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人生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渡你的

前不久,陈奕迅的《孤勇者》火遍全网,在各大音乐平台持续“霸榜”。

虽然这首歌在最开始,只是为一部动画片创作。可它却凭借慷慨激昂的歌词,让无数成年人产生强烈共鸣。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有人说:每个曾在黑夜中跋山涉水的成年人,都能在歌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然而,《孤勇者》里歌颂的“平凡英雄”,并非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

125年前,伏尼契就在《牛虻》一书中,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英雄人物。

主人公亚瑟,经历了梦想幻灭,信仰崩塌,众叛亲离等诸多苦难,却从未向命运低头。

尽管他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没能摆脱平凡的宿命。但他却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读完牛虻的故事,你就会明白:

有一种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到处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笼罩在奥地利的统治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亚瑟虽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中,但重组家庭的兄弟姐妹对他态度冷淡,这让亚瑟倍感压抑。

但好在,神父蒙泰尼对亚瑟悉心照料,待他如亲儿子一般;还有和亚瑟青梅竹马的琼玛,会陪他一起照顾生病的母亲。

他们的出现宛如一束光,照亮了亚瑟灰暗的世界。

出于对神父蒙泰尼的崇拜,亚瑟爱屋及乌,誓要成为革命英雄。

他梦想有朝一日,要把所有奥地利人和异教徒赶出意大利,将基督教发扬光大。

只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不久后,神父蒙泰尼升为天主教,去了另一座城市。

此时的亚瑟,对基督教抱有盲目的崇拜,对于革命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也没做足准备。

在向新任神父忏悔时,他轻易将“自己加入青年意大利党”一事,以及成员波拉的名字和盘托出。

结果第二天,新任神父就将他出卖,毫不知情的亚瑟和波拉被捕入狱。

出狱当天,意识到自己是遭神父算计后,亚瑟告诉琼玛是自己害了波拉。

可没等他解释完,琼玛的巴掌就狠狠扇到他脸上。

被心爱的女人误解,被效忠的组织视作“叛徒”,被信仰的神父背叛,亚瑟的革命梦看似走到了尽头。

想起《波兰来客》里的一段话: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到处是梦碎的声音。

年轻时的我们,都曾像亚瑟一样,对未来怀揣美好的梦想。

读书时,以为只要认真学习,就一定能考上理想大学;工作时,以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升职加薪,飞黄腾达。

可梦想和现实,终究是隔着一层纱布。

一路走来,我们难免要历经许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像考试落榜,职场不公……

突如起来的意外,如同深海中的惊涛骇浪,轻而易举就能把我们的梦想掀翻。

长大后才懂得,不是所有梦想,都能得偿所愿,也不是所有追求,都能收获回报。

事与愿违,是成人世界最残酷的真相。

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梦想幻灭的亚瑟回到家中,想到最亲的两人都相继离开他,亚瑟绝望不已。

一番内心缠斗后,他想到了自杀。

但就在准备动手时,哥哥和他妻子朱丽娅回到家中。

他们不仅不关心刚出狱的亚瑟伤势如何,还对他冷嘲热讽。

对话中,亚瑟得知自己一直景仰的蒙太尼神父,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长久以来,亚瑟都视蒙太尼里为真正的上帝,如今,这个上帝却是个违背教条的骗子!

此时的亚瑟,失去了梦想,更失去了信仰。

然而,更大的打击反而让他冷静下来。

回想过去种种,他发现所有的苦难,都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教士造成的。

“如果因为他们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就想着自杀,那我就输了。”

于是,亚瑟伪装自杀后,隐姓埋名远盾异国他乡,开始新的生活。

其间,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为揭穿这些教士的虚伪面纱而战斗。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便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此后十三年间,亚瑟一路颠沛流离。

他在污秽的窑子里洗过碗,给野蛮的农场主看牛放马,在走江湖的杂耍班子里装过疯卖过傻……

但不论遇到什么困境,亚瑟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朝着自己的梦想亦步亦趋地向前。

心理学上有个锅底效应,说人在最低谷时,只要不放弃,那么不论他朝着哪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

