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后宫女性的三种形象,有哪些特点?

影视形象通常是指人们对于对象的一种主观认知,人物形象含纳着角色扮演者的价值观念、行为风格、个性特点、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是自我展现与社会体现的总和。

对于任何类型的影视剧来说,人物的塑造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人物形象的展现则直接关联着对影视剧类型的区分。

后宫剧的女性形象是人物被塑造的结果,其中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后宫剧的角色符号。因为后宫剧不同于历史正剧,叙事情节的发挥空间较大,女性形象的可塑性较强,因此对影视剧的解读离不开对女性形象的剖析。

只有对剧中人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才能通过人物塑造的独特性,寻求到女性形象塑造的当下价值。

后宫剧中典型女性形象的类型

在后宫剧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种:后宫极权者、妃嫔、宫婢。然而对这三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往往有着不同的叙述模式。

以2012年集大成的后宫题材剧作《甄嬛传》和2018年7月由爱奇艺独家首播的《延禧攻略》为例,在《甄嬛传》中,皇后(乌拉那拉氏·宜修)虽无帝王恩宠,却仍可享有皇后之荣。

从一开始便是个内心阴狠之人,她以外表的恭敬贤淑为面纱,毒害亲人、残杀皇嗣、陷害妃嫔,在男权制的社会里,她的心灵扭曲到了极点。

而作为太后的乌雅氏为了家族的荣誉,竟一再容忍皇后所为,这无疑使阴暗的宫廷更加凄冷。

作为妃嫔一般有三种典型形象,一种是飞扬跋扈的典型,如华妃(年世兰),年轻时得帝王恩宠,又有亲兄年羹尧将军的庇护,逐渐变得自私善妒,她的骄纵任性最终导致了她凄惨的命运,她的悲戚亦在于她是帝王牵制前廷大臣的棋子。

一种是退让隐忍型,如沈眉庄,她在最后虽有性与爱的沉沦,但也正是前期在宫廷之中的遭遇使她看清权力与欲望之争,但她最终也没能逃过算计,并在难产中逝去。

最后是逐渐蜕变型,甄嬛便是其中的代表,初进宫时,她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并且与世无争,在经历了恩宠、失宠后,在落魄中看清了世事人非,最终成了狠辣的弄权者。

宫婢是深宫中最为低贱又不可缺少的角色,她们有以性命陨落渲染宫廷残酷的,有为主子奔走而义无反顾的,亦有通过美貌与智慧而一跃成为妃嫔的。

在《延禧攻略》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虽未能突破这几种类型,但其叙述方式却为人物形象注入了与以往不同的元素。

当电视剧在演绎历史时,在创作上有意识地把时间进行艺术性的改编,使当下的时间与所描述的历史时间相混合,在观众收看电视剧时“过去”与“今天”通过人工改编仿佛重合了。

但是观众所经历的真实时间的日常生活,又被影视叙述框架在了历史空间中,因此日常时间远离了剧中所描述的事件,在“间离效果”中更清楚地通过人物的独白、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不同情境中人物行为的选择,看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她们所表现出的好与坏、善与恶的矛盾混合体中,消解着“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脸谱化的刻板形象。

复仇者的形象

以往后宫题材电视剧在演绎对手斗争时,比较的不是谁更善良仁慈,而是谁更狠辣无情。

如《美人心计》中的窦漪房、《甄嬛传》中的甄嬛、《芈月传》中的芈月,从天真无邪到步步为营,这一类的演绎往往是良善之人因前期遭人无情的伤害,后期的复仇行为就被赋予了充分的理由,同时复仇的手段也被合理化了,这种呈现人性恶的方式缺乏的是对邪恶手段的反思。

《延禧攻略》在2018年首次播映描写复仇者的形象时,突破了以“善的目的”将“恶的手段”合理化的模式。其中女性复仇者形象以魏璎珞(皇贵妃)、沉璧(顺嫔)、愉妃为典型。

魏璎珞,这个最初怀着目的而进宫的宫女,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就不是单纯与善欺,有仇必报在她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她的出现突破了以往后宫剧主人公三部曲——“与世无争-被迫斗争-成功胜出”的情节设置,她虽为宫女,但也并不受人欺辱,面对出卖她的玲珑、诬陷她的锦绣,她都毫不手软地用计谋把她们送上了死亡之路。

