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隐忍,32岁走红!枭雄郭德纲,一条逆天改命的宗师之路

"

郭德纲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在刚开始演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瞧不起我,说我表演的节目俗……

我认为郭德纲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师的。

2006年,赵本山在某影视基地挂牌仪式上,对深陷舆论争执但素未谋面的郭德纲,作出了如上评断。

这个小胖子,嘿!有点儿意思

1973年1月18日,天津红桥区北竹林村大众里的老郭家生了一个胖小子。

这一天,恰逢农历腊月十五,据传是道教“马赵温关”四大护法元帅下凡间的日子。

男主人很欣慰,给这个男孩儿取了一个特霸气的名字:郭大刚

一直到上初中时,同学们还叫他郭大刚。

郭大刚老爸是个片警,妈妈是北竹林村小学老师,郭大刚也是在这里念的书上的学。

小时候的郭大刚近乎于被散养,因为爸妈都很忙,也顾不上他。

恰好他家那片儿有个工人俱乐部,里面有一些小剧场表演,闲来无事的郭大刚就经常去泡场子,耳濡目染,小郭居然被这些传统曲艺杂说给吸引住了,别看小小年纪,学起来还真有那么回事儿。

这个小胖子,嘿!有点儿意思啦!

7岁那年,经人搭线,郭大刚开始跟随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高庆海)学说评书

高老初见郭大刚,就说:“这孩子面相好,上人见喜。”

自此,小小年纪的郭大刚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或许是觉得“郭大刚”听起来太过生猛,郭大刚也换了个艺名,叫郭德纲

郭德纲先是跟高老学评书,后又陆续拜了几个先生,学西河大鼓,也学着说相声等。

虽然几个老师在津门圈子里也算有名气的,但这跟郭德纲这个半拉学徒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也沾不上多少光儿。

但年少志大,说的就是郭德纲这种孩子。

十五岁独闯北京城,少年初识愁滋味

1988年,自觉翅膀已硬的少年郭德纲,从天津跨界来到北京城。

那时候的郭德纲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在中国相声的大本营扎个根儿,要挺进相声界!

初次北漂的郭德纲凭扎实的底子,被一个小文工团录取了,但是工作内容不是说相声,而是打杂。具体讲,就是端茶倒水、收拾桌椅板凳、打扫卫生跑跑腿什么的,活像一个临时工。

起初,天真的郭德纲还以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说不定哪天就会让他登台露脸啦。

但事与愿违,时间一长,郭德纲看出来了,人家压根儿就没这个意思。

心拔凉拔凉的,郭德纲垂头丧气地回了天津,暗暗发誓,要卧薪尝胆,以待时机。

回了天津的郭德纲,一腔热血,奋发图强。郭德纲拜时任红桥区文化馆馆长的杨志刚为师,继续打磨相声技术,期间学习了《九艺闹公堂》《打灯谜》《八扇屏》《大保镖》等传统相声段子。

杨志刚师从著名相声老艺人白福全。所以,后来曾有那么一段时间,郭德纲逢人便讲,自己是白福全老先生的徒孙、杨志刚的学生,以证自己“师出名门”

在天津回笼锻造期间,郭德纲结识了前妻胡中惠,两人相识半年迅即结婚,用现在时髦的词儿讲,那是标准的闪婚。

天津城的那段日子,过得颇有烟火气儿,但是郭德纲内心还是蠢蠢欲动。

二次败走皇城,创业失败,曲终人散设伏笔

1994年,21岁的青年郭德纲二次北漂。

有个事儿他一直放不下,那就是要在北京城里说相声,这是郭德纲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此时的郭德纲技艺大涨,相声功底也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儿,但是,每行都有每行的讲究,每行都有每行的圈子,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体制环境吧。

