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链厂工人到北京人艺院长,演员冯远征的人艺故事

9月14日,北京人艺举行《杜甫》媒体探班活动,60岁的演员冯远征有了一个新身份:北京人艺党组副书记、新任院长,同时也是北京人艺有史以来首位演员出身的院长。

站在北京人艺他熟悉的排练厅里,冯远征被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包围。当年,他第一次站在人艺舞台上时,也像他们一样年轻。

年华似水,将近40年的时光,冯远征在人艺的舞台上留下了《北京人》《茶馆》《知己》《公民》《玩家》《司马迁》《杜甫》等作品。面对眼前青涩的面孔,冯远征感慨万千,北京人艺有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我这一代就是由老演员带着,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要带着年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长。”

20220914170003_14169.jpg


01 

那种震撼,就是想让人哭


冯远征总是说,人艺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1979年,曹禺先生的剧作《王昭君》在首都剧场首演。当时还在学校练跳伞的冯远征在电视上看到《王昭君》的演出,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话剧”。人艺小剧场上演的中国“第一部先锋戏剧”《绝对信号》则让他大受震撼:“那种震撼,就是想让人哭,那是对艺术产生了一种信仰。”

后来,从跳伞队离开的冯远征去了拉链厂当工人。在那里他结识了几名“文艺青年”,还一起报了个朗诵声乐班。那时北京的话剧演出在经历了长期沉寂后逐渐活跃,好戏不断。作为热心观众的冯远征,为了能坐在10排2号、4号这样全剧场最好的位置,在大家普遍月工资30来块的时候,不惜拿出3块钱来买最贵的票。而真正让他产生对人艺的向往,则是一次看《小巷深深》。这个戏是梁冠华、王姬他们毕业班正式参加剧院演出的剧目,当时他就想:王姬和自己同岁,她能站在人艺舞台上,总有一天我也要做到。

6321e6bf9e70a7012470837d.jpeg

年轻时的冯远征

1984年,22岁的冯远征辞掉了拉链厂的工作后,选择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在三试都通过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被刷下来了,理由是“形象一般”。那时比较流行的是唐国强、朱时茂一类的小生演员,冯远征太瘦弱了,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不过,正好当时张暖忻导演在筹拍电影《青春祭》,需要找一个“掉人堆里看不出是演员”的男一号,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外发现了冯远征。冯远征也就懵懵懂懂地当了回电影的男一号。

冯远《青春祭》629bff0cly1h1w6qkfke4j214q0p0n1c.jpg

冯远征《青春祭》剧照

1985年4月19日,这个日子,冯远征永远都记得。

当时冯远征正在外地拍电视剧,他哥哥从北京拍来电报。电报只有一行字:北京人艺招生,4月19日最后一天报名结束。冯远征一看,拿上电报就去找导演,用最快的速度拍完了剩下的戏,18日回到北京,第二天早晨赶到了人艺。

初试顺利通过,接下来是复试。这是冯远征第一次来到人艺排练厅。当时考的什么,他全忘了,只记得一进考场,人就晕了。复试的主考老师是林连昆,刁光覃、朱琳、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朱旭……北京人艺所有的大腕全在场。

那一年北京人艺学员班只招收16名学员,冯远征成为了这16人中的一个。在之后两年的培训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淘汰、筛选,终于成功留在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舞台上。


02

从曾文清到安嘉和


早期的冯远征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琢磨。冯远征说自己表演上的开悟,就是北京人艺学员班学习期间,尤其在人艺学员班不断地体验生活,让他慢慢理解和明白了表演是什么。

冯远征在人艺舞台上饰演的第一个角色是《北京人》里的曾文清,当时只有24岁的冯远征扮演40多岁的曾文请,不仅年龄跨度大,角色的性格也很难拿捏。

即便多年过去,冯远征依然清楚记得当时排练时的情景。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北京人艺演员谈表演》一书中,冯远征透露《北京人》中一个上场撩门帘的动作,他反反复复做了一上午。冯远征向夏淳导演请教原因,导演让他去王府井买双布鞋,别穿皮鞋排练。另外,把头发梳成背头,还要到剧组借一身大褂拿回家穿,无论干什么都穿着。