当面对怡嫔因受掌嘴之刑,不堪受辱上吊自尽时,她说怡嫔是因懦弱而死,如果换做是她,她会唾面自干,即使跪着等,也要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她的独白体现了她凌厉好强又忍辱负重的个性,而这也始终贯穿着她命运坎坷起伏的一生。

后宫生活的种种遭遇使她明白,要想复仇,就需要借助皇权,要想皇权为自己所使,就必须要其仇人去触动皇权的利益,进而为皇帝所恼,利用皇帝去除掉仇人。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面对怡亲王的诬陷,皇帝的处罚手段,让她知道作为一个卑微的宫女,无法与亲王抗衡,于是她在大祭日,皇上要赏赐御前侍卫和朝臣们吃肉分福时,使用计策替换了怡亲王所食的胙肉,使皇帝以“藐视先祖,不敬神灵”之罪处置了怡亲王。

面对杀害姐姐的凶手——弘昼,她深知有皇帝的维护,她自己无法复仇,因此在袁春望设计弘昼与继后谋反之时,她虽有洞察到先机却未加阻拦,最终使弘昼以谋反之罪在狱中被皇帝赐酒。

就如继后最后对魏璎珞所质问的一样,入宫二十四年来,她没有一日忘记自己姐姐的死,她在命运沉浮中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最初进宫的初衷,她依附于皇权,却也无情地利用了皇权。

但她的复仇也并非没有底线,这从她最后保全继后的荣誉时所说的理由——雪地相救之情,可以看出她的恩怨分明。

她为报答与姐姐之间如母如女的亲情,而自愿入宫,这就打破了受家族逼迫而充当官场进阶牺牲品的人物形象;为报答皇后待他如师如友的恩情,她再度进宫筹谋,使皇后之死的真相浮出水面,借机扳倒了享受恩宠的纯贵妃,更是不惜触怒龙颜也要杀死尔晴为皇后报仇。

她的作为是为恩情、为复仇,而非母凭子贵的太子之母的长久荣宠,这就跳出了尔虞我诈的权力之争。

这一快意恩仇人物形象的设置,改变了女性灰姑娘的叙述模式,不再是一个一入宫清新可爱却忍受各种欺辱的小宫女受到帝王或皇亲的青睐,进而跨越身份鸿沟,摇身一变而成为皇后或妃嫔的故事了,她所经历的更符合生活里一般人的经历与遭际。

顺嫔,她为了儿子,被迫答应爱必达入宫,又为了报复不惜利用魏璎珞与富察·傅恒之间的情感,最后竟然当众行刺使其兄长受到牵连,或被杀头、或被流放。

就如鲍德里亚所说:“美丽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绝对的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她自被选入宫就已然处在了利用与被利用之中,或利用皇权,或利用他人,或被皇权利用,或被家族利用,即使可以在后宫中占有一席之位,但她的生死最终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她选择以极端的手段复了仇,却也将自己终身被困在了皇宫之中。她把儿子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不是牵制男性的筹码,她身上和魏璎珞一样有着对传统意义上把女性当作生育工具的反叛。

愉妃,最初因软弱连累好友怡嫔自杀,自此更是胆颤度日,可就是这样一个软弱可欺之人,却在皇后的荔枝宴上因魏璎珞的劝说,用自己的柔弱对抗了高贵妃。

之后在其产子期间因皇后与魏璎珞的庇护得以活命,在皇后遇害之后,深知自己萤烛之光,不可与纯妃相抗,所以为了给皇后讨公道,愉妃极力取得纯妃信任,在最后关头给了魏璎珞最有力的援助,让魏璎珞为皇后报仇成功。

这是知恩图报形象的典型,就如愉妃自己认为的,她虽懦弱,但也知道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既然曾经受恩于人,便要结草衔环、至死不相忘。

愉妃虽不争宠,但是却为了报偿别人的恩惠,甘愿献出自己的前程乃至生命,别人用心计是为了进阶,她却是为了报恩,并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宫廷之路,她被移送出宫,对她而言这是女性被迫逃离后的解脱。

为爱扭曲的形象

影视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过前期环境等方面的侧写去为后续性格的突转作铺垫,用以触动观众。

