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风华》的“魔幻”剧情说,这类历史影视剧的三个改编困境

"

引言:

近日,一则"明粉""状告"影视公司(加编剧,原著作者等)的消息被刷上话题榜,引发原因还在于《大明风华》这部号称"历史大剧"的影视剧的风靡,针对其中种种“疑似”不尊重"史实"的"改编"剧情,"明粉"们极为愤怒,遂而向有关方面"告状"。



看此消息,使笔者不由得想到此前历年来,数不胜数地多部历史影视剧的"改编"剧情,其大多数的糟糕程度不亚于排山倒海之"换壳"大法,除了人物角色原名还保留"真实"之外,其人、其事,皆以服务所谓的大众"偏好"(大多数为美化的"糖"情"渣"爱)为目的进行"改编"。

但是,为何此前大热的清朝影视剧以及其他零星的历朝影视剧,没有“如此剧烈”地引起各朝"粉丝"的愤怒,而唯独此剧就如此,难道是因为"明粉"的力量特别庞大,还是因为量从质变,只是此前的逐渐积累,终于一朝"爆发"?

且不说,这种行为本身的对与错,或者说有用与否,就说历史影视剧内容的演绎(创作)的界限,其本身的拿捏就极为困难。

下面笔者就想和大家,以《大明风华》为例,讨论一番历史影视剧改改编的三个困境,借以抒发一些或称为"洗白",或称为"吐槽"的想法。



01 "洗白"或"抹黑"拉扯

众所周知,人无完人,自然人性本质天生就带有属于自己的"偏好"所在,这一点,不管是古人也好,今人也罢,都"逃离"不了本心的指向。

尤其对于所谓"客观"且"中立"的历史史实来说,更是如此,谁也不敢说,当时那些修"正史"的史官或官员、士子们绝对没有自己的偏好或者"私心"。

尤其以明代历史为蓝本的《大明风华》一般,主角之一的明成祖朱棣,本人按照历史史实来说就是为了"清君侧"而发动"靖难之役"的明君,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篡位逆臣"。


大明风华之成祖影视形象


更别提,根据后世多本古籍,诸如《明实录》、《奉天靖难记》、《南京太常寺志》、《太祖实录》等书的记载,其中关于这段"靖难之役"的说法是众说纷纭,或者这么说,站的角度不同,那么看待这场"篡位"或"清君侧"的性质也是不同的。

《大明风华》开播最开始,被很多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就是剧中始终沿用的是"胜利者"的角度,使用的全部是"靖难之役"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即使身为被牵连的"反贼",口口声声报仇的如徐斌(笔者沿用剧中人物名称)、孙若微等,都自称为"靖难遗孤",就立场来说,是在难以让人接受。

可以说,还没开始报仇,心底已经认为自己及其"族人们"就是"反贼"了,否则,或许应该改口为"壬午遗孤",或是把“靖难之役”改称为“壬午殉难”。

就这一点上看来,与其说导演和编剧的"忽略",不如说是他们的刻意为之,好突出其全剧的基调—成祖为正统帝王。


当然,这样一来,就会有为成祖"洗白"的嫌疑,那反过来问一问"明粉"们,关于成祖"正统"的立场,笔者想或许众多位"明粉"们,以及广大历史爱好者们,也不能同意意见吧。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如对明朝后世的贡献看来,即使建文帝顺利坐在王位之上,以当时他重用的"文人"朝臣,及史书上其本人的性格看来,尤其是当时的大环境的影响来说,也许不会比叔叔成祖做得更好,甚至会败坏爷爷太祖留下的"好格局"也说不定;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没有发生的事情,其实不好判断,如果就"正统"的角度看来,成祖篡位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否因为其得位不正而就完全抹杀掉其全部的功绩?


图中间为胡皇后的影视形象


好,再来,举个"抹黑"的例子,在《大明风华》中,明显被"抹黑"地最厉害的,恐怕就是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皇后了,其实演到她与后来的孙皇后为亲身两姐妹的设定之时,尤其两任皇后都被设定为"靖难遗孤"之时,那滔滔不绝的"鄙夷"之声就不绝于耳了。

因为按照史实来说,且不说这样的设定有多么荒谬,就说即使明朝时为了防止外戚,特别设定后妃人选只需"清白",而不看身份,但像是"靖难遗孤"如此敏感的身份,就算以汉王、皇孙的身份"亲自"作假也显得极为"可笑"。

再来就是关于胡皇后后续的演绎,更加是对历史史实上记录的那个"功效良顺"的胡皇后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抹黑"!

