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布吉,不急

深圳的地名颇有点意思。我家旁边有座名叫“甲岸村”的城中村,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乙岸村”。甲岸村应为隔岸村,深圳属于客家文化圈,村民多为本地的客家人。在客家方言里,“隔”发“甲”音。时至今日,很多人已忘了村名的来历,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又在不断地涌入,门牌号码就真的变成了甲岸村,只有村口牌坊上大大的“隔岸村”,仍倔强地标识出自己的真实名姓,并将疑惑与不解留给我等新移民。

  

近来,响应城市更新的大背景,甲岸村也在搞轰轰烈烈的拆迁动员。初步判断,日后新村的原址上,或许便会只有甲岸村了,隔岸村的名号大概率只会存在于村志当中。这事有先例,初来深圳时,我住南山的大冲村——真实名称应该为“大涌”,原因同上——拆迁之后,就很难再找到“大涌”的痕迹,连地铁站名都变更为大冲。

  

我家附近还有其他地名,无一不预示着这座城的发展与欣欣向荣,比如创业路。创业之路不止一条,所以还有创业二路。又比如说前进路,同样的道理,亦有前进二路作为替补。作为宝安区的主干道路,工作日的早晨也会堵得比较厉害,没办法,创业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途中也会有小小的阻塞。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即便不成功,还是有机会翻身。

  

“翻身”作为一个动词词组,写在路牌上,就免不了让人多看两眼,疑惑这是不是个认认真真的地名。日久天长,大家也见怪不怪了。因为网络的传播力量,翻身站突然走红,有人特意前来,发发朋友群,沾沾“翻身”的喜气,然后召来更多的好奇宝宝们自拍。

  

身为新晋的网红景点,翻身站并未因此而骄傲,踏踏实实地承担着地铁五号线的客运工作,乘客熙来攘往。每天早上,住在关外城中村的年轻人穿着整整齐齐,有模有样,拎着各式各样的便当从翻身排队,前往关内上班,亦有很多旅客,大包小包,通过翻身站去到前海湾换乘,赶往机场。想想这些人中间,会有不少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过上理想的生活。

  

从翻身站沿着五号线一路向西,就到了布吉。布吉附近还有布心、晒布。让人疑心这一带之前的产业和布料加工相关。再说回布吉,在快节奏的深圳,这个名字听着就让人放松——布吉者,不急也。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热闹非凡,现在也很不错,因为租金不高,很多刚来深圳的年轻人,都把布吉当落脚地。布吉是连接罗湖和龙岗的交通要道——在过去,龙岗属于关外,过了布吉关,才算真正进入特区。现在关内外早就一体化了,但作为交通要冲,每天早晚高峰,布吉这里还是堵得很厉害,同样的情况在梅林关也存在,于是深圳又有英雄难过梅林关一说,但在布吉,司机们只好耐心地握着方向盘,对着滚滚车流,安慰自己“不急啊,不急。”

关于作者 

李帆 生于兰州,定居深圳,前媒体人,现法律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