这就好似“多维是令人痴迷的,性格或行动中的矛盾会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实际上后宫剧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会采用多个侧面去塑造人物,并且利用反转的手法,使人物性格前后发生转变,在强烈的对比中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后宫剧在设置人物性情突转、表现人物性格多面性时运用的催化剂是感情。

这一类以辉发那拉氏·淑慎(娴妃/继后)、苏静好(纯妃/纯贵妃)、喜塔腊·尔晴为典型。辉发那拉氏·淑慎为娴妃之时,温良贤淑,一心一意为帝王付出,但在经历了家破人亡之后,母亲的自杀成了她的心结,她把其弟之死归咎于皇后的伪善。

认为是皇后把派太医诊治转为赠金解围的行为间接害死了她的亲人,她的性情开始转变,为稳固宫中地位,她以苦肉计得到了四阿哥永珹的抚养权,又以金汁混入铁水报复高贵妃。

然后利用纯妃,一步步逼迫皇后,在纯妃获得无限恩宠之后,又暗助魏璎珞让纯贵妃失势,并以纯贵妃之死让皇帝对魏璎珞心存嫌隙,再利用喜塔腊·尔晴怀子之事使东窗事发,让魏璎珞心甘情愿堕入其彀中处死尔晴因而失掉皇宠,联手魏璎珞除掉顺嫔不成,反过来又利用顺嫔除掉魏璎珞,她从最初洁身自好、为爱而活到步步心机,在一连串的算计与利用中登上了后宫权力的巅峰。

我认为继后与富察皇后最大的区别在于,继后把女性的价值一开始就定位在了家庭之中,她把得到丈夫的爱作为了自我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她以皇权的需求作为为之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以自身的成就来衡量自我价值,这也成了她最终败落被困的原因之一。

纯贵妃,因爱生恨最终却做了继后的马前卒,让人在对她的恨中透露着惋惜。她不爱皇帝,却因倾心于富察·傅恒而对皇后照顾有加,一再的被拒绝,使她心中爱而不得的怒火被引燃,最终亲手埋葬了自己。

她的才情与聪慧反而成了她自己的催命符,就如她自己所言她到底在为谁而争,到头来不过是大梦一场空、是数都数不完的罪过罢了。

喜塔腊·尔晴,虽为宫女,但她的存在与选择始终推动着影视情节的发展,她本是皇后身边的忠心婢女,因爱慕富察·傅恒而心生怨妒,为私欲欺辱无辜,她精神上的恋情促使魏璎珞与傅恒决裂,肉体上的出轨成了皇后走向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自己所得不惜残害生命,也造就了她被杀的命运。

安分守己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设置,不单单是要表现女性甘于为男性奉献的完美形象,更是要突显她们身上的自我追求与自我考量。这一类的典型以富察·容音(皇后)与庆妃为代表。

富察·容音,贤良淑德、善解人意,她总是以德报怨,认为篆书“后”字的本字是左下方为“口”,右上方为“手”。

在住着无数的嫔妃、宫女的紫禁城中,皇后就像六宫之伞,有责任和义务去庇护她们,况且她们离开了亲人,甚至一辈子难出紫禁城,这已经是够可怜的了。

若作为皇后的她再“心存妒忌,打击异己”,那后宫必将乱了秩序,所以她尽全力帮助弱者,她身上折射出的是帝王背后全心相助管理后宫事务的贤淑典型,她虽不争权夺利,却有自己的情绪与向往,她曾因失去爱子而怨怒帝王的无情,最后又因自己向往的自由在绝望中从角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自我找寻路上对死亡的选择,透露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特殊环境造就人异化的反抗。

庆妃,洞若观火的女人,她不争宠,却能把握机会,她在帮助太后与魏璎珞的同时,实际上也等于帮了她自己。

她曾表述:不是她自己不想成为像令妃那样的人,而是她背后陆家全族一百三十二口人的性命决定了她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她自己心中没有衡量事物的尺度,所以在随波逐流中,她能做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给予需要的人微末的帮助。

这段独白体现了她甘于安分守己的原因与无奈,在凡事都需如履薄冰的后宫,她当了一抹阳光,她为了家族而受制于人,但她并未失掉自己的本真。

她虽然看似懦弱,不争不抢,但百忍成钢,她在纷杂的后宫争斗中保持着自己的本真,用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