郭德纲想得到相声界的正式编制,但要想进入业已稳定的体制,没有人带路是万万不成的

郭德纲想在北京城求拜师傅,因无人引荐,寻不到门路的郭德纲只能接受了“二次败北”的事实。

毕竟是年轻气盛,不服输的郭德纲刚回天津,就掏出家里老底儿自个儿去办了个剧场,场地月租金5000块呢,那个年代,也算天价了。

梦想不敌现实的冰冷,有剧场没听众,剧场办了几个月,大子儿没挣到一个,反倒是赔进去好几万,迫不得已,郭德纲卖了套房抵债,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事业不遂,生活难顺,日子过得紧巴巴。

郭德纲与胡中惠的关系也开始起了摩擦,日渐紧张。郭德纲心里明白,自己对不住人家。所以,最后胡中惠提出离婚时,郭德纲也只得一声叹息,签字了事儿

离婚后胡中惠远走日本,这是后话,这里暂且不表。

三进京城,二次创业,终小有所成

有人说,郭德纲这个人有点蛮,也有点拧。

大概是在1995、1996年前后吧,郭德纲一个人又跑去了北京城

那时候的郭德纲,标准一穷人,为了省钱,他在大老远儿的大兴租了个民房,跑沙子口跟了一个小剧团,工资嘛,有一月没一月的。

有天晚上收工太晚,没赶上末班公交,身上也没钱,郭德纲在路边找了辆拉私活的车,掏出块怀表想抵车费,人家直接不摆他。没办法,郭德纲自己走回去了。

“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凌晨4点,我走到家时,脚上已经磨得全是泡了。”

最难的时候,半夜房东来敲门催租连骂带喊,郭德纲吓得不敢出声儿。第二天发高烧了也不敢去医院,郭德纲把身上最值钱的寻呼机卖了——

“买了三包感冒药两个馒头。”

但,第三次进京的郭德纲,终于还是闯出了一点小名头儿。

幸得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老先生的赏识与帮衬,1998年底,郭德纲与张文顺等人搭伙儿,一起创办了“北京相声大会”,也就是今德云社的前身。

有了“北京相声大会”衬底儿,郭德纲二次创业终于算是小有所成了。

理想很美,抱负远大,现实却依旧不易。

北京相声大会经营惨淡,入不敷出。按郭德纲后来的话讲:

“台上一个人,台下一个人。我正说着相声呢,台下观众的手机响了,他接电话时,我就停下来,等他接完电话,我再接着说。”

怎么整?

自己垒的窝儿,也不能说撂就撂啊!

得遇贵人时,还好16年里从未放弃

为了维持那脆弱的梦想,郭德纲不得不四处走穴串场、跟团卖艺,用赚来的钱补贴剧场运营。

一边创业,又一边打工。

也是在那几年里,郭德纲遇到了他生命中相携一生的“贵人”——王惠

王惠其时已是天津卫的曲坛名角,年纪轻轻就在圈儿里颇有名气,与当时的郭德纲相比,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反观郭德纲呢?一个离过婚还带个娃的落魄男,这两个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路人。

那为什么说王惠是郭德纲的贵人呢?有个小插曲,特关键。

2003年初,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郭德纲和搭档坚持每天专场演出,但是那时候谁知道你德云社是个啥玩意儿?!

没名气就没人气,没人气就没钱赚,德云社最后眼看就要倒闭了!

这时候,王惠站出来了,把自己的车给卖了,把父亲送给自己的礼物还有一众首饰也给卖了,德云社这才挺了过来。

同行的奚落、外人的指指点点、王父王母的逐客令,期间有种种遭遇、重重阻挠,郭德纲自己也曾怯懦。最终王惠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郭德纲。

想那时的郭德纲非富非贵,甚至也看不到发迹的征兆,完全是郭德纲的人打动了王惠的心。

王惠嫁于郭德纲时,德云社依旧半死不活。

郭德纲还是要到处揽活儿赚外快补贴剧社

对于这事儿,怎么说呢,只能说王惠的心真是大,郭德纲这样干,她居然也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但凡创过业的人,都会明白这种感觉。

2003年,郭德纲在安徽卫视签约了一档综艺节目,角色嘛,就是“丑角”,在台上被拿来逗场儿活跃气氛,这倒也没啥,舞台分工需要嘛!

