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戏比高下,《悬崖》、《潜伏》、《黎明之前》,谁是王者?

都是谍战戏,谁是王者,谁是天花板?不妨依照戏份比较。

谍战剧,少不了审讯的戏码。《悬崖》、《潜伏》、《黎明之前》都有审讯戏,飚戏审讯,看看谁是王者。

这个文案我喜欢:留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悬崖》审讯只会上刑,剧情有漏洞,用上刑打“服”观众

《悬崖》热衷于上刑。来不来就上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从学生到地下党,从普通老百姓到警察特务,都被上刑伺候着。《悬崖》剧组真难混,不上刑绝都不让你领盒饭。

《悬崖》里上刑的场景加在一起,长度至少要占两集。一共40集,上刑就占了两集,也就是说至少二十分之一的剧情是上刑呢,如果没有广电总局限长令,《悬崖》敢不敢把上刑的戏码再增加一些,谁也不敢说。

在前几日文:《悬崖》“人设”虚假,模仿《潜伏》反成东施效颦,全剧崩塌中,我指出《悬崖》人设虚假,导致全剧都在疲于“胡编”。胡编的状态下,出现好的剧情、足够的剧情,是很难的。没有剧情,只好用上刑的场面充数。

《悬崖》大量贩卖上刑场面,是因为演员太好了,所以敢卖惨。上刑的场面,加上道具和环境营造出点瘆人的效果,观众会觉得是自己喜欢的演员在挨打,同情心爆棚也爆头,立刻就没逻辑、没判断了。刻意渲染的周乙妻子孙悦剑受刑,就属于这一类。刑讯不断,善良的观众受不了,直接就在感情上投降了:求求你别打了,我承认你是谍战剧天花板还不行吗?

除了上述两点,还有一点是不容回避的,就是迎合恶趣味。有人就喜欢看刑讯场面,说白了就是喜欢看别人挨打。特务刘魁不仅被上刑还被灌尿,这就是典型的恶趣味。在虚假的情节框架里,死乞白赖加上纪连葵在牢房里咬死周乙家狗的情节,荒唐到淌狗血。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样的场景真实。这些场景是否真实,不用讨论,至少是不符合逻辑的——

特务刘魁在审讯中必须遭同行狠狠整治,这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要有“人设”。剧中展现的内容看,刘魁的人设显然不够。抬头不见低头见,就算要审讯,要动刑,也不至于事先接一杯尿等着他口渴时灌给他吧?能这样做的人,一定是对刘魁刻骨仇恨。这么恨他的人是谁?为什么这么恨他?剧情没有交待,所以只能认为这个人是编剧和导演。

最荒唐的剧情就是纪连葵咬死狗

警察署的监狱里,居然可以允许嫌犯带着狗,若无编剧和导演的特许,这狗血的事情怎么可能出现?由此可见,为了胡编乱造,《悬崖》的编剧和导演,真是够拼的。

《悬崖》里大量出现动刑的场面,不仅是遮丑充数,也是欺负民众没有常识。其实,随着刑侦、审讯技术的发展,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后,审讯间谍时就基本不用刑讯了。这与是否人性化无关,只与口供真实和口供来源安全有关。每一个间谍,都有事先准备好的一套甚至几套供词,不打还给你说假话呢,动刑岂不是说得更有动力了?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万一在动刑的时候犯人突发心脏病,直接翘了,口供就彻底断了,这个损失谁来买单?

飚戏审讯,《悬崖》基本不及格,根本没有谍战剧基本素质。但是,并不排除这样的审讯情节能被很多观众接受。原因,前面分析了。

《潜伏》上刑打出了快意和伏笔,更打出了经典。

《潜伏》里也有数场审讯的戏,除了吴敬忠对余则成“录音带”一事的盘诘外,两场审讯都动刑了。一场是对邱掌柜,一场是打马奎。

给邱掌柜动刑,是以邱掌柜自己咬断舌头告终的。邱掌柜咬断舌头后,吴敬忠、余则成肃立“致敬”,堪称经典。

邱掌柜自己咬断舌头,其实是无声的台词。这台词是对余则成说,也是对吴站长说:舌头断了,秘密只能烂在心里;还有什么办法,尽管招呼吧!

这样的无声台词,显然要比“我的上级我知道,我的下级我也知道,就是不能告诉你”的豪言壮语真实得多,也残酷得多。

拷打马奎。马奎的人设是抗日时期的叛徒,是处心积虑整掉余则成的对手,至关重要的,他不是吴敬忠的人。从观众的角度,马奎挨揍,看了心里有喜感。一边看他受刑一面说:该,就是打得轻。

从剧情延续看,马奎被动刑,根本不是要他真实口供,只要马奎签字画押承认自己是峨眉峰就行。吴敬忠要的就是清除异己,为他重用余则成这样的亲信扫清道路。既然要这个效果,其他手段都是于事无补的,只能打,狠狠地打。果然,马奎屈打成招后,吴敬忠立刻就将他押上去南京的火车,他的目的达到了,剩下的事情与他无关了。这一段“打戏”合情合理,因为这段审讯根本与谍战较量无关。

从剧情发展看,马奎受刑埋下了两个理由充分的伏笔。一个是他冒死报复左蓝。一个是路桥山死命整治李崖。毕竟李崖也是吴敬忠的人,你死我活,马奎就是例子,路桥山不下死手肯定不行。

马奎很疑惑:我咋成了峨眉峰?

