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火器水平真的如网络上吹嘘的那么天下无敌吗?

前段时间,咱们曾经在《帝国的毁灭》之“明帝国的毁灭”篇中提到了明帝国军制的流变历程,不出意外地,在文章底下又有一些读者留言,说“明朝的火器比清朝厉害多了”、“清朝误我三百年”云云。其实吧大伊万对这种言论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在如今的部分网络空间里,明帝国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各种诸如“我大明火器天下无敌啊”、“大明已到资本主义前夜”的段子层出不穷,各路明吹铺天盖地,把不懂历史的读者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实际上,那句话说得好,妖就是妖,修行千年也成不了人,相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而言,各种由历史民科炮制出来的网文也许可以暂时蒙蔽一部分人,但如果真的有历史学人将严肃史料拿出来一一辨析,这些网文大概率就像美图过的妹子一样经不起推敲。因此,咱们就用两篇文章的篇幅,把“大明火器天下无敌”、“清帝国不重视火器”的谣言给剖析一番,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上篇,来考察一下明帝国军队列装火器的历史以及真实的技战术水平。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国家。但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现存的、有实物记载的火铳反而是被很多人看轻的元帝国所造,系元帝国于至正十一年(1351)铸造的铜火铳,而确切记载的金属火炮则是元帝国于至顺三年(1332)铸造的青铜火炮。不过,这些火炮也好,火铳也罢,首先其点火方式系原始的火门发火,其次身管短小、射程很近,最后也没有瞄准与方向机设备,属于极其原始的管型火器。故而虽然在元末群雄逐鹿的战争中开始使用,但并未成为主流。

至顺三年铭铜火铳

就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将火器投入战场的时刻,西欧的封建领主们也对这种可以带来巨大声响的新鲜玩意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基本上是独立发展出了相同的管型火器。在于1346年8月26日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决定性会战的克雷西战役中,英王爱德华三世除了带了大批英格兰长弓手,还特地预备了四门“秘密武器”:霰弹炮。当然英军的这种“霰弹炮”与拿破仑战争时代的榴霰弹火炮差距甚大,装填非常麻烦射程也不远,在战役中只发射了三轮,但巨大的炮声还是把法兰西的骑士老爷们吓了一跳。在这一阶段,东西方军队的火器发展差不多还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

克雷西战役中出现的“霰弹炮”

洪武元年八月(1368),明军占据大都,重新统一了中原腹心地带。尽管彼时的明军兵锋无人可挡,但在火器方面发展不大,依然以元帝国留下的铜火铳和“碗口炮”为主,用于攻坚的主要支援兵器则还是元帝国从阿拉伯工匠手里学来的“回回炮”(即十字军所用大型投石机)。一直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明军在京营中组建“神机营”,这是古代中国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但配备的武器依然性能不佳,还是以相比元帝国时期略有改进的火门枪为主,使用时射手需要预备一根点燃的木炭或金属丝伸入火药池中直接点火。最典型的火门枪就是被很多人视为“神器”的三眼火铳,其实三眼铳也好,五眼铳也罢,性能非常之原始,射程也非常有限,三十米以上基本无任何精度与杀伤力可言,主要也就是能听个响,吓唬吓唬人。

明军使用的三眼铳

而就在明军火器还在元帝国的水平上龟速爬行的时候,西欧的火器制造与使用已经开始飞跃:毕竟相比明帝国军队的主要作战对手是蒙古的轻甲突击骑兵,欧洲的火器一开始就面临着怎么打穿骑士老爷的锁子甲、板甲,怎么轰开城堡坚固石墙的巨大难题。这也带来了欧洲火器迅速向大型化、大威力化、远射程化发展,而欧洲人很快搞定了硝石的生产技术、有效降低火药的生产价格则加速了这种发展。在1420年的胡斯战争中,靠捷克农民武装起来的胡斯军队已经形成了使用大型楯车配重型火门枪的战术,每辆胡斯大车往往配备2名火门枪手和6名弩手。

胡斯战争中的胡斯大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为“火门枪”,但胡斯的火门枪相比明军使用的身管短小的“三眼铳”,身管长度往往在一米以上,打出去的重型弹丸足以在30多米的距离上击穿骑士老爷所穿的重型板甲。已经是比明军火铳先进的火器了。