但一开始说的是主持一档节目给4000块钱,后来却一路下降,3000元,2000元,1000元,后来干脆不给了……

在安徽卫视的那段时间,郭德纲曾被“恰巧”选中,挑战在街边橱窗中“展览”48小时,吃饭刷牙上厕所,全部都在里面进行,路人全程围观。

节目中,郭德纲由轻松到疲倦,由疲倦到焦虑,最后差点就崩溃,但想想自己的梦想,咬咬牙吧!

当时的郭德纲,从技术层面讲,相声说得已经是准一流水平了。奈何十多年来一直拜不到京城相声圈的名师大咖。没有大佬提携开路,相声这碗饭难挣,真难!

2004年,郭德纲的转运年来了!这一年,他遇到命里的第二个“贵人”——侯耀文老先生。

2004年初,郭德纲去广州演出,巧合的是,相声大家侯耀文老先生恰好也在。侯老先生看了郭德纲的演出后,不吝称赞:“这小子真的很不错。”

当年10月份,侯老正式收郭德纲为徒,郭德纲跪地不起,涕零感激。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算起来,从1988年初次进京求门寻路,再到此时,郭德纲熬了整整16个年头儿了。

还好,在这16年里,郭德纲从未想过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时来运转,一鸣惊人,相声界的草根英雄

鱼跃龙门,拜入侯门,迎来猴年。

在师傅侯耀文的大力推广与提携之下,渐入体制的郭德纲逐渐得到京城相声界的认可与接纳。

2005年12月5日,《三联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报道——《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

“郭德纲是中国相声界的奇人”

“他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

……

报道甫出,全国媒体迅速跟进关注,大家争相去小剧社采访郭德纲,郭德纲一时成了焦点人物,德云社也跟着活了过来!

2005年底,到2006年一整年,郭德纲声名鹊起,德云社凌云而上

从那两年开始,一提到“相声”二字,很多人第一反应里都会想起“郭德纲”,连带德云社仿佛也成了相声界的顶级存在。

那一年,32岁的郭德纲,在相声行名人里面,绝对是个低龄的存在。

人民日报曾这样评说郭德纲:

“郭德纲很不容易,在传统相声被商业文化挤兑几将沦陷之际,他的用功和坚持,确实也为传统相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郭德纲也的确不负众望,其后带领德云社远赴悉尼、多伦多、温哥华、洛杉矶、纽约、东京以及欧洲巴塞罗那等地,开启全球巡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可以这么说,越来越多的人从郭德纲开始,重新了解相声艺术,重新爱上了听相声。

力挽狂澜于既倒,一条最难的郭式创业路

最近看创业纪录片《燃点》长篇版,取材都是真实案例,讲述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弄潮儿,创业路上,个中辛酸,真是难以言表。

大多数人选择创业时,都会借势两个有利条件:

一个是时下大火的,当即能赚钱的买卖;

另一个就是朝阳产业有前景,未来能赚大钱的行当

但是郭德纲选的这条道儿又如何呢?

如今来看,赞其大智若愚之外,更多是的“步步惊心”

受商业娱乐文化的冲击,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声似已暮年,呈行将就木之态。大批相声行里的年轻一辈,纷纷转投影视圈儿,或者另谋财路

彼时的相声业,可谓凄惨,赚大钱?那是没人敢想的事儿!只有一众老艺人们在苦苦坚守着。

郭德纲脑袋秀逗了吗?偏偏死磕相声?

说郭德纲傻,其实不然,郭德纲看得比谁都透亮儿。

说相声,首先是郭德纲爱到骨子里的事情,他是无比真挚的热爱!但是他也想得最明白,相声要想复兴往日荣光,一必须得走人民群众的路线,二必须要赚到钱

相声最初本就是一项街头民间艺术,群众基础才是它焕发光彩的根本。如果只是把相声当做一种文化现象去研究去探讨,那么这个圈子只会越来越小,对外影响力也只会越来越低,这是不成的。

