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陈念和魏莱同为受挫折者,为何选择截然不同

"

文/阳光小房子

就在12月8日,《少年的你》最后一天公映,上映45天,票房高达15.44亿,最近万达影业发布的数据显示,《少年的你》成功入围2019年内地票房的前10名,在前10名中这部影片上映的时间最晚,取得这样的成绩足以说明这部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了。

很多人说看完这部电影都哭到泪眼模糊了,因为这部诉说着关于高考,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电影里,讲述着跟我们每个人记忆有关的故事。

特别是校园霸凌,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但至少每个人都看见过,曾经为此心痛过。等到我们成为大人,有了孩子或是即将有孩子,才突然发现校园欺凌这件事,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周冬雨在电影中饰演陈念,她同情被同班同学欺凌的胡小蝶,但怕耽误学习,怕给自己带来麻烦,沉默不语。而之后胡小蝶死了,陈念成为新的被欺凌对象,故事由此展开。

这部电影让我们每个人对校园欺凌这件事,都看得更清楚,也会明白被欺凌的孩子,有些也许并不是想要忍气吞声,只是他们找不到可以求助的对象,所以才会选择用极端的方法,处理被欺凌这件事。


善恶只在一念之差,界限并不清晰

胡小蝶,是一个高三理科班非常普通的女孩,她在班里没有朋友,因为她长期受三个女孩的欺凌,没有人敢和她作朋友,因为每个人都怕给自己惹来麻烦。

陈念,一个非常善良,背负着太多不该有的压力的女孩,她的母亲做的是倒卖三无面膜的营生,她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改善自己和母亲的处境。

《少年的你》剧照

电影的开头,无声无息,陈念本来跟胡小蝶一起抬酸奶,她看着胡小蝶静静地拿了一瓶酸奶先喝了,还之后没有走到教室,胡小蝶就跑开了。

陈念把酸奶搬到教室,刚坐下学习,就听见教室外边一片哗然,走出教室,她看见胡小蝶的尸体在楼底下,她用最快的速度跑下去,用自己的校服盖住了胡小蝶的身体。

当时在学校班级的微信群里,大家都在问胡小蝶为什么死,有人回复:这还用说吗?之后便有人发了嘘的表情,可见班级里的每个人都知道真相,但是真正敢站出来,给胡小蝶搭衣服的人,只有陈念。

正是因为陈念的这个举动,所以她被警方叫去接受调查,询问她关于胡小蝶自杀的事情。那几个欺凌胡小蝶的三个姑娘,把矛头指向了陈念。

《少年的你》剧照


当陈念被警察问完话,走进教室时,凳子上有一滩红墨水,她瞬间就回忆起胡小蝶也被如此欺负过。

之后,陈念成为那三个姑娘新的欺凌对象,在学校捉弄她,放学之后,时不时对她拳打脚踢,陈念一直忍,她想忍到长大,忍到自己成为一个成年人。

陈念是善良的,但曾经她也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施暴者,和班里不作为的同学一模一样,他们又都是冷眼旁观的路人。轮到陈念成为弱者时,她终于明白人群中冷漠的眼神,那么残忍,而她也曾经对胡小蝶如此残忍过。

古斯塔夫.勒庞曾说过: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一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少年的你》剧照

尽管,陈念并不想在高考前的紧张阶段里交朋友,但她依然不想和全班同学为敌,独善其身总比被所有人孤立好一些。假如把你和我放在陈念的位置,我们也不一定能够表现得比陈念更善良和勇敢。

我们无法简单的用善恶来判定人性,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下,人表现出的行为也会截然不同,真正长大的人都明白,善恶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同样是受挫的人,为何选择截然不同

在《少年的你》中,陈念、魏莱两个人,其实都是曾经受过挫的人,陈念父亲的缺失,母亲做生意失败。魏莱,从未被真正爱过,只是一个实现父母理想的工具。

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同为受挫者,而魏莱欺善怕恶,而陈念却能够从一而终保有一颗善良的心?

父母双全,家境优渥,不能代表魏莱是强者

欺负陈念的带头人叫魏莱,她家境优渥,是个独生女,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让她考各种证,在魏莱父母眼中,只要孩子成绩好,其它的都没有那么重要。

当魏莱被叫到警察局调查关于胡小蝶的死时,她本来理直气壮的在诉说着,胡小蝶因为心理素质差,又被全班人讨厌,死了活该时,她妈妈的电话打过来了,她的神情立刻变得紧张起来。

警察说让她的父母来看看她现在的样子,她立刻情绪激动到不行说,要叫就早叫,干嘛说那么多废话。

由此不难看出,魏莱对于父母更多的是怕,是发自内心的恐惧。魏莱在把陈念的头发剪掉,并且给她拍裸照之后,她来求陈念不要报警,她说,我真的不能再复读了,我爸已经因为这件事快一年没有跟我讲话

