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构建中国对外学术话语体系

□本报记者 范燕莹

加强中国对外学术话语体系研究,需要找到具体的切入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研究”项目,通过对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状况和中国话语传播状况进行总体评估,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图书传播效能评价体系,分析我国海外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态势和所处阶段,最终从构建中国对外学术话语体系的战略视角提出政策建议。就此项目研究成果,记者近日采访了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办二室主任曲建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近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走出去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就?

曲建君:课题组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输出的总体情况统计分析后,对“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国家资助项目进行梳理概括,并对国内出版机构和学术出版共同体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学术出版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以人文社会科学交流为主要内容的话语传播模式已经初步建成,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在海外已经基本形成了“核心出版社+平台(国际书展)+渠道(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的传播模式;二、人文社会科学话语涵盖世界主要语种,话语传播地区广,特别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语言都有相应的文版输出;三、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传播内容丰富,已经基本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四、对外传播话语针对性强,较好地阐释了我们话语体系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走出去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曲建君: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作者的知名度、权威性还不够强。我国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础薄弱,与国外学科相比,还处在学习、跟随阶段,多数学科尚未掌握学术话语权。同时,各学科的话语传播在传播广度、传播影响力方面还不均衡。学术话语的穿透力不够,“走进去”效果不显著。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人文社会科学图书的翻译工作不够重视。对照国际学术出版规范要求,国内的学术出版规范在索引、参考文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此课题研究中,构建了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评价体系,能否具体阐释其包括哪些内容?

曲建君:这一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功能。一是对图书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即图书传播效力评价,课题组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从学术质量、学术传播和话语影响3个方面进行评价。二是对各学科图书进行差异化的话语评价,以便更细致地观测传播话语主题,评估相关学科的学术话语国际影响力,即图书传播话语评价。课题组采用共词分析法,对外文版图书的内容进行图谱绘制,试图对外文版图书学术话语进行显性展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你看来,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评价体系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曲建君:首先,这一评价体系以质性分析为主,兼顾量化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学术话语评价具体与抽象的问题。学术话语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一本著作很难涵盖整个学科的话语;同时,学术话语又是具体的,每个学科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仅仅用馆藏数、被引数等量化指标很难反映话语传播和影响的全貌,考察学术话语影响必须要具体到研究主题才有意义。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评价体系通过集中研究某一学科的一系列著作,提取其中的研究主题,进而掌握该学科在哪个研究领域具有学术话语影响力。

其次,这一评价体系以评价学术话语传播和影响力为目标导向,体现学科差异性。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门类发展历史各有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学术话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因此,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评价体系在传播话语评价方面要考虑每个学科的差异性,将案例图书按学科分类进行评价。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应该具体分哪些阶段进行推进?

曲建君: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应分话语传播、话语提炼、话语影响、话语体系4个阶段分步进行。

第一阶段,学术话语传播的首要任务是走出去,主要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走出去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追溯“十一五”规划至“十三五”规划版权输出量化要求,可以看出,国家发展规划从最初的输出数量要求已经演变为提高输出质量要求。课题组认为,我国国际话语传播工作已经从数量扩张逐步转向提高话语质量的阶段,学术话语对外传播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

第二阶段,学术话语传播的首要任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系统总结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创新发展学科基础理论,凝练和传播标识性话语。课题组认为,我国目前学术话语构建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学术话语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学术影响力,为国家的国际话语提供学术支撑。

第四阶段,学术话语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在这个阶段,话语体系不是孤立的,它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融为一体,也就是中国具有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标志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成熟和独立。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如何构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海外传播与学术话语影响力提升的“双赢格局”?

曲建君:学术出版走出去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相较初始时期,目前我国国际学术出版工作在出版物数量、发行国家、海外图书馆馆藏数量上都有较大提升,20年间也不乏产出国际学界关注的优秀学术外译作品。如何增强学术出版图书的国际传播效能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重视顶层设计和对外传播布局。细化各类资助项目的资助重点,形成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系列出版产品;全面提升原创作品的学术质量;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国际传播效能评价机制,提高传播影响力。

强化对外传播的出版选题策划。重点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宣传阐释,引导国外读者认识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点加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加强学术出版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对中译外作品给予支持,将中译外学术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成果评价体系,认可优秀外译成果的二次创作价值;要探索建立自己的学术翻译机构,培育具有专业性、梯队性、国际化的专业译者队伍;在项目资助、执业规范、行业协会等方面完善配套机制。

不断拓宽海外图书宣传新路径。要发挥好对象国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好信息化平台,及时收集、分析读者反馈信息;要重视并用好专家学者的阅读反馈意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大家,通过专家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提升学术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