冯远征不仅按要求做了,还向邻居请教鸽子怎么养,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学画兰草、梅花。拿香油往指甲抹,学着留长指甲。他慢慢发现大褂穿得自如了,“穿大褂儿吃饭夹菜,袖子容易沾上菜汤,你自然就得撩着。其实就是告诉你,这个大褂儿你穿顺了,像你自己的了,人物慢慢就在你身上生成了。”

冯远征表示,正是从夏淳导演身上,他学会了真正创作人物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背词,而是如何去接触人物,才能完成角色的塑造。

冯远征在《北京人》中饰曾文清(左)640.jpg

冯远征在《北京人》中扮演曾文清

2001年,冯远征出演了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塑造了“安嘉和”这个中国电视剧史上最令人恐惧的角色之一。有人说:“安嘉和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不是他打梅湘南,而是他不出声地站在她背后看着她,让人觉得下一秒就要出手了。”对此,冯远征说,好的演员能够生动地表达此时此刻,能够让观众相信他就是这个人物,“如果没有话剧舞台的锤炼,不可能演好安嘉和这个人。”

p1922078588.jpg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冯远征和梅婷


03

松二爷这二十年


今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6月9日,人艺经典剧目《茶馆》在首都剧场首演。舞台大幕徐徐拉开,松二爷提溜着鸟笼子,迈着小碎步出场……冯远征版的松二爷特色鲜明,赢得观众好评。

从1999年到现在,松二爷这个角色冯远征一演就演了二十多年,尽管一开始他并不是那么情愿。

回到1992年的7月16日,老版《茶馆》的原班人马在首都剧场演出。这是《茶馆》自1958年首演以来的第374场演出,也是超龄服役的老演员们的告别演出。那一天,冯远征在侧台看完了整场演出。谢幕时,台下的人都站起来涌到前面,一片静默后响起了长达10多分钟的掌声,后排的一位观众大喊,“于是之老师,再见了!”冯远征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那时他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和这出戏结下那么深的缘分。

44444444444QQ图片20220917163221.jpg

《茶馆》剧照

老版《茶馆》封箱之后,人艺七年里没有再演过这出戏。直到1999年,时任院长刘锦云决定,必须要排个新《茶馆》出来。动员大会是在人艺小剧场进行的,全院的中青年男演员几乎都到齐了,冯远征也不例外。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林兆华点到他名字的时候,分配给他的角色,竟然是松二爷。

松二爷是黄宗洛老师最著名的舞台形象。作为人艺出名的龙套大王,黄宗洛把松二爷这个戏份不多的老茶客塑造得惟妙惟肖,以至于这个配角竟能和主角平分秋色。

但对于出演这个角色,一开始冯远征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我没想到会演松二爷,当时我常演的是小生类型的演员,而松二爷,似乎不是我的行当。”冯远征不仅向林兆华提出了异议,还游说几位老艺术家帮他说情。最后,院长刘锦云对冯远征说:“第一,我们要尊重导演的选择;第二,你作为演员要服从剧院的安排,如果真不想演你就辞职吧。”

被“逼”进《茶馆》剧组后,冯远征非常忐忑,“有很长时间我们都是在模仿老艺术家。全国所有话剧团里只有人艺演过《茶馆》,它太特殊了,特殊到于是之就等于王利发。老艺术家们演《茶馆》演了几十年,观众们看这个戏,看的就是于是之、黄宗洛,你一旦和他们不一样,观众就很难接受了。”

对此,林兆华导演的要求是,“先刻红模子”,也就是说先模仿,但这种模仿不是外在的模仿,而是要去研究黄宗洛老师是怎么演的,吃透老演员怎么演这个角色,等模仿够了再慢慢把自己的理解化进去。

二十多年里,冯远征和他的伙伴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积攒力量,再一点一点地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积累,他们不断发现剧本中新鲜的、深层的东西,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表演,最终逐渐把角色化到了身上。冯远征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早上通知晚上演《茶馆》,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剧院,在后台化好妆穿上衣服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成为那个人物了”

