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在手,2021年度短篇精华搜罗看尽 |《2021短篇小说》全面上市!

—    —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77年起,即每年编选和出版年度短篇小说选和中篇小说选,两种年选曾经深得读者的喜爱,在文学界和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1994年后,这项工作一度中断。21世纪肇始,我们决定恢复中、短篇小说年选的编选和出版工作,向读者集中推荐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2021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出品,三代编辑长达二十余年接力编选,深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从上一年国内发表的短篇小说中精心挑选26篇作品,集合老中青三代富于创造力的作家,囊括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坛常青树铁凝、叶兆言、迟子建,实力派作家韩东、薛忆沩、艾伟、潘向黎,中生代作家鲁敏、路内、徐则臣、石一枫,及近年颇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陈楸帆、班宇、陈春成、张怡微等。

入选目录

鲁敏《灵异者及其友人》/ 叶兆言《会唱歌的浮云》/张者《虚构的花朵》/潘向黎《荷花姜》/林培源《灰地》/徐则臣《船越走越慢》/陈楸帆《阎罗算法》/铁凝《信使》/艾伟《演唱会》/薛忆沩《故乡》/迟子建《喝汤的声音》/班宇《缓步》/黄咏梅《蓝牙》/路内《跳马》/裘山山《路遇见路》/杨知寒《水漫蓝桥》/蔡东《日光照亮北斗》/陈春成《雪山大士》/三三《圆周定律》/石一枫《半张脸》/张怡微《冉冉云》/钟求是《地上的天空》/斯继东《传灯》/韩东《狼踪》/刘建东《无法完成的画像》/东来《奇迹之年》

所选的26篇短篇小说,有对前尘旧事的深情回望,以新的角度或感知重叙历史,亦有对当下生活的鲜活捕捉、对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的审慎想象。过去的生活里萌发出新的生机,当代的生活里则注入了陌生化的打量。一段段迷失,一丝丝怅惘,一份份执念,一股股力量。诸多作品,各以自己对历史、现实经验的再打捞,汇聚了人性的不同面相,以文学的力量给予人们慰藉与振拔。

鲁敏《灵异者及其友人》

小说表面写逆境之时求神问卜之心,实则反观人心,写命运无常,写抉择之难。

——《花城》杂志推荐语

叶兆言《会唱歌的浮云》

叶兆言诚恳地凝视过往的深渊和风云,以饱满的叙事力量打捞出普通人纠结复杂的时刻,致敬一代人曾经的生活,并成就了从容独特的小说景观。

——《小说选刊》编辑推荐语

张者《虚构的花朵》

张者以淡雅而充满书卷气的笔墨挥毫出一纸大漠上的爱情悲歌,执着痴情的主人公背后映照的是那个年代个人际遇的自然选择和历史必然。

——《小说选刊》编辑推荐语

潘向黎《荷花姜》

《荷花姜》的令人难忘之处,就在于触碰到了人的内心深处——灰暗的、明朗的,确定的、模糊的,失望的、渴望的——种种复杂的情绪。

——评论家 韩松刚

林培源《灰地》

它采用一种克制、稳健的叙述姿态,将潮汕方言和现代汉语并置,并通过细微的事件去呈现平静生活下的波澜,以点带面,具有“社会史”的意味。

——林培源

徐则臣《船越走越慢》 

他始终掌握着纯文学的“度”,关注着的是故事里的温暖人性、世道人心,是鬼魂对儿子婚事的魂牵梦系,是老鳖对儿子的长期愧疚及在仝所们面临困境时的大义凛然、挺身而出。

——作家 郊庙

陈楸帆《阎罗算法》

小说从科幻的角度,关注医疗大数据和AI对人体的救赎,以及带来的精神上的戕害,有反思亦有转折。

——《花城》杂志推荐语

铁凝《信使》

铁凝的《信使》是爱与罚的深情故事,也是启蒙与救赎的人间童话。作家以一贯温润与明朗的笔触,塑造了美丽的“信使”李花开的形象——她就是铁凝作品里曾出现的农村女孩香雪、红衣少女安然、《玫瑰门》里的小苏眉、《永远有多远》里的白大省。她们一路走来,初心不改,带着梨花的芬芳和铁皮石斛的刚烈,长成了《信使》里的李花开。

——作家、《小说选刊》主编 徐坤

艾伟《演唱会》

艾伟书之有情,意明笔透,不耽溺于险绝,不为悬疑延宕,褊狭与宽厚两种人性波磔互生,形成巨大的张力,终收之以通达慈悲,将这篇不满万字的作品,绘作当代短篇小说的标尺。

——《小说选刊》编辑推荐语

薛忆沩《故乡》

如果说鲁迅的《故乡》敲醒了千年的乡愁旧梦,而丰子恺的《故乡》预告了乡愁牧歌的无以为继,那薛忆沩的《故乡》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乡愁无处容身的图景。