魏莱在父母面前的乖巧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在教室里的乖女孩,也不是她真实的样子,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虚假自体”的概念,而魏莱就是一个拥有虚假自体的人。

李雪老师在《有限责任家庭》中指出,虚假自体的形成,源于失败的母婴关系。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影响他们成长的肯定不止是母亲一个人,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

倘若父母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需求、动机和情绪,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要求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么孩子就会形成虚假自体,严重的还会引发人格障碍,而魏莱本身也是需要被救助的对象。

缺失父爱,母亲生意失败,但陈念依然是个强者

陈念的妈妈曾说过,自己是个不怎么样的妈妈,但至少她是自知的,她知道能给女儿的不多,所以每次打电话,她都关心的是陈念本人,你有没有吃饭之类的话,而不是考试考了多少分,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陈念在警局被问完话出来,看到母亲,她所有的坚强就放下了,两个人有了大大的拥抱。而父母就该是这样的角色,孩子软弱时,向你所求拥抱和力量,你就去给她,她自己会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她的母亲在外解决假面膜的问题,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依然跟女儿说,我们都是打不死的小强

陈念的父亲在影片中从未出现过,她的母亲投资失败,到处东躲西藏,看似陈念应该是非常可怜的,可尼采曾说过:凡不能泯灭我的,必使我强大。陈念因为拥有跟自己相依为命的妈妈,所以她要坚强,要努力长出更大更结实的双翼,她要带着自己和妈妈飞出当下的困境。

所以,陈念在屡次遭到欺凌之后,她能够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忍,忍到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即使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她也只会是一顿嘶吼,告诫那些欺凌者,适可而止吧,不要太过分。

相比于魏莱的虚假自体,陈念是个真实自体

她在同学眼中是冷漠的,因为她内心有个急切想要达成的目标,所以她必须舍弃交朋友的时间。

她跟小北在一起,依然可以做真实的自我,她不喜欢小北跟她说轻佻的话,她可以断然拒绝,她可以坦然说出曾经自己不理胡小蝶的事实。


她可以在妈妈面前放声痛哭,释放自己所有的恐惧和难过情绪。

李雪老师说:真实自体就像是带电池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好的关系可以给自己充电,没插电源的时候也能照常运转;而虚假自体没有自带电池,只要关系断裂,就像拔掉了充电线一样

这其实就是陈念和魏莱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真实自体,另一个是虚假自体。一个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表达就表达的人,比一个不想学习却要假装学习,不是乖乖女却要处处假装天真听话的人,前者的内在力量就是比较强大,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就是真正的强者。

做为父母,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不是拼命让他们变得优秀,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自带能量的人,成为一个真实自体,毕竟孩子未来要面临很多困难,我们无法紧跟其左右,孩子能从自己身上汲取到能量,才能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活在爱和慈悲里,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知乎里有人讨论一个问题,如果这部电影中,魏莱没死,剧情该怎么发展?有网友说如果魏莱和陈念在北大相遇,魏莱一定不会放过陈念,会把陈念妈妈的事情,传遍整个校园。

可即便这样,魏莱因为欺负陈念获得了更多的快感,她内在依然是分裂的,痛苦的,因为她永远不敢去认清父母对她控制的真相,也无法真正的活在爱里,除非她自己醒悟,不然她这一生都难以得到救赎。

陈念是一个始终活在爱里的女孩,她被欺凌之后,内心充满了对胡小蝶的愧疚,她从那一刻便决定,倘若有一天,有人被欺凌,一定要伸手帮助对方,也就是因为这样,她才遇到了刘北山,她愿意为了一个陌生人少挨揍,付出自己的吻。



当曾经欺负陈念的女孩徐渺,来跟陈念求助时,陈念义不容辞的选择送对方回家。因为徐渺曾经也放了陈念一把。

陈念失手把魏莱推下楼梯,魏莱死了,她没有理直气壮的让小北替她背罪,她至始至终都想要去自己承担后果,因为她爱小北,爱这个浪荡不羁却内心拥有无限柔情的大男孩。

最终,陈念走出了那段困境,走向了生命的乐园,因为她一直在用爱回应这个世界。电影的结局,陈念保护着培训学校里的一个女孩,而小北走在陈念身后保护她,真正实现了小北曾经的梦想: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作家刘瑜在写给女儿小布谷的信中说: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无论我们曾经遭遇过什么,未来将会面对什么,我们都有选择用爱和慈悲来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都愿我们成为心中有很多爱的人,这样才能在生命中找到平静和简单的快乐。(本文完)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