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揭秘丨“内参片”是怎么来的

"

尘封的胶片,久远的回忆。

一段通向过去的旅程,就此开启。

提起“内参片”,经历过七十年代的年轻人们,一定都有印象。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展现在全国观众眼前的文娱产品除了“三战一兵”就是八个样板戏,“内参片”由于是极少数特殊人物的专供产品,更显得神龙见首不见尾,渐渐成了普通观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今天咱们就从一个电影人的角度出发,跟大家聊聊“内参片”以及它们背后的真实故事。

“内参片”是什么?

所谓“内参片”,就是不能公映的“内部参考片”,它们大多来自国外,表现的也是外国人眼中的世界观,在那个神经高度紧张的时代里,观众自然不能是普通人。

不宣传,不公映,连流传的片名大半都是捕风捉影。如此一来内参片更显得神秘莫测,于是“片子里凶杀镜头真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黄色电影”之类的无稽之谈就不胫而走。

内参片是怎么来的?

新生的中国,很长一个时期都孤悬于世界之外,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就是“内参片”。从“内参片”的内容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并非社会上所流传的——“四人帮”要看的黄色电影。

当时的“内参片”也是有分类的,比如“特内”、“沪内”、“影外”、“影资”,下达译制任务时只说编号不说片名,为的就是保密。很多内参片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转成了公映,比如《魂断蓝桥》、《山本五十六》等等。

山本五十六海报

这些“内参片”当中,描写外国宫廷暗杀活动的很多,《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被玷污的勋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另有一类是整治(误)色彩很明显的,比如鼓吹军国主义复活的《日本海大海战》、《山本五十六》、《虎!虎!虎!》(后来都转成了公映),或者虐恋的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海报

译制 “内参片”有严格的规定,首当其冲的必然是“严格保密”:

所有参加译制工作的人员一律不得外传片名、影片内容,配音用的对白剧本不得私带回家,配音完成后一律上交统一处理。


凡是不参加这部影片译制工作的,不管是厂内领导、宣传队、不在邀请观看范围内的干部群众,一律不得看片,这是“上峰”下达的指示。


文革时代邮票

其二,“内参片”译制完成后统一上交审查,印制拷贝要用最好的伊斯曼胶片,等待文化部统一取片。

其三,译制工作不能占用日常“工作学习”时间,必须在夜间完成,白天批判进行思想“消毒”。

当时译制“内参片”都是“特急”、“加快”,结果参与影片制作的工作人员们白天蹲牛棚,晚上加班加点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此一来也就有了某某从牛棚特批回厂协助“特内”任务的趣闻。

上译厂老厂区大门

“内参片”制作过程当中,最特别的恐怕就是“消毒”了。“消毒”的对象当然不是胶片,而是每一个参与影片制作的工作人员。每部影片译制完成后,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展开批判大会,肃清影片的毒害。批判会必须有重点发言,而且要做到“人人口诛笔伐”,结束后要写简报向上报告。

结果“内参片”越搞越多,可批判内容也就雷同了,不外乎是:宣扬资本主义、宣扬腐朽生活方式、宣扬爱情至上、美化资本家、毒害劳动人民。到最后实在没词儿了,绞尽脑汁琢磨批判的理由,结果就有了:影片的女主角是化成美女的毒蛇、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涂脂抹粉……

再到后来,厂里的人已经摸清了“消毒”的套路,直接把前一部影片的片名和主角换成新影片的,再来批判一回也就罢了。电影工作者,应当专心将精力放在业务上,歪门邪道,对得起艺术吗?

忠字舞

上译录音棚“内参片”轶事

在以前的文章里,咱们提到过上译厂的录音棚。那是用旧厂房二楼的大阳台改的,隔音效果极差,大家戏称它叫“漏音棚”!破是破了点,但功不可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的三四百部译制片,全部出生在这里。

上译厂老员工们

就在这座漏音棚里,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扰民事件,熟悉上译的老观众一定还有印象。

当时上译厂正在制作日本影片《山本五十六》,突然从“漏音棚”传出响亮的“杀人啦!快来救命啊!着火啦!快来救火呀”的声音,由于“内参片”的制作都是在晚上,夜深人静这几声喊叫着实吓坏了周围的居民,大伙纷纷跑出家门,拿着水桶四处打听:哪着火了?哪着火啦?

结果第二天早上,厂里赶紧去跟居委会向居民作解说工作,从那以后凡是晚上要录大混响的,都得事先向厂周边居民打好招呼,出安民告示。当时有个年轻同志开玩笑说:幸亏有这次的事,不然等咱们录后面那些日本鬼子镜头的时候,一口一个“大日本天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非得让老百姓堵厂门批斗不可。

人已老去,留下的是回忆

“内参片”的得与失

封闭的时代结束了,“内参片”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如今回过头来看那一片荒烟蔓草,得与失自会有人评说。

在那个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时代里,我们得以从“内参片”中对窗外略窥一二;在那个娱乐只剩样板戏的时代里,大量电影工作者就是靠着“内参片”,保持着业务技能的熟练度;改革开放之后,还是因为“内参片”的补课,我们年青一代的影视工作者才能迅速成长,走上中国影视的复兴之路。


谁还认识这里?

至于“内参片”的“失”么?这并不是“内参片”自己的错,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里,又有那种艺术能够独善其身呢?

我们经历过荆棘丛生的七十年代,也经历过艺术复兴的八十年代;经历了欣欣向荣的九十年代,也经历了迷茫不安的新世纪......点点滴滴回忆,如拨开蔓草的庭院,渐渐清晰了起来,于是我们记起了曾经为何要投身影视艺术,记起了为何要选择纪录片。

也许这些就是“内参片”带给我们的东西:唯美的画面,随心所欲的创作,告诉观众什么是对的。艺术,从来不该是被束之高阁的古董,不该是精英阶层的玩具,更不该成为浮躁时代的吸金器。它应该是凝固在胶片里的生活,应该是曾经的一刻,正在经历世界沉浮的你和我。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你看过哪些“内参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时光绘影将会在有时间的时候,继续和大家一起找回记忆,找回属于我们的黄金年代!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