——评论家 林岗

迟子建《喝汤的声音》

迟子建通过一个梦魇所生发出来的故事,使那些被遗忘的伤疤通过最日常的方式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也使小说的蕴涵转化为永远响彻云霄的一种声音。

——《作家》杂志主编 宗仁发

班宇《缓步》

如果一定要给《缓步》的主题命名,最具现实感的是一个流行词:内卷。这个短篇以复调的形式,呈现了广义上的内卷的复杂形态。我的命名是粗暴的,但是这种粗暴,正是世界——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对待每个人物的方式。

——评论家 赵天成

黄咏梅《蓝牙》

我时常想,小说家真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当我们默默承受着时光的欺瞒和侵蚀而无力还手时,小说家却能够越过时间的障碍,仅仅用文字就能够让那些被磨损到模糊漫漶的往事翩然起舞,让那些“往昔”即便被“现实”劈得粉碎却依然保持着某种完整性。在《蓝牙》里,黄咏梅就展示了这样轻盈而准确的技艺。

——评论家 曹霞

路内《跳马》

路内对日常烟火气的生活有一种敏感,这种敏感在文本中形成的安慰是有羁绊性的,粘连成一个奇异的结界,独特而有力,可以对抗恶摆脱恶,拯救一切可能误入歧途的青春。

——作家 走走

裘山山《路遇见路》

“有的作家有更多的批判精神,而我更具有悲悯情怀。体察每一个生命的艰难和痛苦,也欣赏每一个生命的温暖和光亮,去描摹每一个生命的珍贵和独特,以此抚慰我自己和读者的灵魂。”——这段话,可以为裘山山的小说做一个准确的注解。

——作家 川妮

杨知寒《水漫蓝桥》 

《水漫蓝桥》是一个古典的故事。作者写“人生如戏”的母题,写对称的宿命论,笔法相当老道,语言活灵活现,浸透了油水。

——评论家 贾想

蔡东《日光照亮北斗》

小说展现的是大时代中重重现实压力下年轻一代的大都市打拼生活,有无奈和辛酸,也有梦想和憧憬。细腻而娴熟的文字中,年轻人的生活苦闷和内心压力跃然纸上,虚虚实实间,观照出的,正是时代和现实的一隅真实图景。

——《江南》杂志推荐语

陈春成《雪山大士》

《雪山大士》延续了陈春成对精神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性,相对于《夜晚的潜水艇》中的诸多篇章,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有了更多的直接性:对现代竞争性文明的反思,对单一性人格的怀疑,以及某种“赎回(Redeem)”、“觉醒(Awaken)”和“转化(Transfer)”的可能。

——评论家 杨庆祥

三三《圆周定律》

小说中很多地方,作者试图抛开寻常的规律,往情境中沉潜,以凝视更深层的“真实”。在那里,时间、事物都得到新的构建。

——作家 周恺

石一枫《半张脸》

当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所有人都只剩了半张脸,自我就消失了,故事就开始了。小说捕捉到了当下的普遍特征,半张脸,是具象的,也是形而上的,是时代的准确隐喻。                 

——作家、《西湖》杂志主编 吴玄

张怡微《冉冉云》

处理已经被年轻人遗忘的上海历史,宛如梦境一般,这也很“南方”。我知道上海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一种“抵达”或者说心灵意义上的“归位”。我常常被这样的故事打动。

——张怡微

钟求是《地上的天空》

《地上的天空》作为短篇小说的魅力,在于它是经由狭小的切口而曲其微而幽其深地洞开,进而在不可能处开凿可能的审美秘径。

斯继东《传灯》

斯继东以反现代性的形式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致敬,同时在文本中也重建了人的主体性。

——评论家 喻向午

韩东《狼踪》

一代人渐渐老去,韩东已有力地证明,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保持有力的创造力,他总是能够从独特的角度给同时代人启发,有时甚至是质疑。而我们的文学需要韩东这样的人,走在人少的、偏远的地方,他的眼光总能有力地启发我们。

——评论家 李敬泽

刘建东《无法完成的画像》

作者在历史理性中打捞个体的情感经验,将现实主义与先锋叙事统合起来,在精巧的叙述中完成了对革命主题的一次诗意表达。

——《光明日报》期刊看台推荐语

东来《奇迹之年》

东来无意要用神秘学去对科学秩序发起挑战,只是通过重新挖掘这段极为复杂的近历史,写出“实然的世界”与“或然的世界”之间的拉锯与周旋,在被理性和唯科学论祛魅的现代世界里,重新打捞一种“复魅”的文学时刻。

——评论家 刘欣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