相声只有落地回归场子,才有可能生生不息

“回归场子”就是要接地气,除了与观众面对面增加体验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把相声表演完全托付给荧屏,因为那是人家说了算的场子,哪天不给你用了,你也就歇菜了

另一条更重要,那就是要让相声人赚到钱。

相声人只有能赚到钱,才能活得有尊严,才能有动力去谈传承与创新。

三十年来,郭德纲一直在努力的,就是上面这两条。不管是哪一条,走得都很艰难。

郭德纲对于中国相声行当的贡献,有网友这样来形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客观的讲,不仅仅是相声行,对其他传统曲艺,郭德纲也是有贡献的。这倒不是说郭德纲在曲艺方面造诣有多高深,而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传统曲艺重新博得了更多普通大众的关注

很多人说,以前看电视、听广播,一遇到唱戏的节目,立马就换台。但听了郭德纲说的相声《学杂唱》之后,比较震惊,原来咱们还有这么多的地方小曲,如此朗朗上口,如此好听!

因此,郭德纲的创业与德云社的成功,单从商业与金钱的角度去评判,显然是不够的。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活着的一代宗师

郭德纲曾拿《时运赋》里一句话,讽喻自己的成名:时也,运也,命也!

这说的什么呢?

这是郭德纲自谦自己成功是因为命好运气好罢了。

就这样Low的解释,有些吃瓜群众们居然还真信了!

郭德纲是单凭运气好才成的吗?

“运气”确实有用,但顶多只能占到一成的功劳。

收藏界大咖马未都曾在微博上说过这样一件小事儿:

“这是一段大约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视频,我问了一圈说什么都有,河西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大鼓……后请教了郭德纲,他一槌定音:中间是三弦伴奏,两边的姑娘唱的京韵大鼓(层层见喜),这是个京韵的小段,开蒙的节目,唱词特点是字头咬字尾,唱法还有京韵早期的怯味。专家就是专家,说得明晰……”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郭德纲自身的功底有多深厚

郭德纲也不敢自称自己是什么曲艺大师,但是其于曲艺、评书、相声等传统艺术上的钻研与造诣,是扎实的,是下了功夫的。

由此可见一斑,郭德纲的成名与德云社如今的成功,绝非是“运气”二字能堪当大任的。

除了郭德纲于自身专业底蕴足、功夫深以外,敢于破旧和创新,也是郭式相声广受群众喜爱的一大原因。

在创业初年,郭德纲就着手搜集整理那些近乎失传的传统相声段子、地方小曲,大概有几百上千段。

郭德纲先是把这些段子嚼烂吃透,然后大胆扬弃,并进行了改良创新,相互整合、替换或者加入了很多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包袱桥段,让老艺术焕发了新魅力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别扭,老一辈儿传下来的活儿这样改了能成吗?改了就不是原汁原味儿了!

其实不然,仔细想想,第一代的相声段子又从何而来?必定也是前辈们就地取材而成!那今日何必偏要故步自封呢?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医者童心》,讲的是北宋名医“儿科圣手”钱乙的坎坷历程。片中有个桥段,是关于太医徐静伦质疑钱乙新创疗法的情景。

徐太医对后辈钱乙专门为小儿所开的全新诊断药方不以为然,以“这是哪位先贤所说,出自何典?”质疑钱乙。

所以,不管是医学还是艺术,都是需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这个理儿,不偏。

2006年,对于突然爆红深陷争执的郭德纲,当红大人物赵本山,替素未谋面的郭德纲说了这样几句话:

郭德纲让我想起了自己,我在刚开始演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瞧不起我,说我表演的节目俗……

我认为郭德纲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师的。

而今,尚未大红的我,也大胆预测一下:郭德纲必定会成为相声界一代宗师!

不对,如今的郭德纲,早已经是一代宗师,而且还是活的!

最后,借用梁公梁启超一言: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藉以兹人兹事,与诸君共勉之。

【原创不易,如果小伙伴们觉得还行,斗胆向您求个赞求个关注,谢谢。】

一个90斤的80后瘦子,用文字打动自己;

于平凡中见真知,让每一天都充满向上的力量!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