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我的八十年代”

文/物道君

来源/物道(ID:wudaoone)

因为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我们也仿佛随着女主人公穿越回到1981年。国营厂、供销社、理发店……

那些平常的日子,成了一段段泛着光的记忆。

于是,有了这篇文章。记忆不远,怀念很长。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位生活过、思念过、向往过1980年代的你。

提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你会用什么形容它呢?

年轻?朝气蓬勃?文艺?单纯?理想主义……

每个人都有关于80年代的独家记忆。今日,且让我们重温中国八十年代最美的一些瞬间。

80年代的童年

那时候的童年,没有手机、网络,

和小伙伴的联系,是挨家挨户地敲门,

是一起在街上疯跑、玩沙子……

但那时候的童年很快乐,笑容很灿烂。

故乡的小巷,巷弄穿梭,我和我的小伙伴,沉迷于捉迷藏游戏。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一个弹弓,一把玩具枪能玩好几年。两个小伙伴,拿着弹弓追打,能玩一个下午,也不亦乐乎!

爬山、上树、掏鸟窝、抓蜻蜓……现在的孩子,玩具都是手机。那时候的我们,玩具是大自然,够野!

快乐很简单,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瓶橘子味的汽水。

每逢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时,扎两个小揪揪,戴朵大红花,化着红扑扑的腮红,紧张地候场。

谁知道,班上那个男孩子却在一旁羞羞脸:“你化成个猴子屁股啦!”

那个他啊,如今都在哪啊,过得快乐吗?

小时候,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桌。写作业时,就搬着板凳,抬着脚。

夏天蚊子多,经常一手写字,一手打蚊子。

大人们就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着他们唠家常,作业一笔一划地写着,慢慢地,我就长大了。

在那以后,有了更好的书房,却没有了那样的时光。

80年代的歌

总有一些歌,

能打败时间,

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

轻快的旋律,热情的情绪,就像那个时代和那时的年轻人们,饱含青春,充满朝气。

这是1983年电影《搭错车》里的主题曲,意为“有酒瓶子要卖吗?”

看着电影,合着苏芮沧桑的嗓音,不知唱哭了多少人……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三毛写的词,仿佛是她一生的写照。

几乎70、80、90后都会哼唱的歌,既向往远方又怀念故乡,那棵橄榄树。

1986年,崔健在北京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第一次唱了这首歌。

那真诚而嘹亮的嘶吼,直白的歌词,一句句唱到了人们的心里。

有的人听见情爱,有的人听见迷茫,有的人听见理想,有的人听见时代。

从此,崔健被称为“中国摇滚第一人”。《一无所有》也开启了中国的摇滚时代。

他说:

“摇滚精神就是一颗永不停歇滚动的蛋,现实这块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

1987年,费翔上了央视春晚,穿着一身红色的燕尾服,又唱又跳: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

那把火,也点燃了无数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也红遍大江南北。

“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1989年的央视春晚,这首来自中国台湾的民谣歌曲,如清风拂面,成为许多人的经典记忆。

它的原唱者潘安邦也随之走红。

2013年,潘安邦因病离世,享年52岁。逝世前,他交代家人,要把骨灰撒在澎湖湾里边。

一开始,邓丽君的歌被定为“靡靡之音”。

但人们很是喜爱,私底下翻唱、翻录。

从80年代开始,她的歌声已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在她甜而不腻的歌声里,互诉衷肠。

那些被压抑了许久的柔情,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蜜意,都在歌里。

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从首届春晚就有的。其实,它是在1984年第二届春晚才首次出现。

青山、绿水、天涯、海角,人生总有别离,宴会总会结束。

但唯愿你莫忘今宵情浓,莫忘今宵欢乐。

莫忘记1980年代的那些美好。

80年代的电视剧

那时候,

看电视剧像在看电影。

一群人围着个屏幕,

一起笑,一起哭。

《西游记》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上几乎没有人吐槽86版的《西游记》?”