尽管有很多观众说《潜伏》的谍战味道不浓,但是,就两场审讯戏来说,《潜伏》不忽悠观众,不糊弄观众,有起承转合,有上下勾连,是用故事结构的魅力征服观众。

《黎明之前》审讯戏,目前国内谍战剧的巅峰

再看国产谍战剧巅峰之作《黎明之前》中的审讯场面。该剧开端就是审讯,当然这次审讯只是交待背景,根本没有出现审讯场面。但是,这次审讯关系到全剧所有人物。刘新杰被迫从“休眠”中苏醒,情报处处长齐佩林是审讯执行者,局长潭中恕、行动处处长李博涵随即参与了审讯者被暗杀事件的调查。调查和暗杀,也牵动了电讯处处长孙大普,医务处处长马蔚然。不仅如此,这场审讯也牵扯到水手地下组织的全体人员。差不有故事的人物,都在这一场审讯之后出场。这场审讯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却是引发全剧的导火索。审讯对于全剧的结构作用,非同一般。

审讯,也是《黎明之前》终结故事的关键。国民党军统八局的精英,除刘新杰、马蔚然外,全员参与了对地下党一号人物水手段海平的审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水手在眼皮子地下从容赴死。在地下组织被破坏殆尽,刘新杰下落不明的情况,水手以自杀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击破木马计划的最后罅隙。

很多朋友说,水手自杀破敌的故事有些“神”。其实,这是《黎明之前》剧组对谍战这一概念的致敬。

明眼的观众可以看出,《黎明之前》整部剧里不着一字却致敬了上海特科、上海特科红队,致敬了抗日期间奋战在上海的中国特工。水手段海平自杀破敌一段,更是“临摹”了比利时特工费斯厄。比利时特工费斯厄在1941年3月,单枪匹马进入某国情报部门,用早就策划好的自杀破敌计划,致使该国数名高级特工,或失去信任或被自己人杀死,为阻止该国战后管辖东柏林以外的德国领土贡献出了生命。这个计划的俄语名字是“伊利洋沃且斯沃列克”,汉语的意思是木头人或者木偶。也有研究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敬意,将其翻译成木乃伊计划。抱歉,我的电脑和手机,都没有俄语输入法,对于这段某国从来耻于公开承认的谍战历史,只好用汉语音译表示他的名字了。

木马、木乃伊;段海平、费斯厄;这一次致敬的是被遮掩的历史。

致敬,在《黎明之前》里还有,比如:

审讯,不是动刑。《黎明之前》只有三处动刑的交待,却无一处场面描写。《黎明之前》三个上刑的交待,一个是打苗大少,一个是刘新杰的前任沈明铮(石兆棋扮演),一个是刘新杰的恋人顾叶佳(海清扮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是交待,而没有场面,这是对观众的致敬。

最令人佩服的是地下党员董千坤被审讯、出卖机密、被处决的过程的描述。

董千坤被捕后,自知是死罪难逃,双目紧闭一言不发,进入自我封闭状态。他不怕死,更不怕打。

军统特务也没有咋咋呼呼地上大刑,而是通过董千坤的技能和随身物品,对其身份加以判断,断定其可能与军队有渊源。于是,在局长谭忠恕的带领下,全局上下查档案,终于在已阵亡抗日将士的名单里找到了董千坤的真实身份。顺藤摸瓜,特务们发现董千坤一直在以抚恤金的名义,给乡下的母亲和孩子寄钱。他的母亲和孩子,并不知道他还活着……

当他的老母亲和孩子被特务接来后,董千坤作了两件事:一是交待了特务需要的机密,二是黯然赴死。

董千坤,在《黎明之前》里仅仅是三线角色,他所供出的秘密,也只是地下党二号人物所配的联络员的下落。对这样的一个人物,该剧在摸排、抓捕、调查、审讯、结局的全部环节上,一丝不苟。剧情逻辑链条无懈可击,人物性格变化和命运结局,真实不落俗套。这才是尊重观众,尊重艺术。

话到此处,《悬崖》、《潜伏》、《黎明之前》谁是有智商、有历史厚重感,有良心的谍战剧,还用我来点出吗?

敬礼,《黎明之前》最后一个有人物的长镜头。结尾镜头是空镜:三岔路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