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怼、李诚儒骂,“弃儿”郭敬明怎么“成功”了?

"

作者:清献

最近,郭敬明很忙。

在沉寂了三年后,郭敬明以新生代导演的身份参与录制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而与他同列的是陈凯歌、李少红等一众名导。

在开播前,就有不少观众疑惑:郭敬明的代表作《小时代》在豆瓣的评分只有4.7,凭什么和三位各具特色,也都有经典作品留下的导演平起平坐?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郭敬明以一人之力将这个本没什么太大水花的综艺节目,推到了众人面前。

只不过,一如之前很多次,这次的郭敬明,也是靠着被骂,引爆了话题度。

老演员李诚儒批评郭敬明的作品毫无营养,而郭敬明在节目里的回击称得上是滴水不漏。

但回击得无论有多漂亮,观众也不会凭着此番言论,就将郭敬明列入出色导演或者出色作家的名单中。

回顾郭敬明起起伏伏的这十七年,工作室“岛”是他事业的起点。而如今,这座“岛”,它最终不一定会沉没,但细看,其间却是杂草丛生。

一、一夜成名,欲望膨胀

2003年是郭敬明人生的分界线。这一年,他的成名作《幻城》出版。

往前推一年,他是刚从四川自贡走到上海的小镇青年,而往后推一年,他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岛”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影响了一代九零后的青春刊物《最小说》开始出版,郭敬明的商业帝国也正式搭好了第一块版图。

在“岛”成立的第二年,郭敬明就凭借杂志傲人的销量,在那个作家普遍贫穷的年代,身家超过了四百万。

小镇青年,畅销书作家,公司老板,票房过亿的导演。郭敬明层层登高,从那之后的十年,是郭敬明的辉煌时代。

滑铁卢是2016年《爵迹》的改编,观众不再买账,他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变为“弃儿”,数次被骂至热搜。

八十年代,来自四川自贡的郭敬明作为社会转型第一代计划生育的人,他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从平庸无聊的人生轨迹中远远逃开的机会。

跨越将近两千多公里的距离,郭敬明一直想要逃离家乡,而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他的赌注。

为了拿奖,他买了七本萌芽杂志,条分缕析了所有获奖的文章,裁下七份参赛表,投了七篇五千字的文章。

他的目标很明确:获奖,拿到保送或者加分,然后离开自贡,去南方,去更大的城市。

后来,虽然没能考进最心仪的厦门大学,但19岁的郭敬明却也凭借第三届新概念大赛一等奖如愿来到了更大的城市,上海。

成名后的郭敬明在提到这段经历时,总说,是上海改变了他。

刚上大学的他参加活动时,因为出席活动身穿的衣服不够档次,被工作人员嫌弃。

他说,那个眼神和语气让他愤怒又刻骨铭心,那一刻,他前十九年的世界观轰然崩塌。

一方面,他是能与如日中天的韩寒比肩的又一个文学天才,被摄影机和麦克风不断捕捉,但另一方面,他也只是一个刚从边陲小镇来到大城市的拘谨少年。

他是全班唯一的外地人,哪怕他在入学第一年就学会了上海话。

但周围的同学都在用最新款手机时,他在用最老土的手机;大家一身品牌时,他却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衣牛仔裤。

走在走廊上,郭敬明甚至能听到周遭同学在背地里讨论他的身高。

母亲来上海看他,不知道怎么刷卡进站,已经进站的郭敬明着急得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求助工作人员。而一旁的工作人员一边不紧不慢地帮忙刷卡,一边用上海话嘟囔着:“笨死了”。

他觉得自己是这个富丽而又繁华城市里的“局外人”,他发誓要爬到这座城市的金字塔顶端。

在上海生活的一切愤懑与不甘被他捕捉成文字,写在纸上。

他远离主流文学,以自己为核心,剑走偏锋,写时代洪流下的青春疼痛。他为所有青春带着伤痕的人写作,并获得了一大批拥趸。

即使2004年真正成熟的出道作《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出版便背负抄袭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打造属于自己的青春文学帝国。

那一年《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分别位列全国年度畅销书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郭敬明成为那个年代最具商业价值的畅销书作家,但他并不满足。

名气再大不能变现有什么用?他想要钱。

于是,在2004年,他成立了工作室“岛”,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他以商人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铸造文学商业链,运营诸如笛安、落落等一大批作家偶像,版权收入超过一千万。

