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 | 半月谈记者经历的现实版《山海情》

半月谈记者 张亮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山海情》最近热播,我一集不落地追着看完了。电视剧中的西海固“海吉县”是将现实中的西吉县和海原县各取一字而来,每当看到“海吉县”破败的农房、荒凉的大山,就让我想起了2015年我在西海固某国家级贫困县的深山里挂职乡镇副镇长的日子。

贫穷对我而言虽非亲身经历,但挂职的所见所闻和多年来行走于西海固采访的深度接触,让我对贫穷有一种习以为常的麻木感。但是看到很多网民在观看《山海情》时对剧中的贫穷产生怀疑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贫穷。西海固人的真实苦难被化为传说和段子,久而久之难辨真假。我忍不住把一些经历从脑海和笔记本中翻出,和大家分享。

2015年我到西海固乡镇挂职时,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已经实施。再往前追溯,距离“三西”扶贫开发已经30多年了。彼时的西海固,相较几十年前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状况还是深深震撼到我。挂职期间镇上安排我住在办公室里,办公楼条件比较不错,有自来水。但是自来水的水源是不远处山顶上的一处蓄水池。每逢下雨天,山洪就将蓄水池淹没,此时打开办公楼内的水龙头,泥浆夹杂着山草就奔涌而出。大家就准备盆盆罐罐接满水,澄上一晚上再使用。

下雨天拧开水龙头,出来的水就是这样子的

澄清后再用

办公楼只有凉水没有热水,洗澡就成了一大麻烦事。起初我尝试在镇上找一个公共澡堂或是简单的淋浴,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坚持了一个多星期没有洗澡,最终我实在忍不住了,周末坐大巴到固原市找了一间宾馆进去痛痛快快洗了个澡。

西海固缺水,这也是造成当地深度贫困的最根本原因。那个“西海固人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去世一次”的段子,虽然真实却也属于极端情况。但是正如《山海情》中演的一样,水窖在西海固地区是象征着家庭财富的重要“不动产”。采访中也不止一次听到当地老人说,村里人要是出门,门上的锁可以不锁,但是水窖盖子上的锁一定要锁好。

2015年我挂职时,西海固人的水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贫困村通水通电等“五通八有”的脱贫标准正在实施,宁夏当地政府的农村“阳光沐浴”工程也为贫困户免费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再去农村住几天,洗澡已经不成问题。

挂职期间的吃饭问题也困扰了我好久。镇政府有一个灶,乡镇干部一般吃饭都在灶上吃。洋芋糊糊洋芋面,几乎每顿饭都离不开洋芋。原本就不喜欢吃土豆的我硬着头皮吃,到后来竟然渐渐能体会到吃洋芋面的快乐。

镇里食堂午餐的标配:洋芋糊糊加馍馍

《山海情》里涌泉村村民吃饭就是两个煮洋芋加咸菜的情节,我也曾体验了一回。在我挂职的乡镇有不少移民村,但基本上都是县内移民。有一个移民村就是把分散居住在山里的村民集中安置在山脚下,这样的好处是在解决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等基础设施上就能省下来一大笔钱。但移民初期,村民们多数都放不下山上的耕地,纷纷跑回去种地。

一天, 我骑着借来的小摩托穿过山下的移民新村,沿着山路一直走到老村子里。发现一户人家的门开着,推门而进,有一对老两口正在家里吃饭。他们不问我的来历,就热情地要留我吃饭。我坐上桌,一锅热腾腾的白水煮洋芋就端上来了。没有菜、没有主食,全部的午饭就是煮洋芋加腌韭菜。聊天中得知,老两口的孩子们都在外打工,他们搬下山去也无所事事,索性上来接着种地。吃洋芋并非是吃不起馒头米饭,而是这种配搭已经是几十年的习惯了。  

当年,这个移民村产业发展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当地政府依托村子得天独厚的地势,引进了一家滑雪场。火爆的滑雪和冬季旅游一下子改变了这个移民村。滑雪场打工、开小商店,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当年住人的窑洞,现在成了羊圈

有人觉得《山海情》夸大了上世纪90年代西北农村的贫穷。我反而觉得电视剧在表现贫穷方面是有所收敛的。仅就住房而言,涌泉村的村民还都住着土坯房。现实中,西海固地区在当时还有大量村民住在窑洞里。从窑洞到土坯房,从土坯房到砖房,西海固地区的民居在短短20年内实现了多次迭代。

正因为西海固地区如同穿越般的快速发展,让年轻观众很难想象仅仅十数年前的贫穷。西海固虽然没有直过民族那样一眼万年的飞跃,但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生逢其时。

点击下图,订阅半月谈

 

半月谈记者:张亮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责编:张初 | 校对:秦黛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