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读铺展大地上的书,听生命花开花落的声音

日期: 来源:凤凰网收集编辑:万安

原标题: 读铺展大地上的书,听生命花开花落的声音

西沙海战指挥员魏鸣森将军墓和季羡林先生墓比邻

一枝白菊摆放在巴金题字的曹禺墓碑前

寻访小团员敬献特意带来的鲜花

隐藏深处的传奇英雄墓

全体寻访团员与杨浪老师合影

杨浪老师形容戴望舒墓是“雨巷尽头”

墓碑上的感人家书

篆刻在墓碑上的海战图

杨浪说,启功先生的墓碑形状取自生前收藏的一方砚

寻访团员读尹荃老师衣冠冢碑文

在邓颖超亲笔题字的王以哲将军墓碑前

时间:4月29日 目的地:万安公墓 人数:30人

4月29日下午,青睐“人文寻访”活动特邀京城媒体界前辈杨浪带大家祭扫西郊的万安公墓,讲述墓碑背后的故事。杨浪老师十年前曾在《读库》刊发名篇一段,令人过目难忘:“逝者是我们的明天,但是在今天,他们正在这个空间里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渡给我们。那一端就是这一端。每一座墓碑仿佛一个生命的支点,脚下是泥土,头顶是高天。”29日下午万安公墓两个多小时的寻访和讲解,始终就在呼应这个主题。此次活动,特别感谢北京市万安公墓的大力支持,也感谢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的鼎力协助。

“当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徐志摩译的一首英文诗,《当我死去的时候》,被罗大佑谱成了一曲《歌》。自从知道“青睐·人文寻访”下一站是万安公墓,它就不时在脑中响起,无止无休。

4月29日天气晴,暮春将逝。从巴沟出发的西郊线空调有点凉。在万安公墓站下车的人很少,我们稀疏的足音,有一点点惊起午后的鸣虫。

63岁的杨浪老师长得不像他的年纪,看上去也完全不像上个月刚做过心脏支架手术的人,气相当足。早早就在公墓门前候着我们,挨个儿问:“您是做什么的?”他说实在好奇,“究竟什么人会来参加一个逛墓地的活动?”

其实比谁都爱逛墓地的是他本人。“我在这附近住了20多年,平日里一个万安公墓、一个福田公墓,还有西山整个这一带名人的故冢,是我经常转悠的地方。特别是一下雪,我骑着自行车就跑来了,没有人,一片肃穆,看麻雀在墓穴上的雪泥鸿爪,美极了。”

杨浪老师是资深媒体人,担任过媒体集团副总裁,军人出身。1979年上过对越前线,突破红河一役立过三等功,比寻常人见过更多生死。“在我们的文化里,墓地是一个阴气重、招避讳的地方。很少人说没事儿到墓地来转。但我们有过国外旅游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到巴黎,拉雪兹公墓,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错过可惜;到莫斯科,圣女公墓,所有俄罗斯当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不管被怎么评价,他最后在那儿都有一个归宿;美国阿灵顿公墓,从总统肯尼迪到刚刚在中东阵亡的一个列兵,每个当过美国兵的,国家都有一块墓地给他。”

“一个民族给予死去先贤的位置,是反映其内在历史态度的标志。”2004年起,杨浪老师不再满足于只是看,他开始提笔写那些长眠在万安的人,迄今至少也写了有50余人了。他给起的总题目叫《在人生的另一端》。“诸位,我们此刻在人生的此岸,过了这个门,我们就面对着人生的彼岸。我那组文字前有一段话,我很愿意拿来与‘青睐’的诸位分享”——

“《红楼梦》里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曹雪芹晚年生活在北京西山,今天在他昔日履痕所及之处,后世的闻人和非闻人们聚到了一起,这就是位于北京西山的万安公墓。这里是人生的彼岸,站在彼岸观察此岸的事情,或者站在此岸思索彼岸的故事,都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逝者是我们的明天,但是在今天,他们正在这个空间里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渡给我们。”

