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懂得寒食之味,人生既清且明

图|物道 ©

物道君语:

今年的春天很难,如果你也在经历着生命的起起落落,唯愿寒食节到来时,借着苏轼的《寒食帖》给予你一份相知、一缕安慰。

明日寒食节,古人在这一天会断火清灶吃冷食。如今,寒食节已经与清明节合并,很多地方都不会再过这个节日了。

可是气候却不理会这些。年年此时,总是免不了一阵阵的凄风苦雨,春寒薄薄地笼罩在人的身上,好像跟苏轼曾经在黄州过的那个寒食节,并没有什么分别。

图|夷山窑 ©

因此也时常会想,到底是怎样的际遇,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幅书法名作《寒食帖》?

隔着近千年的时光看过去,那是苏轼最凄冷的一个寒食节,是跌落黄州的失意人生,是于悲苦愤懑之中挥笔写下的字字泪哭,却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转身瞬间。

图|物道 ©

元丰五年(1082),四十五岁的苏轼在黄州过了一个很糟糕的寒食节。

他在诗里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可是依然不习惯这里霪霖不绝的春雨。看到海棠花也被打落到污泥里,红的红,白的白,好像自己被流放的荒废年月,更让人失意落寞。

住的环境也很凄苦,“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春江水涨得快,雨势又大,草屋就像一叶扁舟,孤零零地流荡在苍茫烟水中。

图|物道 ©

寒意侵袭之下,身冷肚饿,可是厨房空荡荡的,只能“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将就着在破烂的炉灶中,随便煮些寒菜裹腹。

这样的日子,苏轼已经昏昏然地过了三年。忽然看到一只乌鸦衔着纸钱飞过,才恍然想起——哦,原来又到寒食节了。

他知道,寒食节原本是为了纪念忠心耿耿的臣子的节日。当年,晋文公本想邀请曾有恩于他的介子推出山相助,却轻信朝臣的放火逼山之计,导致介子推与母亲双双烧死山中。

图|物道 ©

说起来也讽刺,这场充满荒谬的政治风云,与自己此时因“乌台诗案”而无端下放的处境,何其相似?

于是苏轼只能沉沉地叹一声息: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我想回去报效朝廷,可是宫廷之门已经重重地关上;我想尽孝祭拜祖坟,可是故乡也在万里之遥。

当满胸愤懑到了极点,只剩下“死灰吹不起”的颓然无力感,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寒食帖》的内容,其实就是这两首充满“小我”辛酸的寒食诗。

图|物道 ©

每次读起来却能够切肤感受到,对于苏轼而言,940年前的这个寒食节,散发着他一生中最沉重的寒意,是比寒食节本身还要冷冽到骨子里的痛。

人生最难是这样的时刻,未来遥遥无期,苦雨寒灶吃冷饭,心酸苦楚涌心头,怎能不叫人心如死灰?

可是幸运的是,寒食节也成就了他。从此,“寒食”二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了更深远厚重的意味。

图|了琹 ©

如寒食诗般凄冷艰难的日子,苏轼在黄州过了三年。然而,他真的心冷如灰、一蹶不振了吗?并没有。

没钱养家,就开垦黄州东面的山坡,自耕自种;没有住屋,就自力更生,修建房子,还诗意地命名为“雪堂”。越是困顿遇挫,越不放弃对生活的探寻和坚守。

图|一真 ©

记得当苏轼被贬至黄州时,他的职位说好听是叫“团练副使”,其实只不过是个没有俸禄的虚职。

一家二十多口都抵达黄州之后,生计成了最大的问题。再怎么省钱,积蓄也有用完的时候。

元丰四年(1081),他终于向黄州官府申请到了一块地,大概有十多亩,足够维持生计。

其实这块废地很难耕种,遍布荆棘和瓦砾,而且又遇到当年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真是快要把老骨头都给累散架了。

图1.2|物道 ©

可是他依然乐此不疲地修建水坝和鱼塘,打井取水,种植麦苗,甚至还托人从四川带来种子试种家乡菜……

这回终于可以像自己的偶像陶渊明一样,做个真正的农夫,享受田园劳作之乐。

因为这块地就在黄州城内东边的高坡上,他开始自称“东坡居士”。苏轼最响亮的号,便由此而来。

图|物道 ©

我们总说,菜热饭香的日子最温暖踏实,没有人会真正喜欢吃寒食。而苏轼在黄州的这段时间,从耀眼神坛掉落泥泞人间,经历着人生最大的失意,亦是他生命里的“寒食”时刻。

但也正是这样的磨砺和挫折,才让苏轼真正地成为了苏东坡。

在这之前,他是苏轼,是那个意气风发、人人称颂、敢于直言的大才子。但从此,人间有了苏东坡,那个懂得与失意共处,身姿柔软地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人。

图|物道 ©

之后的第二年,苏轼将两首寒食诗书写成卷(另说为元丰七年离开黄州后),便有了《寒食帖》,成为后世称颂的“天下第三行书”,与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并列。

可是奇怪的是,其他两大行书,展卷即是气韵轩昂、磅礴大气,第一眼便觉得美,而苏轼的这一幅字却丑丑的。

蒋勋就曾说过,自己20多岁第一次看到《寒食帖》时,也觉得它歪歪的,一点都不挺拔,怎么会是天下第三行书?

其实,《寒食帖》本身就不是为了美而存在。苏轼调侃说,自己的字是“石压蛤蟆体”,不讲究笔法的线条和结构,也没有太多尖锐的锋芒毕露的东西,“美的字都让你们去写吧,我来写丑的字。”

譬如,“卧”“闻”两个字,又扁又塌,“闻”字中间的耳朵甚至还软软地泄下来。

可是仔细去看,它们又像是松掉的琴弦,诉说着诗人的这段屈辱和破烂。在寒食节的苦雨中,仿佛奏出生命的一种荒腔走板之音,让人不忍卒听。

《寒食帖》简直就是苏轼在黄州的那一段日子嘛!里面字字都是他所经历的“寒食”,是生命中最狼狈惊慌的逆境,是满目疮痍的不如意。

图|物道 ©

可是想想,我们会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的风雨吗?当然不会!而当生命必然遭遇这样那样的失意时,又该怎么办?

就像苏轼原本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字,可是恰恰在他的生命跌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却写出了最丑、最平凡、也最动人的字。

苏轼用他的《寒食帖》,给予了我们一个关于人生的发问与答案。我们皆是赶路人,如何在匆匆之中葆有慢慢散步的心境,如何在苦寒世间拥有愉快行走的力量?不过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黄州一梦,寒食苦雨,千年如昔。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六十六岁的苏轼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回首向来萧瑟处,最丰满的人生,却是始自寒食节的黄州流离路,以及历经苍凉难堪之后的《寒食帖》。

对于许多人而言,今年的春天或许更寒,生活的境况更难,也就更能懂得那种冷食之味。

图|拟见 ©

如今再看这幅《寒食帖》,方知苏轼所认为的那种人生最大的功业,除了真真切切想要多为百姓做些实事,更有对自我生命意义的不断探寻、摸索、体会。

所以隔着940年的时间,我们依然能够触碰到那份悲天悯人的力量、站于最高处俯瞰世间的旷达胸襟。

如果你也在经历着生命的起起落落,唯愿寒食节到来时,借着这幅字给予你一份相知、一缕安慰。

图|物道 ©

参考资料:

1、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2、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菊斋,《苏轼的寒食:我在黄州第三年了,还是很不开心啊》

· 致亲爱的物道家人们 ·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如若欢喜,请给之华点个赞!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