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为黑厚的一次操作,让你认清权力斗争的本质

"

—01—

要论官场权谋巅峰之作,《大明王朝》绝对首屈一指,虽然“改稻为桑”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整件事的发展走向,却符合历史规律;而更为厉害的是,以这样一件虚构的事情来作为主要矛盾,从而引出的整个嘉靖王朝,竟然与历史上的嘉靖王朝兴亡走向基本吻合。不得不说,编剧刘和平真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而本剧所展现出古代官场权谋斗争的波云诡谲与倾轧制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心惊胆战,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残酷无情。

在小编看来,《大明王朝》中,最能将当权者的肮脏、卑鄙,淋漓体现的一个事件——就是“沈一石事件”。

—02—

在外人眼里:沈一石本是一个小小书吏,由于为人机警干练,被前任织造局织造赏识,短短十几年间就成为富甲一方的豪门巨贾,并且被内廷赏赐六品冠带,他的经历可谓传奇。

可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沈一石的发家史,充满了血腥与丑恶。他的发家史,完全是一场特权阶层对普通大众的巧取豪夺。因为沈一石是在替织造局当差,所以他有两项特权——半价收购生丝、免税。关于这一点,郑必昌与何茂才曾明确提出。

看似没有问题,但是细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嘉靖王朝里所有贪污者,自上而下的一次盛宴。因为半价收购生丝,就等于是从桑农手里直接抢夺;而免交税赋,就是在窃取国财。打着官府的名义,抢夺民财、损公肥私,这就是整件事情的本质。


短短几十年间,沈一石为嘉靖、为织造局,乃至整个浙江官场,掠取民财、盗窃国赋,而这些贪官巨蠹则为沈一石铺平道路,扫除障碍。这种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一直持续了十几年,直到亏空越来越大,现有的桑农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贪腐。于是严党提出了“改稻为桑”,意图让更多的人来入蛊,好填补他们的无底洞。

我们都知道,“改稻为桑”终究还是败了,而沈一石也成了“替罪羊”。你可以说,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也可以说,罪有应得。但是,在小编看来:沈一石倒台的整个过程,才是本剧中最为丑恶与黑暗的一幕。

—03—

当沈一石终于明白了“改稻为桑”是步死棋时,他把倾尽家产购买来的粮食,借给了浙江灾民,以图自保,可是他却成了浙江贪腐案的第一个祭品。原因我们都知道:沈一石的家产是所有在位者眼中的一块肥肉,掠民财不成,就只能够杀富户解困了。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展现了人性的黑暗与自私。

而后来的“变卖沈一石家产事件”,更是道尽了权力斗争的肮脏。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从胡宗宪进京说起。当嘉靖皇帝看到沈一石的秘密账册,知道严党竟然侵占了自己这么多的私财时,倒严的想法就立刻浮现在了这位自帝王的心里。所以,他连夜召胡宗宪入京,一则是询问东南抗倭大局,看看倒严是否可以操作;再者就是拉拢胡宗宪倒戈——出卖严嵩。

可是胡宗宪拒绝了,于是才有了嘉靖让胡宗宪带着账册去找严嵩的戏码。经过一来一回的高手对决,严嵩父子得以保全,但是浙江的严党却迎来了一场大地震。

也就是在此之时,发生了扑朔迷离的变卖沈一石家产给胡宗宪乡谊事件。对于这件事情,有这么几个问题最值得怀疑:第一,这到底是谁的主意?第二,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虽然整件事情是在郑泌昌与何茂才的主导进行的,可是司礼监监正杨金水却全程参与,并且清流(赵贞吉)也了如指掌。所以这件事,可以说是全剧中,唯一的一次严党、清流、与皇权的意志统一,也就是说,这是所有人的主意。

当然,他们各有各的目的。郑泌昌、何茂才这么做,一是为了弥补亏空,减轻罪过;二则是为了把水搅浑,自己脱身;而清流则是,为了保证军需供给,顺利接管东南。而嘉靖则是在为“倒严”铺平道路。

我们都知道严党能够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一是靠无限满足嘉靖私欲,二则是依靠胡宗宪等帝国柱石的支撑。而浙江贪腐案发后,严党与嘉靖的分赃不均,已经引起了嘉靖的不满,倒严已经提上了日程。

但是,首先要处理好一个人,那就是胡宗宪。他是严嵩的爱徒,也是帝国的柱石。他不倒,严党就有恃无恐。

为了朝局稳定,嘉靖先是拉拢胡宗宪,可惜胡总督有自己的操守,他不愿意背负出卖恩师的恶名。所以嘉靖只能选择搞臭胡宗宪,于是才有了胡宗宪的乡谊买进沈一石家产事件。杨金水向赵贞吉说过,这件事他请示过吕芳,也是就是请示过嘉靖,更是有力的佐证了这一点。

可怜的胡宗宪为大明尽心尽力,可是一旦他阻挡了当权者的利益时,就被无情抛弃。

你有用时,就奉若上宾,加官进爵;当时局不利时,就会毫不怜惜、弃之如敝履。权力无情,此话不假。

由于篇幅有限,很多问题只是点到即止,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大家!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