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穆旦《冥想》

进得万安大门,绿荫如盖,午后的墓园岑寂无人。走在里面,人不自觉就屏气敛声,连脚步都不由得放轻。进门向左,“万安公墓最早的墓穴就集中在这个附近。”第一个引我们驻足的,是诗人穆旦。

“穆旦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关于穆旦有太多太多可说的。他是浙江海宁人,本姓查。穆旦本名查良铮,他有一个堂弟查良镛,就是著名的金庸,写武侠的。”杨浪老师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他的碑记,“在万安公墓里,我印象里碑文和碑记两个都有的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对人物和历史的了解,第一要有积累,第二要做些基础功课。”

“穆旦先生本姓查,把‘查’上下拆开,上为‘木’、下为‘旦’,再取‘穆’‘木’谐音,查先生笔名是这么来的。查先生本身非常传奇,上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九叶诗派,他是九叶诗派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我们今天读到的普希金、雪莱、拜伦的诗,最早的翻译和最重要的译本,都是穆旦先生的。他最早把普希金抒情诗,把雪莱、拜伦的诗翻译到中国,而且因为他本身具有良好的学养,他的译笔,我去对比地看过,比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各种不同的版本你比较看,还是穆旦先生的文字最隽永。”

“穆旦先生还有一个可说的,1942年,‘十万青年十万兵’,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当时穆旦24岁,正在西南联大英文系当助教。他报名从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新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身份随军入缅。同年5月至9月,杜聿明带着新5军败走野人山,尸横遍野。年轻的穆旦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累累白骨侥幸生还。所以穆旦的诗里面有一首《森林之魅》,副题‘胡康河谷的白骨’。”

“我是在云南当兵打过仗的,所以我读穆旦《森林之魅》有非常强烈的感受。穆旦的诗极其有能量。我知道在场的各位没事儿都不到墓地里来,来了你也不认识。穆旦先生的墓,我来了二十多年,很少看到有人给他扫墓。”20多天前的4月5日,是穆旦百年纪念日,杨浪老师说起来犹感悲戚:“那天我来看穆旦了。整整100年,这样一个大文化人,这样的民族英雄,没有几个人记得他。但是,应该要看他们,要念他们,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今天是靠着一批这样的人。”

每年清明节,万安公墓的管理人员都会购置鲜花,祭拜每一位在公墓中安眠的逝者,穆旦墓前也会鲜花盛开,让人尤感安慰。

当我死去的时候 亲爱

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徐志摩、罗大佑《歌》

“所谓公墓,就是平民都可以在这里有一块墓地。”万安公墓是北京最早的现代型公墓,1930年蒋尊袆(字彬侯)、王荣光(字梓贤)为响应政府建立公墓、废除私葬的训令,遂合作建立此公墓,开北平现代公墓之先河。

公墓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墓地建设上按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等顺序设立组,划为5区,区内又以《千字文》、《百家姓》为组号。5个区没有等级分别,但墓穴有福、禄、寿、喜、荣5种规格。1961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接管。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西去是人生最后的归葬之地。西山这一带,就近就有非常多名人的墓地。香山植物园里最有名的是梁启超和梁家的墓。孙传芳在植物园。传奇特工金无怠的碑在玉皇顶上。大家知道民国初年刘半农,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他和他的兄长刘天华先生,也在后面的玉皇顶上。哥俩都很年轻,30多岁就去世了。玉皇顶脚下还有梅兰芳梅先生、马连良马先生,都是梨园行泰斗级的大师。”

“民国吴佩孚大帅,第一个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就在玉泉山西侧200米的地方。这个墓始终存在,基本上没有人去看过。尽管阶级分析上他是一个枭雄军阀,北伐战争打的是吴佩孚。但是在抗战的时候,日本人用尽种种办法,想让吴佩孚出山当汉奸,他坚辞不出。”杨浪老师也是地图收藏家,二十多年来拿着地图将方圆20公里的西山一带悉数走遍。