当然,笔者也能理解导演及编剧的意图,毕竟多年以来,大众"习惯"看的剧大多数都是"不动脑子"的爱情喜剧,或者看似跌宕起伏,实则"套路"满满的"爱情史诗"等,对于剧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有坏人更坏,才能凸显好人更好,所谓爱憎分明,又不用去"猜"谁好谁坏的"爽"剧,才是大众普遍接受并喜欢的剧。

正是因为如此,《大明风华》的剧情里,总要有一看就知道的反派"坏人"来推动后续剧情的发展,当然身为主角的孙皇后是不可能坏的,那同为皇后身份的,又是亲姐妹的胡皇后,就自然只能当"坏人"了。

否则,全剧都是"好人",这种剧有什么好看的?


接地气的害怕“君威”演绎


而这就是历史影视剧改编的关键所在:

其一,是真实历史人物的事实,写在正史里的,被普遍视为"正统"的人物性格、事迹等,一旦有改编、戏说,或者套用的演绎,皆被视为篡改史实,"抹黑"历史人物,但是话说回来,我们看到的正史,真的是真实的历史史实?

就说明朝的正史《明史》好了,以成祖的性格,或者说当时其他古籍的佐证,关于他本人行为及事迹的记录,本就存在极大的争议,包括出生及后续事迹等皆是如此,那么试想,就当时"家天下"的统治格局里,包括相近的宣宗时,是否同其爷爷一般上行下效地"篡改"史实,都没有确定的说法。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无论是"抹黑"也好,"洗白"也罢,那段历史终究离我们太远,真实与否,全依赖于各种古籍的记录,严格算起来,我们其实都不能确定那个被正史记录的胡皇后、孙皇后等,是否真如《明史》中所写的那般"模样"?还是另有隐情?


其二,也是一个关于"抹黑"和"洗白"二词的看法,虽说笔者使用了这两个看起来立场极为鲜明的词语,论《大明风华》中两个人物胡皇后和成祖的种种改编,但实则只有立场分明,才能说明一些个人的倾向。

人生来每个人的看法就是千变万化的,出于自己本身的眼界、背景、看法、性格等的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及观念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所谓尊重史实一说,笔者看来有"偏颇"之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做到完全客观且中立。

且如《大明风华》般的历史影视剧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延伸,对于艺术形制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展现形式,那么以刻画人物,改编剧情来说,没有"对"与"错",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说吧。



02 该被"剧透"的史实,还是"新意"的创造

如《大明风华》一般,我们其实只要看到众位角色的名字,其实从一开头的"年份",就可以大致推断接下来的几乎"所有"的历史了。


只存在历史影视剧中的“一家人”像


可谓是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如果所有历史影视剧全部按照真正的历史史实演绎的话,我们或许就有种被迫剧透的"郁闷感"。那么,或许大家也不再有兴趣看剧了,因为故事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还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如《大明风华》一般,摆在导演及编剧面前的首要困境就是,按照真实史实演,还是改变人物的背景、性格、事迹,创造"新意"地演。

其实,明朝的史实不少,但看下来也不多,大致的历史及脉络,我们都知晓,看到成祖,必演"靖难之役",看到宣宗,就知道那个"倒霉"儿子英宗必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等等。

以及那个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成祖、宣宗、汉王等的"结局",我们也十分清楚。

那为了尊重历史史实,能改编的部分,就只有除去开头和结尾的大框架之下的"中间"部分了,毕竟关于这些人物的具体衣食起居部分,正史不会全部记录,何况也"不能"全部记录。

于是历史影视剧最"好看"的部分就来了,也就是大家的想象和剧情的差距的魅力所在。


比如《大明风华》中,让大家爱也让大家认为不尊重史实的部分,比较大的争议,或许还在于成祖、太子、汉王、赵王、皇孙五个人物之间如平常人家一般嬉笑打骂的"日常",太过接地气,哪有什么皇家威严和冰冷的样子,这么演,岂不是视皇权为无物?


“大明五子一家亲”


以及剧中主角朱瞻基及孙若微的互动和发展,更是大家吐槽所在,且不说对两位扮演者本身的喜好的"偏爱"或"偏恶",就说从历史史实看来,宣宗和孙皇后要是如此"做派"和性格的话,还真是大明的"祸端",难怪可以生出如此"不肖子"—英宗来!

