的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出来,而且有了免疫力,永远不用担心再染上天花。他也因祸得福,顺治皇帝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他比较喜欢次子福全,想立他为储君。孝庄太后打算立玄烨。

双方意见相持不下,顺治皇帝征求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建议立玄烨为储君。理由很简单:玄烨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侵害。于是顺治皇帝遗命玄烨继承皇位。

在玄烨避痘期间,虽然保姆们能够将他的生活起居打理得妥妥当当,但没法传授给他礼仪法度和文化知识,毕竟玄烨要做皇帝还得具备皇帝的基本素质。

孝庄太后身居紫金城内,也不可能天天前往玄烨避痘之所,对他进行文化教育。

这个重任就又落到了苏麻喇姑的身上。

苏麻喇姑能讲一口流利的满语,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满文。并帮助孝庄太后养育一子三女,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且熟悉宫廷礼仪法度。孝庄太后就委托苏麻喇姑来完成这个重大任务。

这一点正史不会写,因为说皇帝的文化启蒙老师是一位宫女,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但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里却记载了,玄烨年幼时,“赖其(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昭梿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第六世孙,爱好文史,熟知清朝典故,这一史实可信度较高。

“训迪”就是教诲开导的意思,“国书”是指满族文字。教育玄烨做人的道理和熟悉满文,就成为苏麻喇姑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她每天骑马往返于孝庄太后居所和玄烨避痘居处之间,以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严格规范玄烨的言行举止,同时又悉心辅导玄烨学习满语,手把手地教他书写满文。

康熙后来说:“朕自幼年学步说话开始,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矩法度。”

如果你去翻阅《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就会发现康熙帝的满文写得非常漂亮,这应该是康熙帝在苏麻喇姑精心调教下,从小练习的结果。

康熙26年(1687年),孝庄太后病危,苏麻喇姑悲急交加,昼夜不离地侍奉在慈宁宫,一听到动静,就立刻赶到榻前。但不久孝庄太后还是离世。

失去了相伴60余年的女主人,苏麻喇姑开始很不适应。她陷入孤独、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在精神上受到打击,整日闷闷不乐。康熙皇帝很担心她的健康,思前想后,觉得必须找一些事情让她做,才能缓解她的孤独与愁闷的情绪。

70高龄再挑重担

康熙皇帝思虑再三,决定将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按清宫规制,只有嫔以上的妃子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胤祹,足以体现康熙皇帝对苏麻喇姑的信任、敬重和关心。

这一年,胤祹虚岁三岁,而苏麻喇姑已是70多岁的老人,但这并不妨碍她重振精神,投入到抚养的胤祹事业中来。

历史对苏麻喇姑如何养育 胤祹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她绝对在 胤祹 身上倾注了余生的母爱。从后来胤祹逐渐被重用晋封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得出,苏麻喇姑也把他教育得很好。

据史记载,胤祹称苏麻喇拉姑为“阿扎姑”。译成汉文是“母姑”的意思。换言之,苏麻喇姑是以母亲的身份抚养胤祹 。

苏麻喇姑身处深宫六十余年,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因此她教育胤祹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尤其要做到机智圆润,无可挑剔。在苏麻喇姑身边生活了近20年, 胤祹受益匪浅。他头脑聪明,生性豁达,办事能力强,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与奖赏。

康熙48年(公元1709年),胤祹晋封为贝子。

康熙51年(公元1712年),胤祹因办事出色,受赏银4000两。

康熙56年(公元1717年),胤祹被任命署理内务府总管事。

康熙57年(公元1718年),胤祹办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

康熙61年(公元1722年),胤祹被册封为多罗履郡王。

康熙晚年夺嫡之争, 胤祹 的处世风格有苏麻喇姑的遗风。康熙皇帝废掉当了33年的太子胤礽后,众多皇子觊觎太子的位置,经过激烈的斗争,逐渐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最终胤禛获胜。

在残酷复杂的夺嫡之争中,大多皇子难得全身而退,非死即伤,唯有 胤祹保持中立,跟谁也不掺合,雍正皇帝继位后还封他为郡王。乾隆皇帝继位后又晋封他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

在康熙皇帝所有皇子中,胤祹是最长寿的。乾隆28年(1763年)才去世,享年79岁。

胤祹 所表现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可以看到苏麻喇姑教育的影子。

死后的旷典殊荣

胤祹成年之后,就不需要苏麻喇姑照顾了。于是,晚年的苏麻喇姑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每天早上都会打坐,念佛经,既祈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也祈求佛祖保佑康熙皇帝。她经常说礼佛念经,就是为了报答康熙皇帝的恩德。这样忠诚的行为和言辞怎能不令康熙帝感动呢!

康熙44年(1705年),苏麻喇姑已是90岁以上高龄,时间正在吞噬她的健康。

8月,她突然重病,出现便血,卧床不起。 胤祹请来大夫为苏麻喇姑治病。麻姑执意不肯服药。

胤祹万分焦急,与他的福晋昼夜在旁看护,又快马加鞭,紧急向正在外巡视的康熙皇帝奏报。康熙帝得知苏麻喇姑病重后,令在京城所有皇子敬慎服侍,不可稍有疏忽。

并下旨说:“祖母病势重大,你们不能送她去养病所,准许祖母留在她的住所治病。若已送去养病所,则速将她接回来。”

清宫规定,下层嫔妃、宫女、太监凡患重病的就要发配到养病所,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这显然是康熙皇帝的格外开恩。

康熙44年九月初七(1705年10月24号),苏麻喇姑逝世,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

康熙帝得知她的死讯后,下旨暂不安葬,留待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能看苏麻喇姑最后一眼,并亲自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可见康熙帝对苏麻喇姑感情之深。

最悲痛的莫过于苏麻喇姑亲手抚育成人的 胤祹 ,他在遗体前痛哭哀悼,久久不愿离去。大清开国以来,尊卑有序,等级森严,从来没有皇子为一个逝世的宫女供饭食及念经的先例,胤祉、胤禩只能奏报康熙帝定夺,康熙帝下旨批准:“ 胤祹 为苏麻喇姑守灵数日,供献饭食百日,三七念经。”

康熙帝回宫后,决定按嫔礼的规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在清朝后妃中,葬礼的规格仅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和妃。这对一个未曾与皇帝有过夫妻关系的宫女而言,已是旷世恩典,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苏麻喇姑出殡那天,几乎所有的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康熙帝将苏麻喇姑的灵柩停放在“暂安奉殿”。“暂安奉殿”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是孝庄太后梓宫的停放之处。康熙皇帝的特意安排,让相伴60余年的主仆二人再次团聚,不离不弃,生死相守。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宫女千千万,而能与太后情同姐妹,能与皇帝、皇子形同母子、祖孙,将宫女做成“大腕”的,只有苏麻喇姑一人。

她无法选择高贵的出身,但奉献、忠诚与感恩的品质,成就了她高贵的人生,苏麻喇姑将孝庄、顺治、康熙、胤裪等人视为至亲,他们也将她视为亲人。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会分享历史故事,欢迎关注点赞!

你若想被爱,就应先去爱人。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