万安公墓里,有与吴佩孚齐名的段祺瑞。“大家都知道1926年,‘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写过‘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段祺瑞军队枪杀了30多个学生。段祺瑞自此之后,面对日寇的威胁利诱坚不出山,同时为了学生们因己而死,吃斋念佛以度残生。他死后灵柩一直停放在北京一个庙里,直至1962年,章士钊先生(章先生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部长,段祺瑞曾经是他的首长)找到周恩来总理,说段芝泉先生还没归葬,能不能政府给一块地。总理特批,段祺瑞才埋到这里。章士钊先生手书墓碑‘段公芝泉之墓’。”“文革”中,万安公墓受到极大冲击,至今断碑残字历历可见,而段祺瑞之墓却侥幸逃过此劫,原因听杨浪老师说起来却也简单:“红卫兵没文化,只知段祺瑞,不知‘段公芝泉’。它要是写‘段祺瑞’,早不知被砸成多少片了。”

“这里面你们慢慢地逛,一边翻着百度,回去还要读民国教育史、政治史、经济史。当代史其实就是事件和人构成的。这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站在多少年以后去回望他的人生,对我们怎么做人、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了解我们有今天之不容易,都有许许多多在教科书之外的故事可讲。”杨浪老师现身说法:“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我说其实就是一句话——读大地上的书。我这20多年不断地走附近这些墓地,一旦觉得空虚了,我就逛墓地,我叫‘采气’。人说这里阴气重,我却觉得我很强大。你走在这里边,走几步就‘啊,他也在这儿’,每一步的人生你去体味他、感悟他,所以你强大,因为你懂了历史。”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 请记着我

要是你甘心 忘了我

——徐志摩、罗大佑《歌》

四月将尽,万安公墓中落花成泥。我们一行在杨浪老师的声音里走走停停。

举步所见,到处是当代史上留下痕迹的名姓:容国团,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墓碑上刻着“人生能有几回搏”;陶金,中国现代舞的开山者,“1961-1997”,36岁,那么年轻;陈方千,1985年去世的北影厂导演,“文革”前最好看的彩色木偶儿童电影《小铃铛》出自他手,他自己亦是侯宝林先生名作《夜行记》的现实原型;出奇漂亮的一通碑,云纹的碑额,汉白玉的碑身,上面刻着“画家刘继卣”,看小人书长大的一代都受惠于他的工笔画,《大闹天宫》最经典的版本就是他的笔墨;常徵、朱绍贞夫妇,不是最有名的历史学者,墓碑上,正面有六个孩子的掌印,背面刻着他们写给儿女的信;泰斗级的王力先生,他的《现代汉语》是我大学时的课本;朱自清先生,他的《背影》,我们每个人的教科书,时至今日,“给你买橘子去”,仍是年轻人们笑闹时最经典的梗;戴望舒的墓前没有丁香树,原来他22岁就写下了《雨巷》,是“中国当代诗、新诗歌的开山之作”,杨浪老师痛惜地写过他,文章名为《雨巷的尽头》。

1949年就去世的韩钧,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立的碑之一。初见碑的那日,杨浪老师很认真地给他敬了一个礼,“他是我们二野四兵团的老副司令”;王以哲烈士墓前,高高的两通碑夫妻分立,其中王以哲的,是邓颖超亲笔题字,这背后有“东北军”、蒋介石、周恩来、张学良、“西安事变”,中国当代史、革命史、国共合作史上的一段秘事。

太多太多“原来你也在这里”:季羡林先生碑前,我们合掌默拜;巴金题写的曹禺先生墓上,有人给放上一枝白菊;启功先生的碑就在大道之侧,很多人到万安来,别的不认识,想读启功先生的碑倒很好找。墓的碑形取自启老自己生前收藏的一方砚。80多岁去世的启老,66岁时便给自己写了墓志铭,自己撰文,自己书写:“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

与启功先生的墓前后相邻的,是美丽的董竹君,著名的锦江饭店和著名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她生,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时;她死,在香港回归之年。一生,一世纪,跨越一整部中国当代史。

