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帖!何谓Cult片?一文告诉你

Cult片,在国内翻译成“邪典电影”。也许第一次听见邪典电影这个词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有点奇怪,“邪恶”的东西怎么会“经典”呢?

这其实是翻译的问题,毕竟我们伟大的祖国没有电影分类机制,才导致了这么个怪异的名称的出现。

一般来说在国内,邪典电影经常与血腥、暴力、色情的电影挂钩。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错误。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邪典电影,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会从几个方面来尝试讲述。

首先我们来看看cult film中的“cult”一词的定义。

cult是指狂热,崇拜,以及极端信仰的宗教团体。

所以邪典电影(cult flim)是指某种在小圈子内被特定的族群喜爱及推崇的电影。这些人会围绕某部电影进行消费,反复观看,对每个情节进行解读,并且还会形成一定的规模,举行线下聚会等,将这部电影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该类电影通常是低成本制作,拍摄手法自由放肆,创作思路精神分裂,充满了低劣的布景和特技,不以市场为主导,当然也极难获得大规模的票房收入。

最初,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是由于制作经费所限,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了一种对商业化、主流价值观的颠覆。几乎近十年的所谓邪典电影都有模仿、致敬或颠覆的对象,而且多半是导演少年时喜爱的B级片留给他的影像记忆。

所以有人自然而然地把邪典电影归类为亚文化,即非主流的。不过有些人并不是很认同这种分类法,因为许多在过去是“非主流”的东西会在近年成为了一种“主流”,反之亦然。


实际上,文化/文明一词(culture)即来源于cult。邪典电影亦可以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人化的文化表现。描写得多是边缘人群,如同性恋者、瘾君子、易装癖、虐恋或者精神上有偏斜倾向的人(例如痴迷于性和暴力)。邪典电影会提供一种潜在的力量,让那些观众获得一个与社会禁忌对抗的机会。

在英国人马克·扬科维奇所著的《定义邪典电影》一书中提到了关于邪典电影的主要受众为中产阶级。与其说邪典电影是背离主流,不如说是中产阶级对上层阶级的一种叛逆。

除了是一种中产阶级的叛逆,书中还认为邪典电影的另一大特征是对于“女性主流文化”的叛逆,即维护男性特质。

为什么邪典电影会有这种男性特质呢。文中也给出了一些解释。

因为通常女性文化大多都是属于主流的,而男性特质则更多的与亚文化有关。所以在早期,出品方会通过情节设置、海报封面设计等手段想方设法排斥女性群体,以达到维护邪典电影的独有气质的目的。

至于为什么邪典电影要主动拒绝女性,书中认为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形成的,也反映了欧美社会中的一些异性恋男性的焦虑。不过这些涉及的面比较广(俺也不懂),就不在这里聊了。

国内把Cult Movie翻译成邪典电影,这“邪”与“典”两个字概括了这类影片的两个特点。一是“邪”,大多数邪典电影都是B级制作的低成本片,一般都在低等的院线放映,却拥有一群人数虽少却非常死忠的影迷。

那么“典”就证明了邪典电影也不都是怪异疯狂的片子,不少经典电影也可以纳入它的范畴,比如《发条橙》、《两杆大烟枪》和《杀死比尔》,都是大制作邪典电影的代表了。

尽管有几个类型的影片特别倾向于“邪典”化,如恐怖片或科幻片,但其实邪典电影是没有特定类型的,常常是科幻片中的反乌托邦概念,灾难片的末世情结,恐怖片中的Jump scare,动画的自由表现力,实验电影的大胆另类,黑色幽默带来的消解……这些被充满想象力的混杂在一起,调成一杯滋味难言的鸡尾酒。

邪典电影可以是任何一种电影,只是它用一些极端手法去刺激人们内心另一面的感觉,喜欢它的人对它顶礼膜拜,不喜欢的人避之唯恐不及。


以上所写绝不是什么金科玉律。邪典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也正是它的活力所在。

在这个日益多元的社会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一套邪典文化,正如美国有《洛奇恐怖秀》,英国有《猜火车》,日本有寺山修司大量异色佳作,香港也曾出产了许多扬名海外的邪典杰作。

如今,邪典电影的存在有助于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一切。它会用一些极端的办法使我们有机会发掘自己内心的真相。你也许能感到,总会有一部片子,用某种方式,在某个时刻,呼唤着你——

不是你选择了邪典电影,而邪典电影选择了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