胡斯军队的火门枪

除了在火铳方面,15世纪的西欧军队已经把明帝国远远甩在了后面,在火炮方面明帝国的差距更大:早在14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开始铸造可发射数十磅重石弹的火炮,甚至还发明出了马匹拖曳式火炮,极大地增强了火炮的伴随支援能力。而到了15世纪,伴随着欧洲在火药革命方面“先声夺人”,完成了颗粒状发射药对粉末状发射药的技术换代,爆速更高的发射药带来了火炮的更大进步。如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甚至连奥斯曼土耳其都用上了炮身长度5米多、战斗全重约17吨、发射出去的石弹重1500磅的“乌尔班巨炮”,成功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再如同于1453年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三阶段关键性战役卡斯蒂永之战中,法兰西王军更是动用了三百多门加农炮和射石炮,把大批英军长弓手打成了碎片,使得这场百年战争的收官之战成为了重型大炮的独唱会。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里的乌尔班巨炮

就在欧洲的火器发展日新月异的时候,明帝国的火器部队却没有任何进步可言,究其原因,一是明帝国和欧洲封建领主面临的威胁不太一样,毕竟咱们前文说了,用来攻击轻甲的蒙古突击骑兵,用轻型三眼火铳勉强也够了,反正先放铳吓唬吓唬人,冲近了以后拔出马刀肉搏才是具有决定性的突击行动;二是明帝国的僵化体制很大程度上拖了后腿,明帝国对火器的管控极其严格,不仅严厉禁止民间持有和研发火器,甚至连地方政府自制火器都是绝对禁止的,火器研发、制造和配发由帝国中央统一组织和调配。缺乏足够研发动力和创新体制的后果,就是明帝国的火器从永乐年间到正德年间,一百多年几乎没有任何改进,还是拿着原始的“三眼神铳”去跟蒙古人打来打去,殊不知这种东西在西欧早已被淘汰多年了。

明军骑兵使用的三眼铳

虽然明军在火器研发上一直乏善可陈,但西欧可不会停下来等慢慢吞吞的明帝国,人家一直在进步:在15世纪早期,欧洲已经开始出现了作为火绳枪早期雏形的“蛇杆式火铳”,开始了从火门枪到火绳枪的技术换代。相比较火门枪,火绳枪发射更为可靠,射程和威力均大大提高,且更便于训练熟练射手,直接导致了弓弩在欧洲军队中退出历史舞台。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意大利战争中,西班牙军队在其名将贡萨洛的率领下,开始全面换装火绳枪,成功地击败了法王的宪令骑士与弓弩手,甚至还打垮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瑞士步兵方阵,使用火绳枪的西班牙士兵所向披靡,而由贡萨洛将军建立的由火绳枪、长矛手和剑盾兵有机合成编组的西班牙大方阵,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甚至成为了欧洲军队的标准战斗编成。

西班牙大方阵

而对明帝国而言,一直到嘉靖元年(1522)的西草湾之战,明军在与葡萄牙殖民者的冲突中见识到了欧洲火炮与火绳枪的威力,浑浑噩噩了上百年的明帝国才猛然惊觉:时代变了。彼时指挥明军与葡萄牙武装殖民者作战的明朝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深感葡萄牙人带来的火炮威力强劲,上疏嘉靖皇帝请求仿制,嘉靖皇帝准奏,两年后明军仿制的第一批葡萄牙火炮成功,因葡萄牙被明帝国称为“弗朗机国”,故而仿制的火炮就被称为“弗朗机炮”。很快,一批批弗朗机炮就被铸造出来,一直到明帝国末年,还是大多数明军部队使用的主力火炮。但相对于葡萄牙人的大炮,葡萄牙人带来的轻型火绳枪不知怎么回事,一开始并未引起明帝国的重视,反倒是横行东南沿海的海盗和明帝国的近邻日本首先开始仿制葡萄牙火绳枪,并被“尾张的大傻瓜”信长首先大规模用在了战国时代的战场上。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同沿海倭寇的作战中缴获了倭寇仿制的火绳枪,这才下定决心仿制。但是即使如此,火绳枪直到明朝后期,装备的主力依然以南方的明军部队为主,作为明军主力的九边守备与京营,长期还是死抱着三眼神铳不放,就是不肯用新型的火绳枪。

倭寇使用的火绳枪

但是,即使是弗朗机炮和葡萄牙的轻型火绳枪,在16世纪中期的西欧军队中也已经是落后装备了:弗朗机炮的主要技术特征,是采用了独特的“预装填”设计,使用时用已经装填好火药与弹丸的子铳放入母铳的敞开窗口里点火发射,优点是射速较高,缺点则是以当时的技术水平,火炮气密性不好,必然影响火炮威力和射程。在当时欧洲正在全面普及射程、威力较好的长炮的环境下,弗朗机炮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轻型火绳枪也是如此,其实,早在1512年的拉文那之战、1525年的帕维亚之战中,贡萨洛率领的西班牙步兵已经开始使用重量更重、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穆什科特”火绳枪,该型火绳枪重量往往可以达到18磅以上,发射出去的铅弹重量可达50多克,其枪口动能足以在100米外打穿当时最精良的骑士板甲。此时的西欧军队,其火器与明军差不多快有代差了。