留下珍贵自述的还有沈醉,经历复杂的军统大特务,最终以“起义将领”之身做到政协常委,身世殊为传奇。

李大钊先生的旧冢,旁边有一树桃花,花期已逝,空留一地莓红。与他并肩的,是他同时被难的国民党战友路友于。

李葆华,国务委员,曾任安徽省委书记、人民银行行长。依此规格绝对应该进八宝山的人物,为何却侧身万安?杨浪老师叹口气:“他是李大钊的儿子,生前生后都要跟老爸在一块儿啊。那边,还有一个袁世凯最小的儿子,曾经割肉侍母的孝子,参过军,抗美援朝。”

忠孝节烈、义薄云天的故事,万安有很多很多可讲。比如,孙中山的老卫士。孙中山1925年病逝北京,灵柩停放香山碧云寺,还有一个现今仍在展陈着的,苏联人送的水晶棺材。1929年孙中山归葬南京中山陵,留下一个衣冠冢在北方。孙中山一个广东花县出来的老乡,老卫士,从1929年到1949年,一辈子守着那个衣冠冢,从青丝到白头。这个老卫士往生之后也安身万安。

一路行来,杨浪老师轻声叮咛我们留意脚下,不要不小心踩了任何一个墓,惊动任何一个亡灵:“在这里,哪怕你用最短的时间逛一圈,都会发现中国当代史上你听说过的很多人,以及你闻所未闻的更多人,最后他们都在这儿。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是站在此岸看彼岸,还是正站在彼岸的人群当中。人生的最后,不过是一块碑、一抔土。你会对人生有一种了然。”

读书,

读大地上的书,

读历史,读人,

历史不就是世界和人构成的吗?

——杨浪

在季羡林先生墓的对面,有一通刻着地图的墓碑。

“那是1974年1月19日西沙海上作战经过图。碑的墓主人是魏鸣森将军,海南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副参谋长,1974年西沙海上作战时,他是海上编队的指挥员。”杨浪老师专程把我们带到跟前介绍。

“你们看一看魏将军碑上的这个海图,它详细记载了西沙作战的经过。几个月前,1月19号,我专门到这里来给魏将军献了一束花。”仿佛被渐渐西斜的日光染上金色,杨浪老师的声音里有一种大概可以叫做“袍泽之谊”的深情。

“我老遗憾没有几个人来看望他们,这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因为有了1974年魏将军指挥海上作战,我们把西沙群岛控制了,建了机场,才有我们后面1978年‘三一四海战’再拿下南沙诸岛那片,才有我们今天对南海权益的主张。这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一片海上国土啊,所以我说这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权益的历史立过大功的大民族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南海群岛,没有我们真正在南海的生存空间。但是魏将军几乎被忘记了。”

听杨浪老师讲战史,是无比生动的经历。

“1974年西沙海上作战,今天回过头去看,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我们一共派了六条舰,平均吨位六百吨。南越海军四条舰,最小的一条九百吨。南越海军的一条舰顶我们两条舰。对方整个四条舰,除了刚才那艘九百吨,全是一千二百吨、一千六百吨,都是大舰,等于我们几条北海公园人划的小船,去撞大轮渡,而且居然打赢了。”

“而且居然说,当时我们在海上跟越南的军舰撞在一起了,越南军舰的锚链挂住了我们的舰艇,挂住抽不开了,最后在海上扔手榴弹。我们海军战士向越军敌舰上扔手榴弹。我对这场战斗非常有兴趣,前些年我做军事记者的时候,专门去采访了三九六舰(就是扫雷舰)的舰长。我说你们海军怎么能配手榴弹呢?谁能想到海上作战要扔手榴弹,这不可思议,怎么来的?他告诉我,他们三九六舰在去西沙出海之前,在广州船厂的船坞修船。修船那半年的时间,水兵要在岸上射击投弹训练,所以舰上这些手榴弹和枪都有。然后突然接到命令让他们赶到西沙,开着船就走了,而且船还没修好,本来最高时速只有十八节,跑到十二节。到那儿撞上就跟敌舰干上了,靠帮作战,炮使不上。‘快扔手榴弹’,那手榴弹就在甲板上,就扔了。在那种情况下,小舰打大舰,而且居然打胜了,居然登岛了。18个烈士,敌方是击沉了一条舰,击伤了三条舰。在那种情况之下,魏鸣森将军指挥了这么一仗,可歌可泣。所以,我每次都要来看看他。而且我尤其得说,诸位真的别忘了,我们有今天,我们民族有今天、军队有今天,是因为有他们,他们是民族英雄。”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吐悲啼