想起了杨洁导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整个剧组,从1982年开拍,走遍全国19个省取景,却只有一台摄影机;

演员不足,唐僧换了三个人演,幕后的制片主任李鸿昌一人演了七个角色;

钢丝技术不成熟,演员经常受伤……

但从1986年播出以来,已重播3000余次,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没有《西游记》的寒暑假,是不完整的。

《大侠霍元甲》第一部引进内地的香港电视剧。

它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只要看过这部剧,你就不会忘记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

他的长风衣、白围巾、大礼帽,风流又倜傥,成就了无数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他和赵雅芝饰演的冯程程,在雪中共撑一把油纸伞,英雄美人,一眼万年,一见误终身。

《排球女将》1981年,中国女排七战七捷,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举国上下,没有人不爱排球。

剧中的小鹿纯子,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她的“晴空霹雳”和“流星赶月”招式,也成为大家争相模仿的动作。

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后来的武侠剧,要多高级有多高级,却再也没能看得这么津津有味,为江湖的爱恨情仇入了迷。

翁美玲之后,人间再无俏黄蓉。

《血疑》黑白年代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有情人终成兄妹”的鼻祖。

后来,有无数的偶像剧模仿、借鉴其中的情节,却再也难以让人有超越当时看这部剧的心痛。

剧情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一起挤在邻居家看电视,哭了也不好意思说。

山口百惠,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女神。

《济公》“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拿着把蒲扇,脚踩着破鞋的济公,疯疯癫癫,在身上胡乱搓泥,就能变出一颗神奇的丸子,包治百病。

但小时候,最怕别人叫我吃济公丸,隔着屏幕都有味道。

《红楼梦》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

导演王扶林1979年就提出了想法,倾尽全力,一步步如朝圣之旅。

编剧刘耕路、周雷、周岭花两年多的时间改剧本,作曲家王立平用一年多的时间只为写好一首歌,演员们用三年的时间学琴棋书画,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角色里。

数十年的光阴流转,每个人的命运也仿佛暗合着角色浮沉。

黛玉陈晓旭,因病离世。宝钗张莉,远走异国。宝玉欧阳奋强,拍了一生的电影,人们却总只记得宝玉。

妙玉扮演者姬玉,也出家了。晴雯扮演者张静林改名安雯,曾替夫还债,深陷抑郁症……

他们用青春与心力,编织了一场红楼绮梦。

红楼梦中人,不知谁在梦里,谁愿梦醒?

80年代的城市

北京八十年代,人们还穿着蓝色、灰色的服装,在天安门广场前骑单车。

那时,天总是那么蓝,车还没有那么多,但一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上海弄堂里,有家长里短。

公园里,恋人敢于相拥。婚纱照开始流行,上海姑娘的时髦出了名。

深圳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让深圳这个原本的小渔村,迎来新生,日新月异,吸引着一波一波有梦想的年轻人。

广州那时候的广州,时尚又前卫。有人在街头拿着大哥大,有人在排队买太爷鸡。

珠海刚成为经济特区,一切都在建设中。

那时候,大年初一的海滨泳池,是很多人拍全家福的地方。

海南那时候,海滩上游人寥寥无几,渔民乘着传统的老木船,男戴草帽女戴围巾,出海捕鱼。

安徽因为一篇讲述小岗村18个农民搞起大包干的课文,我们记住了安徽凤阳小岗村。

80年代的美食

有一部纪录片,

名为《中国之食文化》。

它记录了80年代,

北京、浙江、广州、四川各地的美食。

有些早已失传,

有些风景也已不在,

恍若隔世。

北京烤鸭那时候全聚德的烤鸭,已经闻名天下,十块钱一只,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还要勒紧裤带才能吃上一顿。这也成了日后许多人到北京的执念。

东来顺涮羊肉80年代,东来顺涮羊肉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北京隆福寺小吃店曾经是北京人的食堂,如今已不见踪影。

