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拆掉“篱笆”之后,会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原创:叶莉

近期,很多初评报送单位发布征集参评作品通知并陆续公布报送作品。根据通知,我们注意到今年奖项设置分为基础类和专门类,分别为14个,6个。

奖项拆掉“篱笆”,不再区分介质。如,将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合并为消息;将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合并为评论……

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端等介质形态,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顾勇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以及一位了解中国新闻奖发展情况的资深媒体人。

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影响一:拆掉“篱笆”,优中选优,竞争更激烈

拆掉“篱笆”之后,电视消息、报纸消息、广播消息都放在一起竞争,原本以前在对应类别中独领风骚的媒体作品,现在要在一个奖项中竞争,优中选优,竞争更加激烈。

“具体要看今年的评选标准和评委的把握,可能根据实际传播要求和效果,以及体现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时,一些过去稳拿奖的优势媒体就会出现变数。”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顾勇华说。

影响二:对融合发展越好的媒体越有利

顾勇华认为,融合发展越好的媒体,越有利。

他表示,根据今年评选项目的调整可以看出,一是更加看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二是评优秀作品更看重传播力影响力。

“对于参评媒体而言,此次奖项变动再次强调了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方面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体单位将获得更为显著的优势,另一方面原先存在的媒体介质限制也将得到释放,媒体单位的融合报道实践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与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说道。

黄楚新认为,今年中国新闻奖奖项类别的变动与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同向同行,实际展现出中国新闻奖契合主流、与时俱进的鲜明底色。

影响三:一定程度扩大报送范围

在黄楚新看来,此次奖项调整将一定程度扩大作品报送范围,多样化媒体介质的融合作品将被纳入到评选的范畴,诸如此前热门的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形式的创作与评价空间将获得有效延展。

但奖项报送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报送的作品能增多,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媒体自身的媒体融合的纵深水平与前沿实践,奖项评选的竞争增大无疑将会使今年的奖项评选数量分布达成更优的动态平衡,好作品的获奖机会在此过程中将会赢得更大主动权。

一位了解中国新闻奖发展情况的资深媒体人也提到,上述项目调整打破媒介介质,让不同媒体单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调配报送的作品,比如报纸除了报送文字作品外,也能适当调配优质的短视频作品、直播作品与广播电视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媒体的作品报送面。

影响四:引导媒体往全媒体前沿阵地发展

除了对今年参评报送工作有影响外,对媒体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这位资深媒体人谈道,评选项目中基础类奖项的合并调整,以及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的增加,更多考虑到引导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下,继续坚持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坚守舆论主阵地,引领舆论导向。

同时,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百花齐放的状态下,也将引导媒体在同场竞技的新环境与新格局下,各显其能,进一步全面打造好全媒体,生产出更优质的作品,加快形成立体传播格局。

如何应对?优势主场为主,新增项目为辅

面对今年中国新闻奖的变化,媒体报奖时如何应对?

黄楚新表示,主要根据媒体和各省记协自身的情况而定,在报送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强势项目报送更有胜算,如果名额有余,也可以尝试冲一下其他项目。

顾勇华认为,如今报纸、广播电视放在一起,题材独特占优。对此,建议选择优质的独家作品报送为上。

上述资深媒体人建议,在报送名额有余的情况下,媒体可以瞄准新增设的奖项或有扩充名额的奖项,比如,央媒、党媒国际传播、舆论监督方面有竞争优势,纸媒可以选送独家创新的融合作品,冲刺融合报道;地方媒体在报送重大主题报道时,可以选送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报送,或者所在属地正处大事发生的中心区,选择首发作品或第一落脚点作品报送最佳;另外,某些地方媒体立足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表现形式灵活、产生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在应用创新上也有机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