——徐志摩、罗大佑《歌》

传奇英雄还有沈安娜。

朴素的墓碑上只有沈安娜、华明之夫妇的合影和他们的生卒年。但是杨浪老师说他每次来都要看一看。

“这是我们谍报战历史上最传奇的女英雄,沈安娜,一辈子没暴露。她1938年到1949年一直潜伏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速记员。有历史照片,蒋介石在台上讲话,沈安娜一个小姑娘在后面做记录呢。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录音,完全靠速记。”

沈安娜的故事被杨浪老师说起来跟电影似的。当年沈安娜只有二十几岁,是个小姑娘,积极要求进步。她的丈夫华明之是中共特科、我们情报系统的情报人员。华明之1937年把沈安娜发展入党,然后加入中共地下组织。之后她就一直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做速记员。

“我们党在整个革命历程当中,除了一批先烈前仆后继,就是周恩来指挥的党的秘密工作起了重大作用,我们是看了蒋介石底牌的。所以在中共情报战的历史上,有一批大英雄,比如沈安娜。”

“沈安娜去世之后,她的碑上连一个字都没有。如果我不跟你们说这个是沈安娜,那个是华明之,你们走过了都不知道,我们有今天就跟他们有关系,大英雄啊,而且充满了传奇。”

“我看到罗援的一篇文章,罗援的父亲罗青长跟沈安娜一直是组织关系。老太太95岁临终在病床上,糊涂了,喃喃自语说:‘我暴露了,我暴露了,他们要抓我,快从后门走!’身边的护工和护士谁都不明白这个老太太说什么,听不明白,她又用上海话讲。罗援去了一听以后就老泪长流。就这么一对革命伴侣,在中共的情报战史上可歌可泣,极其传奇。多少搞影视剧作的,都来找老太太,给老太太一大笔钱,您把版权给我咱们拍电视吧。老太太绝不说,坚决不干。所以关于沈安娜,没有电视片,那些《潜伏》什么的都跟老太太没关系。”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

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我也许 也许我还记得你

我也许把你忘记

——徐志摩、罗大佑《歌》

那半日的万安之行,我们最后驻足的是尹荃老师的衣冠冢。

尹荃(1897~1970),女,湖北省恩施市人,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1914年毕业于北平女师,后在母校附小,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1955年退休。

尹荃老师退休15年后病故,她没有子女,再19年(1989年),有学生36人具名为其治衣冠冢于北京万安公墓。其碑言:“四十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迨文革浩劫未能幸免,无辜蒙难,备受凌辱。卒以精神受创,惊恐过甚,而未能善终。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献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网上能搜到的关于她的信息,总共就这么多。

墓碑正面有她的照片,优雅的发髻,纯净的黑衣白领,贞静淑定得就像一个修女。墓碑上更让人震惊的是那些立碑人的名字,从起名的用字上,可以看到36位具名学生中,有许氏一姓8人、尹氏一姓9人都出其门下。更有学生尹以璋、尹以琦(偕夫人屠蒂生),在为老师立碑之后,将自己的坟茔永远置于先生墓前。