所以,当生活失无可失时,别急着绝望,因为它可能就是我们绝地反击的信号。

所有的苦难,于你我而言,都是人生路上的一块石头。

面对它,如果停滞不前,它就会成为你的绊脚石;但如果你选择踏过去,它就是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真正厉害的人,往往不是因为能力超群,而是在绝望无助时,他们总能比别人多坚持一会。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

并不是站在光里的,才叫作英雄

十三年后,青年意大利党依旧在为革命事业奋斗。

此时的琼玛,已成长为团队的关键人物。她提议找人写讽刺文章,揭露政教一体的愚昧和落后。

有人提议,可以找牛虻来当写手。而这个牛虻,正是当年的亚瑟。

由于经历了太多沧桑,见到牛虻后,竟无一人能认出他就是亚瑟。

晚宴上,亚瑟找到琼玛。

他仍深爱眼前这个女人,但十三年前的创伤,多年以来承受的伤痛,都令他耿耿于怀。

他虽然履行义务,按要求写好了文章,可当琼玛提出修改建议时,他却拒不配合。

直到最终不得不妥协时,亚瑟仍提出,今后在他讽刺天主教蒙泰尼时,琼玛不得干涉。

后来,在一次革命任务中亚瑟被捕,怀恨在心的上校想尽方法要置他于死地。

但当时的意大利,只有得到主教蒙泰尼的批准,才能召开军事法庭将亚瑟处死。

出于对上帝仁慈的信仰,蒙泰尼坚决不同意上校的意见。

不料,亚瑟却以死相逼。在坦白了自己真实身份后,亚瑟要求蒙泰尼必须在自己和上帝间做出选择。

亚瑟赌输了,第二天他被执行了枪决。

有人说,亚瑟的悲剧结局,皆由性格的缺陷导致。

的确,相比多数文学作品中的革命人物,亚瑟并不完美。

他虽参与革命,可动机并不全是为了受苦的百姓,更多时候是掺杂着私人的爱恨情仇。

而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也几乎没有什么热血沸腾的大场面,反而时常因过往的创伤,做出一些疯狂的事情。

可当你抛开宏大的时代背景,从他生平的角度看,就会发现:亚瑟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在为内心的信仰而战斗。

他热烈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亲情、爱情与革命。

相反,主教蒙泰尼虽头顶神圣的光环,但他追求宗教意义上的完美形象,始终不敢和儿子亚瑟相认,最终在悔恨中绝望而死。

两相对比,亚瑟更像一位真实的、敢于直视自身平凡的英雄。

而现实生活里,也不缺像牛虻这样,满身污泥千疮百孔,仍无怨无悔朝着梦想去拼尽全力的人。

为柴米油盐而早出晚归的路边摊摊主;为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的大货车司机;为替家里偿还债务而打多分工的服务人员……

这群平凡的人,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干着平凡的事。

也许他们用一生铺就的,也不过是平凡之路。但只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渺小的无名之辈,亦有华彩。

站在光外的他们,与其说是大时代的小人物,更像是自己平凡人生里的真英雄。

历史上,“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曾自比为牛虻,希望他的演说能像不断叮咬的牛虻一样,让雅典这匹“昏睡的骏马”有所警醒。

然而,现实中的牛虻细若蚊蝇,在偌大的牛马面前更是无比渺小。

就像如今置身疫情下的我们,不管怎样奋力抵抗,在这场巨大的浩劫面前,仿佛都杯水车薪。

可《牛虻》的故事恰恰给了我们另一种启发,那就是:

我们虽平凡渺小,但是只要咬牙坚持,像只牛虻一样不停叮咬,终有一天能唤醒那匹沉睡的骏马。

而我们终将像亚瑟一样,寻找到内心想要的答案。

要相信,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便是重生。

和朋友们共勉。

作者| 木木林,用恰到好处的热爱与投入,做好写作这件事

主播|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