上海南翔馒头店那时,已经人满为患。蒸笼一上桌,大家就马上拿起筷子夹。小笼包的秘诀,是里面放了猪皮冻。

镇江鱼获市场一大早,人们就来买刚打捞的鱼。

以前的油,没有桶装,都是农户自己榨的。菜是自己种的,称重,用的还是手工秤。

苏州松鹤楼那时候,老师傅做的菜品已经如此精湛。

广州早茶今天广州人喝早茶,依然如此热热闹闹。

但有一道奶油百篇糕,是当年的人气爆款,如今却已失传了。

四川自由市场四川人的香料店,隔着屏幕都觉得香。标牌上的广告语,自带语音效果。

大白兔奶糖那时候,零食很少,若能吃到一点,必是心心念念许久了。

那时候,小孩子最渴望的就是,有亲戚长辈去上海,然后带回大白兔奶糖。

麦芽糖过去的年味里,都是麦芽糖的味道。只见挑着扁担的老师傅,拿着一根小木棍,在桶里搅两下,便裹上黄色透明的麦芽糖。

馋得舔了一口又一口,怎么能那么好吃!

长大以后,再吃到的麦芽糖,虽然很甜,却有点齁。

也许是食材变了,也许只是心情变了。

80年代的时尚

穿惯了蓝灰色的衣服后,人们开始关注时尚,喜欢上各种鲜艳的色彩,比如一抹红裙。

80年代的精致女孩,必须要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者一条“的确良”白裙子。

颜色鲜亮,耐穿,耐洗,耐晒,即使不透气,但是的确靓啊!

戴着蛤蟆镜,穿上喇叭裤,听着卡带,80年代的时尚达人,没错了!

现在流行“渣男锡纸烫”,以前的男孩子,不烫个爆炸头,你都别说自己酷。

因为许海峰拿下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中国女排也拿到了世界冠军。

运动服,也跟着时尚起来了,穿上它,内心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拥有一双回力鞋,是妥妥的潮人。

八十年代,迪斯科从香港传进广州,之后火遍全国。

平时,大家一丝不苟。但一到了舞池,穿上喇叭裤、花裙子,随着音乐,大胆扭胯,尽情释放自我。

1984年,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了,随后流入中国。

1987年,中国掀起了霹雳舞狂潮。

“大哥大”,一个要几万元,能用得上的人,都是大哥。

八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了BP机。但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流行。

80年代的爱情

结婚三大件结婚三大件,要有电视机、缝纫机、自行车。这可是当时“万元户”的标配。

喜脸盆只要结婚,就会看到这样的双喜脸盆,几乎每家都有。

红红火火,抬头见喜。

结婚照80年代开始流行拍婚纱照,不像现在一拍几大套,那时一张,就是一辈子。

那时候,没有太多约会的地方。

坐在公园的长凳上,慢悠悠地待上半天,有你在,就是最好的良辰美景。

看电影,压马路,也是谈恋爱的好去处。

单车爱情,依然很甜。

那时的小伙子攒够了钱,买了自行车。早早去接心爱的姑娘,而且一定要在12点前送回家。

钱锺书说:

“吃饭和借书,都是极其暧昧的两件事,一借一还,一请一去,情份就这么结下了。

那时的我们,还是很害羞。但是,找你借书,你就明白了。

写信那时候的恋人们,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想你就写情书。

日子很慢,喜欢很长。

大胆的,便穿个花衬衫、喇叭裤,弹吉他给心爱的姑娘听!

那时候的爱情,什么都没说,却又像什么都说了。

就像那个操场的雨后,穿着白裙的女同学,定格了我1980的爱情。

参考文献:

1.《文学远离80年代盛况之后(图)》.京华时报.2011

2.《李泽厚“半吊子”英文打天下 称值得较劲的较劲》.文汇报.2010.

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服装风潮:时髦莫过“的确良”(组图) 》.中国新闻网

4.《30年中国畅销书史》

5.《八十年代,那个文艺狂潮的时代!》

6.《为什么人们开始怀念八十年代?》

7.《八十年代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8.《影像记忆,回味80年代》

作者:物道君,来源:物道(ID:wudaoone),在这里,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微博@物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