笔者想,正是如此,才被"明粉们"所"讨伐"吧,把一位英明神武的宣宗,演绎成"娘兮兮",为爱痴狂又疑神疑鬼的暴烈帝王,把明明"恭顺良善"的胡皇后,演绎成一位不择手段的"黑莲花"等等。

尤其汉王的演绎,更是极为"可笑",诚然汉王乃武将出生,有着武人直来直去的直脾气,不懂"算计"很正常,但是要是如剧中演绎的,把"造反"两个字写在脸上般的性格和做派,真的可以在历史上活这么久?不会一出场就被"秒杀"?

尤其是暗地里在史书上评价堪比“尧舜”的宣宗之母张皇后(严格来说,这位才是历经多朝,尤其是宣宗时期,及英宗前期的“实际掌权者”),大多数“治国大才”都被移花接木放在了本剧“大女主”的孙皇后身上,为了反衬,演绎成了一位溺爱孙儿的“恶婆婆”!



如此,就是历史影视剧改编的第二大困境,真实史实与"新意"改编中,轻重、方向等拿捏的程度。

但就笔者的看法来说,就让艺术归艺术,而历史归历史,我们看剧不就图个开心嘛,影视剧,可以把"学术"的部分放宽一点,底线也可以放低一点,这么说,只要不太过张冠李戴的随意改动大的历史方向和结局什么的,其他的改动,能接受的就去看,不能接受的不看就好。

当然,笔者看《大明风华》是一边"吐槽",一边欢乐地"解闷",挑刺也是一种乐趣不是?



03 真实人物、事迹与戏说、野闻之间的真假之辩

最后说到历史影视改编剧的第三个困境,那就是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性格、事迹等,到底该听谁的?

如《大明风华》的蓝本(其实话说内容演绎,还是偏向原著小说《六朝纪事》比较多,但既然打着“历史剧”的旗号,也只能以“正史”为蓝本了。)正史《明史》一般,其本身就疑窦重重,还是后世清朝所编撰,说没有春秋笔法,是不太可能吧!


原著小说《六朝纪事》


那么,关于人物的塑造,尤其是除去开头和结果的"史料",这中间的"一生",关于人物的性格和事迹,该怎么演?

我想就是有着深刻了解的"明粉"们,或许也没有一一深入研究每个人物,而是观其大略,看如《明史》、《明实录》较为真实的史料记载为心中的"正史"。

而不是佐以民间私修的,诸如《奉天靖难记》、《建文别记》、《明通鉴》、《革除辩》等古籍,相互应对,以"逻辑"或者说"理"来一一对应,勘误,再得出一个相对真实的人物。

那么是否可以"偏激"地说,搞不好《大明风华》中诸位演绎的人物,有一部分的"表演"就是那个真实的"他"(她)?



公平地说,其实对于那个已经作古良久的历史人物,我们及那些研究已久的学者们,其实都不能完全"了解"全部,更重要的是,就算认为自己的看法是真实的,但也无法"证实"不是?


所以,笔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如《大明风华》般,对真实历史人物进行的改编,但不是全部。

因为就笔者"口味"来说,《大明风华》的改编过于黑白分明了,主角所有性格、事迹都是"好"的,而重要的配角却是"坏"的,这种用大反派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真的有点太"套路"了,好在起码大致的脉络没有改变,该有的人物,都出现了,其人物身上的大部分事迹,也是符合的。


诚如,即使是"钱"也做不到人人都喜欢一般,就人物改编上来说,与其说是历史改编影视剧的"通用"诟病,不如说是"新意"与"史实"碰撞的火花。


真也好,假也好,其实在于为我们带来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有人喜欢,笔者认为此剧就是对其有"意义"的,关于真实与否,尊重与否,全在个人吧。


结束语:

其实,笔者突然想"不吐不快"的原因,就是偶然间与友人讨论过后的"产物"。

从前喜好历史的笔者,也曾经对"魔改"的历史影视剧深恶痛绝,更有甚者潜入官微"骂一骂"解气,但是或许是年纪渐长,阅历加深,这次与友人相谈各自的看法后,突然生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所以想"吐槽"一番,与大家共论。

最后,期待那个"倒霉"英宗的高光时刻的演绎,想必乐趣与"屈辱"的交织,会很有意思。


那么,大家的看法如何?欢迎与笔者讨论。



文:长了鹿角的兔子(打破固有概念,站在对面,理性观察)

图:网络,侵删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