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偶像,红遍好莱坞,40岁自杀轰动世界:90岁,她缔造传奇人生

“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担当得起这样称赞的周采芹,是所有亚裔演员的“教母”,也是第一位登上伦敦西区舞台的中国主演。

20岁那年,她的名字响彻英国,征服无数观众;

40岁,却经历破产、搬家、流离失所,在重重打击下精神异常。

这一生,她从“亚裔之光”,到“精神病疯子”,经历多舛的命运,最终重返好莱坞。

即使惨遭时代蹂躏,也从未屈服,一次次滑出命运的指缝,活出绚烂。

她是如何做到的?


她是“猫”的孩子,却有“豹”的性情

周采芹的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父亲演出期间,她在戏箱子里呱呱落地。

母亲裘丽琳本是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但婚后除了照料周采芹,还要照料其他5个孩子。

裘丽琳年少和周信芳私奔时,从家里带了两样东西:一袋珠宝,一把手枪。

珠宝,留给孩子;手枪,留给自己。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裘丽琳精悍勇敢,只要丈夫的权益受到威胁,便毫不惧怕地掏枪;

同时,也清醒理智,再穷也不给丈夫珠宝,以此逼他奋斗。

裘丽琳是个“狠角色”,在爱情中从未被驯服,粗糙得像野生动物一样,甚至将子女全都送到国外野蛮生存。

周信芳形容她:像母猫一样,把小猫一个个叼走了。

或许受到母亲的影响,周采芹天生就不是个会被感情绊住手脚的人。刚满18岁,就戴着母亲送的手表、父亲送的书去了英国,成为第一个入读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中国人。

她在传记电影中吐露,留学并不顺利。

由于自己是华人,只有一米五,经常有男同学对她轻佻搭讪,每次她都不退缩,而是中气十足地丢下一句:fuck off(滚开!)

学校老师瞧不起她,指着她的鼻子说:“这里没有你的立足之地。”她也毫不气馁,认为自己早晚会出人头地。

不久后,机会降临了:周采芹出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一夜走红,女人们纷纷效仿她的外形,一时间大街小巷全是穿旗袍、留长发的“苏丝黄”。

周采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相比传统中国女性的隐忍压抑,她身上多了一股张扬野性。

荧幕中,她敢于表达力量;生活中,她不让自己吃亏;在台上表演时,她也绝不允许观众打扰。

某次,一位女观众在周采芹表演时闲聊,她立刻停下演出,告诉她:“请你别再说了。”

后来,这位观众的丈夫专程来感谢她:“我们结婚20多年了,一直没办法让她闭嘴,你是第一个能让她闭嘴的人!”

哪怕独自在国外打拼,周采芹的自我也是舒展的,不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压抑自我,这一点和裘丽琳一模一样。

《红楼梦》导演李少红说:“周采芹闭上眼睛是只猫,睁开眼睛是只母豹子。”

“母豹”一般的底色,让她在专业上越走越远。

可婚姻中,这样的性格却遭到了丈夫的排斥。


两任婚姻告终,她被卷入苦难的洪流

20岁出头,周采芹就走入婚姻。

丈夫是一名传统华人,他被周采芹不同寻常的气质吸引,婚后却命令她:“不准抛头露面”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当贤妻良母,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周采芹拒绝当“金丝雀”,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她选择了离婚。

前夫前往新加坡,她带着儿子独自留在英国。

单亲妈妈的生活问题重重:房东不肯租给她房子,带着孩子找不到合适工作,备受周围人歧视……

好在,周采芹的光芒没有被苦难削减。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仍旧全身心投入演艺事业,令整个好莱坞都为她着迷。

她参演007系列动作片,成为第一名中国“邦女郎”;

还出演电视剧《斗争对象》,获得英国最佳电视演员提名。

从家庭回到舞台,周采芹让所有人看到:她仍然是那个“母豹子”,再苦再难也要往前奔跑。

周采芹曾表示:“要做一个好演员,你必须要懂得你自己的技艺,并且为演戏的这一个瞬间做一辈子的努力。”

