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戏·专访 | “黄金父子档”傅维伯、傅若岩解密小剧场的运营“经”

 

打破“镜框式舞台”,让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培育本土化演艺人才,打造完整小剧场剧目生产链条;跨界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推动小剧场创新发展……

眼下,第四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今天(9月4日),“中国小剧场之父”傅维伯和“80后”年轻制片人傅若岩,这对 “黄金父子档”,受邀做客 “苏州有戏”融媒直播间,从历史、现状再到未来,探讨戏剧发展,解密小剧场的运营“经”,一起来聊聊文化艺术那些事。

Q:您二位生活中既是关系亲密的父子,事业上又是叱咤剧场的父子档。今天上午,二位刚参加完第二届江南采薇——江南小剧场圆桌会议,作为江艺节的常客,这一次来苏州的整体感受如何?

傅维伯: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江艺节了,每一届都各有特色,形式多样。江艺节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表现形式,除了国际、国内特别顶尖的,还以曲艺为主体,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他更关注于所有表现艺术、表现形式的生态发展,所以我觉得内容丰富,是最大的感受。

傅若岩:我也是第三次参与到江艺节中,上午的论坛其实是在讨论小剧场的发展。苏州也正在打造“百戏之城”,所以在论坛中,我们就小剧场的生态建设,讨论了很多实际的看法跟建议,挺有收获的。去年,我在苏州也成立了2家文化传播公司,作为苏州本地企业的代表,每次来到这个江艺节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Q:在中国,只要提起小剧场话剧,我们几乎都会想到傅维伯老师。从《绝对信号》到《恋爱的犀牛》,从大学生戏剧节到北京青戏节,从人艺小剧场到国话先锋剧场等等,从业30余年,傅维伯老师也一直被大家誉为“中国小剧场之父”。

傅维伯老师,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剧场时的场景吗?那时候的剧场是什么样的?

傅维伯:从1982年开始,在中国诞生了当代小剧场戏剧的这种表现形式,到今年40年了。我们在北京、来到苏州,其实带着把小剧场戏剧的这种形式和它对未来戏剧的发展,做总结和推广的任务。

当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我们说那是个一穷二白的剧场,是食堂和舞美仓库改造而成,和现在这种条件是没法比的。但就是这个剧场,为一批年轻的创作者提供了锻炼的平台,让他们离梦想和成功更近了一步。那方天地,是梦想的发源地。

记得我当年刚接触小剧场戏剧的时候,说白了我也是一个非常懵懂的状态。当年参与了第一个小剧场戏剧的制作,慢慢地对小剧场戏剧产生了自己的热爱。这40年当中,我就和小剧场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一直到今天,退休了以后,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戏剧人,特别是年轻戏剧人,通过小剧场戏剧的这种形式来锻炼自己、认识美好生活,再把自己的认识通过小剧场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给更多观众们共享。

而今,我们推动小剧场的建设,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助于推动演艺界、戏剧发展的一批年轻人。

Q:从1982年到今天,中国小剧场已经走过了40年,可以说也有风雨也有晴。傅维伯老师,您作为其中的亲历者、推动者,能不能先跟我们谈谈对于小剧场来说,它经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傅维伯:传统剧场就是三面观众或是一面观众,表演对于观众来说是“镜框式舞台”。初期阶段,小剧场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剧场的概念,打破了这种观影关系。

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怎么去打破它,来强烈地表现我的思想,要怎么和观众进行更加近距离的沟通。这是一种实验,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2005年以后,我们在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艺术手段后,带有商业性质的戏剧开始出现了。

艺术发展是一个螺旋向前发展的过程,有起有伏。经典作品出现之后,大伙又会沉思一段时间,下面再怎么去发展,苏州目前推动“江南小剧场”建设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大剧场写历史、写时代、写英雄人物的戏剧作品不同,小剧场的戏剧短,小,便于把握。而对于一批年轻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愿意把生活中最深刻的体会,立刻搬到舞台上展示,所以它和生活是最贴近的。现在,恰恰是对我们现今生活表达的小剧场作品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Q:傅若岩老师,大家都说您是“生意里的艺术家”,从装拆舞台、找排练场、自己排戏至担任制作人,在戏剧圈中您一路“折腾”,能不能结合自己“认真折腾”的经验,谈谈当下小剧场面临的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剧场又该如何脱困?

傅若岩:苏州正在大力推动小剧场建设,苏州团队也大量地来北京等地进行调研、招商引资,除了我们之外,许多公司也看到了苏州的政策方向,来苏州落地深耕小剧场建设发展。苏州的市场,也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

目前苏州小剧场的演出,比较缺乏本土演艺人才、大量专业的团队去进行本土化生产,大多都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外来人才。我认为如果未来要大力发展小剧场市场,必须得有本土的机构跟力量配备,有本土的人才跟上。我们注册后,也从全国招募了20名左右的演员入驻苏州,天天进行排练,希望在苏州抢先打造成一个本土演出队伍。

做文化、做戏剧就是折腾。做戏剧得反复想新的点子做出一个戏来再生产,循环往复。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你不能重复自己,也要做出新意来超越别人,所以衍生了很多的可能性。我喜欢有惊喜,有挑战的生活。

Q:为让剧场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苏州也在全力推进“江南小剧场”建设,让大中小型演艺实现共生共长。傅维伯老师,来过那么多次苏州,对苏州这个城市应该是非常熟悉了。您怎么看待苏州整体的文化氛围?您认为,支撑苏州打造“江南小剧场”的空间和优势在哪里?

傅维伯:苏州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不容置疑的。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很高,业内人对文化的敬业很高,也给从业人员带来了无比高的信心。

我也是希望,多呼吁苏州的朋友们多进剧场看戏。看戏,是一种对人生的体验,你可以体验相似人生,而看到和你并不相似的人生,你就多体验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Q:多姿多彩的小剧场,会给苏州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在小剧场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未来,“江南小剧场”的品牌建设应该去向何处?两位老师可以谈谈看法和建议。

傅若岩:现在的年轻人对密室逃脱、剧本杀非常感兴趣。我们怎么能去把江南文化引导、融合进小剧场的形式,用一种年轻人听得懂的、愿意看到的形式融进去。当我们把昆曲、评弹进行跨界融合,当年轻人觉得好像没有我印象中那么传统,那么不好理解。有释放口,让他感兴趣,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

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跨界融合,它的融合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或者它是一种新的创意。通过实践进行文化创新,这个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他是怎么和今天的人的审美观点,和现在人对社会的认识形成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推动这种创新往前发展。

比如,我们现在就尝试把轻社交的元素进行创新演绎。让年轻人以玩的心态进到剧场中来,除了咖啡厅、电影院、酒吧,你也可以带着朋友们走进剧场,玩得很爽的同时得到一些感悟,得到一些收获。让他们不仅是进行文化消费,也是一种娱乐消费。

嘉宾简介

傅维伯: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副经理、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经理、前中国国家话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运营中心主任、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致力于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与普及工作,策划并组织:“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国际戏剧演出季”等重要活动,大力提携新人新作。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小剧场话剧之父”。

傅若岩: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制片管理专业。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获得多项殊荣,包含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最佳出品人奖】、2012 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奖·经营管理奖】、2018年荣获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贡献奖】等。公司联合出品过的剧目有:《隐婚男女》《我的祖宗十八代》《驴得水》《你好,打劫!》《你好,疯子!》《江小东和刘小文》《阴差阳错》等知名舞台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