“穆什科特”火绳枪

更不用说,伴随着火绳枪对骑士老爷们在战场上的压倒性优势,欧洲各国军队在16世纪后期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军事革命,开始大量裁撤剑盾兵与弓弩兵,将其步兵分队变成火绳枪手和长矛手编组,并在步兵团一级配置野战火炮作为支援火力。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已经基本从“火枪手、剑盾兵、长矛手”混编,升级到了“火枪手、长矛手”的组合,且冷热兵器之比已经快要接近1:1了,而一直到17世纪中叶清帝国快要入关时,长城一线的明军九边部队,其装备的火绳枪在只占全部单兵火器的五分之一不到,冷热兵器之比相比欧洲而言也远远落后。

明军九边部队的火绳枪

欧洲军队的火器发展日新月异,而明帝国在嘉靖年间搞过“技术引进”后,火器倒也没有裹足不前,只不过相对欧洲的火器是基于其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的进步而有序发展,明帝国的火器则走上了“脑洞大开”式的发展道路,这也就是被很多历史民科吹得神乎其神、被当做所谓的“明帝国火器领先世界”证据的“火龙出水”、“神火飞鸦”、“一窝蜂”等“新概念火器”,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明帝国的“反舰导弹”、“火箭炮”。实际上对于这种火器,作为明帝国后期最杰出军事家的戚继光,早在其《练兵实纪》中就予以了全部否定:“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

外形科幻的“神火飞鸦”

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在戚继光眼里,真正符合战争要求的火器也就两种,第一是火绳枪第二是弗朗机炮,其它的不过是浪费军费的废物而已。事实也确实如此,毕竟相对于各种“土炮胜洋枪、中华有神功”之类的玩意,从世界火器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是以金属管型火器作为主流,其代表就是口径小的枪和口径大的炮,其它的火药武器不管有多脑洞大开,有多“超前”,但基础学科方面的积淀决定了它相比火枪和火炮,绝对没有多少实际作战能力,也无法充当战场主力。明帝国即使发明了再多的“多级火箭”、“早期火箭炮”,最大的效果也就是给现代的历史民科多了些吹嘘的谈资,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在东西方火器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事实。

号称明朝“多级火箭”的“火龙出水”

而到了17世纪20年代,建州女真开始崛起,相比使用轻甲的蒙古突击骑兵,熟谙明军作战样式的建州女真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重装步兵和重装冲击骑兵的发展道路,甚至还专门配备了楯车去抵挡明军的三眼铳。面对“有备而来”的努尔哈赤,依然抱着三眼神铳不放的明军九边部队在建州重甲步兵的攻击下毫无办法,传统的“临敌放铳”战术根本打不穿建州重步兵的盔甲,而建州则干脆欺负三眼铳毫无杀伤力,顶着明军的火器冲上来把明帝国边军杀得一败涂地。

萨尔浒之战中的明军仍旧使用三眼铳

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明帝国这才想起来继续搞“技术引进”,这次由信仰天主教的徐光启主持,还是通过葡萄牙传教士想办法,先后在泰昌元年(1620)和天启元年(1621),派人从葡萄牙占据的澳门弄到了30门新型火炮。这30门火炮中,19门留在京师,11门送往宁远城,这就是在宁远之战中“一炮糜烂数十里”的红夷大炮。但是实际上,这种红夷大炮在欧洲军队中仅仅是以英军的舰载18磅长炮(一说12磅)为标准制造的,在欧洲只能算中型海军炮,在明军中能被算作“神器”,只能更加证明明军的火器在东西对比中已经落后到了什么地步。而随后,伴随着明帝国的国势进一步衰微,明帝国在火器部队的建设上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甚至连自己的对手建州女真也比不过了,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明帝国灭亡为止。

明朝仿制的红夷大炮

从这里咱们完全可以看出,明帝国在火器部队的建设、火器技术的发展上,不仅从来没有取得过领先地位,反而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把自己弄到了跟西方差距上百年的地步。所谓“明帝国火器天下无敌”,是开了多大的一个玩笑,而操弄这些说法的人,要么是坏,要么就是单纯的愚蠢了。那么,相比较明帝国,清帝国在火器方面到底有无进步、是否如某些历史民科所言,是“误我三百年”呢?我们在下篇文章中继续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