到了今天,冯远征演的松二爷,以及梁冠华演的王掌柜,杨立新演的秦二爷,濮存昕演的常四爷,都已经不完全照搬老一辈艺术家的方法表现了,每个人物都融入了演员个人的理解。新版《茶馆》已成为新的经典,一票难求。


04

希望做一辈子人艺演员的“冯院”


人艺的排练厅里贴着四个大字——戏比天大,再大的角儿在这里也只是一个演员。1987年排练《秦皇父子》,主角在前面排戏,冯远征、吴刚等一帮学员演士兵,在后边看激动了,说悄悄话,只听演秦始皇的郑榕一声:“谁在后面讲话,滚出去!”舞台监督立马将这帮孩子从排练场轰了出去,在楼道里罚站。

30年后,当年被轰出去罚站的冯远征,成了演员队队长。排练厅的墙上,新添了一个不大的相框,赭红色的纸上印着“演员队后台管理制度”,一共5条。自他接手以来,牵头制定了13项管理制度,排练厅的、后台的、舞台的、签约的、请假的、合同的,细节到不能迟到、不能乱丢剧本、不能随便碰导演铃,一点一滴地恢复北京人艺的传统和规矩。“以前,我只想着演戏,反正天塌了有老的顶着,地陷了有小的扛着,我在中间挺自在。但这两年突然发现,濮存昕也退了,杨立新也退了,怎么办?只能我撑起来了。”冯远征说。

2015年,53岁的冯远征第一次尝试做导演。十年前回祖籍陕西韩城时萌发的一个念头变成了现实,他把《司马迁》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舞台上,司马迁为了表达自己完成《史记》的决心时,奔跑着,呐喊着,直到坚定地站在舞台中间铿锵地重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冯远征泪流满面。

sima  QQ图片20220917163525.jpg

《司马迁》剧照

2020年8月,冯远征走马上任北京人艺副院长,接续了此前从于是之、苏民到谭宗尧、濮存昕的传统。此前一年,在冯远征的推动下,停办多年的“北京人艺学员班”又开始招生了,冯远征带着北京人艺的演员、导演们一起当老师。冯远征每天早上7点起来,给学员班上课,和他们一起发声、练基本功,和二十几岁的人一起做热身游戏。他喜欢教课,1991年从德国学习回来,冯远征最大的愿望就是推广格洛托夫斯基的表演方法。2019年,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很直白,就叫《冯远征的表演课》。

如今,在北京人艺,冯远征拥有好几个称呼。剧院里的工作人员叫他“冯院”;很多相熟多年的演员管他叫“远征”“远征哥哥”;在他导演的戏中担任演职人员的人,管他叫“导演”;年轻演员们管他叫“远征老师”,从2019级人艺学员班的十个学员到近几年新招的应届毕业生,冯远征都给他们上过课;而其中特别调皮的几个年轻人,管他叫“冯帅帅”。

指导青年演员9f510fb30f2442a778708459a6492941d01302e0.jpeg

冯远征与年轻演员在一起

在冯远征的计划里,等到青年演员的数量达到四五十位,为北京人艺未来的20年储备出足够人才来,也差不多是他该退休的时候了。

但老天打乱了他的计划。

今年6月19日,北京人艺70周年庆典活动刚刚过去不久,时任院长任鸣突然因病去世。冯远征被推到了新的位置上。

2022年9月14日,在《杜甫》剧组的排练厅内,冯远征第一次以人艺院长的身份公开亮相。

9月8日,在被正式任命为北京人艺院长那天,他在朋友圈中发了一条:“一个怀揣梦想的文艺青年走进北京人艺,唯一的愿望就是要一辈子做人艺的演员,做像许多前辈艺术家那样的好演员。”

640冯远征在《杜甫》中饰杜甫.jpg

冯远征在《杜甫》中饰演杜甫

参考资料:

《口述中国|演员④冯远征:演员在名利场中,没有心态平和的》

《北京人艺70周年特辑 | “我与舞台”「上集」——为奇迹而来》

《冯远征的表演课》

《“合槽”人艺四十载,传承人艺“一棵菜”——冯远征讲从艺故事话人艺精神》

《冯远征:但求无愧于我心》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肖志文 编辑 张世豪 责任编辑 徐云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