他是这个领域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受命运垂青,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而后,2013年,由郭敬明亲自导演的电影《小时代》上映,仅仅两千万的投资最终获得了上亿的票房。

穿梭在各大发布会现场的郭敬明,春风得意,像极了当年自己梦想里的人生赢家。

二、 小镇青年的逆风翻盘

郭敬明以为自己的人生拿到的是励志又闪光的剧本,事实上,他也一直在向外界卖“努力人设”。

郭敬明不止一次地对外界强调,自己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通过努力得到的。

郭敬明努力吗?当然。

据媒体报道,郭敬明在成名后的十多年里,几乎是全年无休,每天平均只睡三四个小时,日程表都是按照三十分钟来切分的。

他所有努力的原点是为了摆脱自卑,能被所有人仰望;而他成功后做的一切,更是疯狂为自己镀金。

在生活中,他大肆购买奢侈品,家里的浴缸之大,被调侃可以塞下十个自己。

他疯狂在上海置办房产,其中有一处是汪精卫四姨太故居。

昂贵的羊毛地毯、巴洛克式的水晶吊灯以及中世纪油画,都是他家中的必需品。

在财富与名声的加持下,郭敬明觉得自己似乎真的从那个小镇里走了出来。但其实呢?

哪怕是纠缠了几年的抄袭案,最终判决结果:被告郭敬明侵犯了原告庄羽的著作权。他也拒不承认。

郭敬明高昂的头颅之下不是问心无愧,相反,他在害怕,他怕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之前,他以青年作家的身份参加文化访谈节目,与教授文人相对而坐时,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几位文化圈的人物显然瞧不上郭敬明。

而现在,他又以新生代导演的身份参加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在节目中,他大量输出表演学理论,力图营造出一个很专业的导演形象,摆脱大众对他之前不配做导演的嘲讽。

但在一旁,真正导出过经典作品的陈凯歌导演在发表言论时,却言简意赅,用最通俗简练的话语点拨着台上的演员。

二者相比,高下立判。

就像当初新概念得奖的背后是大量的准备,如法炮制一般,这么多年了,郭敬明“擅长准备”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从出道至今,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模糊的。当作家,深陷抄袭风波,做商人,与合作伙伴一拍两散,当导演,又全是烂片。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每一个身份下都捞足了不少钱。而这也恰好实现了他一开始的目标,赚钱。

郭敬明从不掩饰他的功利心,这点在他还未走红前就已经凸显端倪。

在与《萌芽》的编辑胡玮莳熟识后,郭敬明曾几次说会从家乡带腊肉给她。

但当她有一次发表郭敬明的作品,同时配发了3篇评论,其中有夸奖有批评,也有中间立场,在杂志出版两天后,她就收到了郭敬明骂她的短信。

当年,郭敬明被爆出骚扰公司艺人,网友们全都兴致勃勃地吃瓜。场面之盛大,无数段子与表情包齐飞。

郭敬明也怀疑过自己,在《爵迹》路演的最后一站,他面对镜头时情绪崩溃:“你们为什么对我如此苛刻?只因为我是郭敬明吗?”

当然不是。

背后的原因难道不是,郭敬明始终在变换着自己的身份,但又对每一个身份都缺乏敬畏。观众们骂的从来不是郭敬明,骂的是披着各种外衣卖情怀的商人。

努力赚钱不等于敬业认真,世界很公平,既然钱如愿赚到手了,那骂名自然也得受着。

既然一开始就没想过除了赚钱以外的事情,那就别在赚够钱后再向观众讨糖吃。

三、失败的创作者,出色商人

在自己青春的这条河上,郭敬明似乎每一个浪花都赶上了,也似乎在每一个河道弯流的转折,都做对了下一个航程的选择。

但那是不是一个更加功利,更加不可捉摸的圈子,或许连郭敬明本人也无法真正看清。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大浪淘沙之后,不管现在的郭敬明选择未来的方向是成为“郭导”还是“郭总”,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如何为自己谋得更大的财富。

也许踉跄,也许蹒跚,也许周围嘘声一片,但郭敬明的目光自始至终都盯着山顶上的王座。

正如今年11月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如何看待种种非议,他说:

“我的不高兴,不开心,其实对我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因为我要花时间,去‘不开心’,我的情感也是成本。”

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他是这个到处都充斥着功利、利己主义者的小时代下的大赢家。他的赚钱水平,的确是一流的。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