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命人,和谁都不争|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文 | 风林秀 · 十点邀约作者

对于《红楼梦》中一干钗裙女子来说,怒马鲜衣背后,又有谁不是命运多舛呢。

不满命运的安排,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法,也成就了不同的性格与人生。

目下无尘的黛玉孤标傲世,珍重芳姿的宝钗怅望西风,志存深远的探春高情远致,焚诵梵贝的妙玉芳情自遣。

还有一人,她是大观园诗社最早的倡导者。

诗社成立后,她自告奋勇当了掌坛人,提议姐妹们起诗号,为大家评诗忙得不亦乐乎。

她就是李纨。

贾府败落之后,众姐妹都受到不同影响。

唯有李纨一枝独秀,成为诰命夫人。

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

大观园中的女子,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小脾气。

宝玉对黛玉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

黛玉立刻怒斥:“放屁。”

宝玉对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宝钗脸红怒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妙玉请宝钗、黛玉喝茶。

黛玉因说了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

搜查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因为拉了一下探春衣襟,结果被探春一巴掌打到脸上。

每个人发脾气,都是因为对方触到了自己的底线。

不同的人,对于底线的界定也不同。

黛玉发脾气,是觉得被轻看。

宝钗发脾气,是觉得被愚弄。

探春发脾气,是觉得尊严受到了挑战。

妙玉发脾气,是觉得没有被理解。

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

孟子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说文解字》对“志”的解释是:“志者,心之所之也。”

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志向就在哪里。

探春在给宝玉的花笺中这样写道:“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

这里,探春用到了“同志”二字。

诗社里的这几个人,每个人都有点小个性。

除了黛钗探春之外,迎春是个二木头,惜春是个冷娇娃。

这几个姐妹,本来都有不接地气的地方。

却偏偏在李纨的组织下,大观园迎来了难得的和谐与热闹。

诗社里的日子,是大观园里最好的时光,每个人的天性都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大家志趣相近,诗意盎然。

诗社的红火,又引来了“诗疯子”湘云和“诗呆子”香菱。

每个人的心就是一座城,城里都住着一个天使。

天使善于保护自己,一旦遇到伤害,外面的城,就变成了坚硬的壳。

不过,壳子的厚度与硬度,决定了你应对变化的能力。

壳子薄而软的人,遇事就会敏感;壳子硬而厚的人,遇事就会从容。

李纨就是一个从容之人,她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的一个人。

不发脾气,不代表没有脾气,更不是冷血。

在宝玉被打的那一回,王夫人悲痛欲绝,嘴里喊着贾珠的名字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只有在这时候,李纨才禁不住放声哭了出来。

这也是《红楼梦》中李纨唯一的一次情绪失控。

不过,也仅此而已,她并没有抱怨什么。

谁的人生还不都是沟沟坎坎一路走来呢?

黛玉、湘云都是父母双丧,宝钗也是幼年丧父。

李纨是青年丧夫,她被形容为心如“槁木死灰”。

别人怎么看你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

李白有一首诗说得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怨多,则脾气躁;怨少,则脾气好。

怨恨,不过是徒增自己的烦恼。

把走过的苦难,当成人生的一种阅历,坦然面对。

胸中的戾气少了,仔细想想,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发脾气。

不受坏情绪左右,不被坏脾气影响,按照目标向前走,日子总会有希望。

有人觉得李纨这人自私,这话未免有失偏颇。

一个人能力有限,地位有限,对于明知管不了的事情,李纨自然不会去管,这叫自知者明。

有些事情,如果能帮上忙,李纨还是很热心的。

海棠诗社成立了,可是经费是个问题。

探春代表大家来找王熙凤申请银子。

李纨跟着帮腔,结果被王熙凤半真半假得一顿抢白。

说她一年收入四五百两银子,还舍不得拿出一二百两陪大家玩耍。

对于这样的话,李纨从不往心里去。

夹枪带棒的话,最是考验人的风度与智慧。

你把这些鸡吵鹅斗的琐事当成事,心思窄了,动气了,格局也就变窄了。

荣国府里夹枪带棒的人多,话也多,谁也不可能活在世外桃源。

对于王熙凤的发难,李纨先是来了一顿插科打诨。

接着话锋一转,又说到平儿的事情上。

李纨笑道:“亏你伸的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

李纨说话做事,是帮理不帮亲。

不过,她同样会把握时机、分寸和火候。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善言善说,善德善行。

兴儿曾经在尤二姐面前这样评价李纨,我们这位大奶奶,是第一善德人。

善德,是与人为善的道德。

善德这个词,用在李纨身上,她当之无愧。

因为她行善德的对象,从来不分地位高低。

替平儿打抱不平其实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给探春送鸡头菱角的小故事。

李纨房里的佣人回家探亲,带回来一些鸡头菱角。

恰好探春来串门看到了,李纨剥了让她吃,探春说:“刚喝了茶,回头再吃吧。”

等探春走了,李纨就打发丫环专程给探春送去。

一个小小细节,可以看出李纨的细心。

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只要是对对方好,李纨就会认真去做。

善行,不必刻意追求雪中送炭,也无须刻意回避锦上添花。

一切顺其自然就是最好。

之所以有人觉得李纨自私,是觉得她只顾自己,不愿意帮助别人。

古语说得好:“力有不逮,不暇择地之美恶近远焉。”

李纨身处贾府这样一个藏污纳垢之地,独善其身已经不易,帮助他人谈何容易呢?

至于说她做得到底好不好,兴儿的那句话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因为兴儿是下人,下人闲聊时的话,有时候更加可信。

那么,李纨的人生主旋律又是什么呢?

当然是做好自己,教好贾兰。

荣国府里有三位公子。宝玉,贾环,贾兰。

宝玉是从小就被宠坏了的,贾环则是在赵姨娘的教导下,始终上不了台面。

贾兰辈分最低,年龄最小,却与两个叔叔完全不同。

贾府元宵节夜宴,贾政发现没有贾兰,就问李纨他为什么没来。

李纨回答:“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

大家都以为贾兰是“牛心古怪”。

其实这古怪之中,却透着一种明白。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

那么父母不呼的时候呢?

当然是安静地做好自己。

有一次,宝玉看见贾兰拿着弓箭追逐一只小鹿。

宝玉就问:“你射它干什么?”

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看得出来,读书,骑射,已经成了贾兰日常的两大功课。

孩子的表现,都会有母亲的影子。

贾兰年龄虽小,但非常懂得自律。

他的自律,是主动与自觉。

毫无疑问,这离不开母亲李纨平时的教诲和熏陶。

李纨作为荣国府的长房儿媳,她没有秦可卿和王熙凤那样的权利与地位,固然跟贾珠早死有关,同样也因为她的不争。

王熙凤养病期间,李纨与探春、宝钗一起打理大观园。

探春与宝钗在前,李纨基本处于一种幕后的状态。

李纨对权利没有欲望,她更崇尚无为而治。

从李纨对贾兰的教育以及她管家的方式,似乎可以看出一种家教的传承。

李纨的父亲名叫李守中。

“守中”一词源自《道德经》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是守住内心的清净空虚。

在贾府这个“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染缸里,行高于众惹人妒,行低于众让人踩。

高深莫测被人防,浅薄无知又遭人笑。

李纨则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清净与虚空。

她不高不低,持正守中。

兰德有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贾府这把火的确萎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覆巢;

对于李纨来说,却成了一种新的开始,是生命的新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