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与豆腐技艺传播日本

“豆腐”一词,最早见于五代的陶谷(903—970)《清异录》:“时蕺为青阳承,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时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说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时的淮南地区已经是日常食品,其制作技术已经成熟。

北宋时,寇宗奭《本草衍义》、苏轼《物类相感志》皆有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四《谷部》言:“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明朝罗硕《物原》言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做豆腐”的记载,但是如今未见于西汉古籍。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东汉晚期(2世纪左右)的汉墓。经过专家对墓中画像石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认为画像石反映的是生产豆腐的场面,而不是酿酒或作酱、醋场面。目前,多数学者认同豆腐始于汉朝说。

打虎亭一号汉墓东耳室南壁西幅石刻画像摹本

关于豆腐传入日本的时间和传播者,主要有唐朝鉴真说、宋朝说、明朝说等。

日本学者杂喉润指出:“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鉴真传来日本的。”

日本学者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言:“做豆腐的人们,都把鉴真和尚作为自己的始祖,尊荣备至。据说,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鉴真和尚从中国传往日本的。”

鉴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和豆制品业、制糖业祖师。他历经磨难、6次东渡,于公元753年随日本遣唐使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饮食品、食物原料、器具和懂医学、艺术的随行弟子及各种工匠共38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文化之父”的美誉。

“律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鉴真和尚作为佛教律宗高僧,始终以遵循和传授佛教戒律为己任,尊崇素食。

鉴真和尚一行到日本时带去了许多素食品及其制作技艺,对此,说法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鉴真东渡,豆腐传日”一说。它基于一个事实,即中日两国都认为日本的豆腐是由中国传入,至今日本的豆制品业都将鉴真和尚作为其始祖(祖师)。

但是,从鉴真东渡备办的海粮及物品推而广之,由于佛教戒律和航海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鉴真一行东渡日本带去的是便于保存和携带之物,主要是干燥过的饼类食品和耐保存的素食原料。

与此同时,由于鉴真和尚的随行人员中有一批画师、烹饪师等工匠和艺人,还带去了饮食品的制作技艺,如对于易碎、易变质的豆腐而言,鉴真一行所传播的就应是其制作技艺。

但无论如何,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物质与非物质的饮食文化传入日本,对日本饮食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中医药学家耿鉴庭及耿刘同在《鉴真东渡与豆腐传日》一文言:“1963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逝世1200周年的时候,见到日本各地赶来参加盛会的,有烹调业的,有成衣业的,特别是豆制品行业的人更多。原因是:豆腐的制造,是鉴真传去的,鉴真是日本豆腐业的祖师。事情虽小,意义却很深远。”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路上的华夏饮食文明对外传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