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出来混,迟早要还

"

在香港电影《无间道2》里,倪永孝曾反复提及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

这句话蕴含着极强的宿命意味,道尽了江湖中人的酸楚与无奈。

但谁都无法料到,这句话竟能成为一位相声演员现状的真实写照。

不错,正是张云雷。

在德云社众多青年相声演员当中,张云雷的人气无疑是名列前茅。

纵使放眼全国,张云雷这种“顶级流量”式的相声演员,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树大招风,名高引谤。

从张云雷走红的那一天起,关于他的各种争议,就未曾停歇过。

有人说他除了嗓子好,相声说得一塌糊涂。

有人说他是靠颜值圈粉,还将“饭圈”的不良风气带到相声圈里。

还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之辈,若非郭德纲力捧,断然不会成角儿。

不可否认,张云雷的出现,确实让传统曲艺和偶像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但张云雷还跟一茬又一茬的“流量鲜肉”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他既拥有深厚的相声功底,又不缺乏坎坷的人生经历。

他的成名,绝非“空中楼阁”

只不过,张云雷粉丝之外的绝大多数“路人”,或许仅听过一曲《探清水河》。

他们对张云雷最主观且笼统的印象,无非是网上铺天盖地的“辫哥哥”、“二爷”,亦或是隔三差五的各路大V“点名批评”。

比如近段时间,张云雷再一次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跟上回“调侃汶川”一样,张云雷这次的争议同样出自于他的相声包袱。

11月23日,网上开始流传出一则,张云雷用京剧老师艺术家张火丁作为“包袱”的视频。

该视频中,张云雷“说自己为张火丁老师搓过澡,更是将她推到了池子之中”。

该视频,经过三天的发酵期,终于在11月25号成功达到热度顶峰,人民日报再一次对张云雷进行了“批评教育”。

只一个夜晚的时间,人民日报批张云雷的话题有近1.2亿人浏览,而骂声一片都指向“张云雷屡不悔改”。

张云雷可曾是屡教不改、一意孤行的人吗?

现在,并不是。

“砸挂张火丁的视频”是在2018年的5月份,“调侃国难地震的视频”是2018年的12月份,也就是说这段视频的发生时间段,远早于“第一次被批评的时间”,所以屡教不改这一说辞。不准确。

张云雷错了吗?

一定是错了,毕竟“国难”与“调侃”都有失敬畏之心,错是理所当然。

那么出来混,要还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实不是让张云雷还他现在的名气,而是因为他的名气高,应该换相声一片清秀的舞台。

张云雷早在今年4月份接受采访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以前的相声包袱过于低质,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修正自己的舞台风格”。

4月份刚说完这样的话,结果五月张云雷就倒在了以前的段子中。

文章中的复出,指的是张云雷拔掉钉子后

其实相声中的很多伦理梗与反讽梗都是自古流传的艺术,例如伦理梗《反七口》《翻四辈》《洪洋洞》还有《论捧逗》都是自古就有的传统节目。

对于反讽梗,相声舞台全靠角色带入,这其中《虎口脱险》《领导冒号》《巧立名目》,还有这一次张云雷被批的节目《汾河湾》都是老一辈的经典。

既然现在有人不喜欢,那就还回去罢了。

没什么可惜的说辞,毕竟新一代北京人也不一定喝的惯豆汁、东北孩子也不一定都爱酸菜白肉。

既然是糟粕,那就都还了吧。

张云雷的名气也要还回去?

既然大家不能接受“流量入侵”相声行业,那就还回去吧。

可这后果是不是悲剧收场就不为人知了。

毕竟这帮粉丝来时的目的,是因为人而喜欢的相声,不是因为相声本身的魅力所在

打个比方,如果马三立老爷子还健在,那么他要开一场“逗你玩”专场,三个小时不间断只说逗你玩的曲目,会有人去吗?

答案是一定的。

人们对于这个节目都熟悉,他家满坑满谷看的就是马老爷子本人,这是“饭圈文化”吗?这只是个人魅力罢了。

张云雷不是“饭圈儿”文化的始作俑者,只是凭借魅力为自己拉来了饭圈儿的人罢了。

悲喜都是自娱自乐的手段,福祸也都是自己承受的结果。

有错那就认错,没错那就接纳自我。

人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浪漫度过一生。

不想再见到张云雷的人,可以在心中将他屏蔽掉即可,何必咄咄逼人。

希望张云雷安如无虞的人,也大可放心。

命运的蜿蜒曲折,终会有神来之笔,激荡万千的水流,总能遇见一马平川的坦途。

千回百转之后见到的柳暗花明才最美好。

人生的终极就是水到渠成的洒脱。

既然有个约定,那就好好珍惜。

一辈子那么长,曲终人散之后,终会有大戟采茶,持枪牵马的欢愉。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