然而,一切辉煌都在1970年陨落。

那一年,英国陷入经济危机,周采芹的所有存款因为抵押给了银行而破产,破产清零。

房子没了,钱没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在同年去世。

周采芹失去了精神支柱,又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冲动之下吞药自杀,好友救回一命后,她又被送进精神病院。

在那里,所有人都想让她驯服听话。但即便沦落至此,周采芹内心那股粗糙、强大、野性的力量,也没有消失。

她积极寻找出路,回归阔别多年的祖国,到弟弟的餐厅打工,弟弟却要求她“做任何事都要经过我允许”。

周采芹不喜欢被别人安排,更不喜欢向现实低头。她在满是油烟的厨房踏踏实实地工作,心里却想着母亲说过的话:

“树干虽然被砍伤,但大树不能死。”

于是,她返回波士顿,找机会重返舞台——她心中的大树。


“不被驯服”,是她掌握命运的钥匙

此时,周采芹已经年近40,皱纹和贫穷让她不再靓丽。

她穿着三块钱的大衣、一块半的塑料靴,满脸风尘仆仆,靠做打字员、图书管理员谋生。

事业巅峰期一去不复返,女演员的黄金时期也宣告结束,照理说,她应该认命了吧。

可是,周采芹重返舞台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越是找不到出路,越要拼了命学东西。

她把打工挣的钱攒起来,入读塔夫茨大学戏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剧社从事表演工作。剧组很穷,但她凭借表演功底获得满堂彩。

某次去监狱演出,面对一群杀人犯,她不卑不亢、气力十足,征服了这群犯人,也创造了她的演出生涯小高峰。

熬过低谷期、重回舞台后,周采芹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前半生,她为了谋求生存粗糙而顽强地活着,如今,她开始憧憬一种更加柔软的活法——她想成为一名老师。

1981年,周采芹重回中国,相比国外,国内环境对她更加友好。

她进入中戏,成为第一批回国任教的“海外专家”。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周采芹身穿牛仔裤、红大衣,毫不惧怕他人指点,坦然自若地坐在地上,给学生们讲课。

中国学生从没见过这样随性的老师,但她开创了全新的讲法,填补了中戏西方戏剧方法的空白,深受学生喜爱。

对下一代,周采芹倾囊相授,但她仍在“奔跑”。

1993年,年过半百的周采芹重返好莱坞,出演好莱坞史上第一部由亚裔主演的电影《喜福会》。

她在剧中扮演一位很有力量的华人女性,颠覆了外国人对中国女性的看法。至今,这部电影都是华人眼里的佳作。

后来,她陆续出演了《艺伎回忆录》、《实习医生格蕾》、《惊天魔盗团》……

有人说:周采芹“东山再起”了。

但熟悉她的人会知道,周采芹从来没有衰败过。无论巅峰、低谷还是回暖,她都秉持初心:哪怕遭到生活百般蹂躏,也绝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正是因为抓稳了这一点,她才经营出精彩的一生。

如今,年近90的周采芹,仍然活跃在大荧幕上。褪去年少时的尖锐和凌厉,岁月给了她生活的智慧和从容。

“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嗅中消失了。”这是周采芹很喜欢的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

过去,她的“野性”是防御和自卫;如今,她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这份“野性”,变成怀抱敬畏之心,尽情享受自我的绽放。

不知你发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听从别人的评判,活在头脑和规则里。

按时长大,按时结婚,按时生儿育女,做贤妻良母,不敢稍有逾越,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弗洛伊德曾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时刻等着释放身体原始的动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则认为本我的原始野性是生命个体最宝贵的部分。

它是我们面对危险时保护自己的尖牙,也是遭遇低谷时全身而退的资本,它拥有强大的向上的力量。

永远把“本我”放在第一位的周采芹,是世俗眼光中的“叛逆者”,

但正是因为这种勇敢,她才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海洋里,紧紧抓住了每一块拯救自己的浮木,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张桂梅校长曾经鼓舞女校的学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请你永远不要被苦难或是诱惑驯服,当你全然相信自己,爱自己,拥有不被驯服的力量时,即便未来层层青山,万里重洋,你自摇曳轻舟,阅尽人生的风景。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Kiwi

编辑 | Kiwi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