“她是最普通的一个,也是最不平凡的。尹荃老师所有的生平经历,就在这个碑后一百多字的碑文里。我曾经试图用各种办法来查北平女高师的校史和同学录,她是北平女高师,也就是许广平、刘和珍的同学。1914年毕业以后,就当小学老师,终生未嫁,1970年去世。她当年的学生,后来给自己的老师立了这个衣冠冢。”杨浪老师说得很动情,“在场的诸位,我们都有小学老师,我们哪个学生给自己的老师立过这样一通碑?你想得是什么样的师道尊严?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什么样的师承?更不得了的是,在这个碑上留名的学生,自己死后,把自己的骨灰葬在老师的坟前,就是一辈子要俯伏在老师的膝头。”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史实上查不到她的生平,但是这样一通碑,你只要一思考这个事情,不得了啊,感天动地啊。而且这样的东西,你只有进万安公墓,只有到她面前,通过心对心的感受你才能获得。这就是我所谓‘读大地上的书’。”

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块碑,杨浪老师自言喘不过气来:“我每次来万安,出公墓大门前都要到尹荃老师这里看看,就想,做人得做到什么程度,能做成这样,然后想想自己做人这事儿。我都认为教育局应该让老师们到这儿来看看,谁当老师能当成这样。什么话也不说,不着一字,不着一词,放在大地上。这里到处都是感天动地的故事,中国文化、忠孝节义、为国献身,什么都有,太多了。而且,到墓地逼得你读书,逼得你去读教科书之外的书,所以一定要读书,要去接触和感受历史,就像感受尹荃老师。”◎ 本报记者 吴菲 录音整理 梁天伊

〖寻访团员感言〗

静听历史 闲花落地

@冯天林

把手轻拂穆旦、戴望舒和朱自清等人墓碑上的薄尘,仿佛拉着一个期盼久远风尘仆仆来的朋友。

有人说,向逝者伸出手,握住的只是虚空。

我对此不以为然。今年清明节回家,在父母的坟前坐了十多分钟。我和他们隔着一层黄土,但觉得他们比在世时离我更近,他们在那刻,仍是我抵抗忧郁的盾牌。

4月29日下午,杨浪老师带我们参观万安公墓。万安公墓的寻访应该不错,嘉宾杨浪先是当兵,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立三等功,复员后去中国青年报,历任记者、编委,后来去了《三联生活周刊》、《财经》,是改革开放后媒体人中第一代思想者。

我很赞同杨浪老师来公墓“采气”的说法。我们在现实中觉得空虚了,焦虑了,无聊了,浮躁了,觉得世界太喧闹了,看不到希望了,觉得人生没意义了,来到这个地方,你在寂静中静下心来寻找,或许一个你记忆中的人,或者一个陌生人的墓志铭,也许就会是打开你心结的钥匙。这个气,有逝者留存人间的正气,有立于天地之间的骨气,有大地之书的文气,还有万佑平安的和气。

走在彼岸的“人群”中来看我们自己,会多一个观察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视角。一些在现实中放不下的东西也许会放下,让自己的心平和下来归于原来的位置。

我是一名老师,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可能是教育的现实,也是很多老师的困境。这次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杨浪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尹荃老师的衣冠冢。学生为老师立碑让我震撼。一个老师真正活在学生的心里,这恐怕不仅仅是具有人格魅力,更有圣于仁的境界。这让我想到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像为自己父母一样守孝三年的事情。面对这样一个衣冠冢,还有什么能使你安静不下来的?

这次,杨浪老师还给我解开了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早逝谜团。多少年来,人们猜测、揣摩、考证,都没有结果。也许,丁香姑娘只是诗人的想象;也许,就如很多专家臆测的那样,丁香姑娘不是一个人,而是大革命失败后黑暗社会的缩影,诗人想要表达的,从来不是爱情,而是恐怖。望舒去世时,年仅45岁。杨老师说,戴望舒是大麻子脸,我们看得到的照片是经过加工的。诗写得好,喜欢诗的女孩也很多,但是这个现实让诗人戴望舒抑郁。我也理解了他写给萧红的一首诗。戴望舒的终身是悲惨的,数次渴望豪情而不得。他为萧红写《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涛闲话。也理解了他这一生都在感情用事,偏执、清冷,嫁给他的女人,无一不是从神坛走向了地狱:可是清晨我醒来,在枕边找到了悲哀,欢乐只是一幻梦,孤苦却待我生挨!我暗把泪珠哽咽,我又生活了一天。而他,写了一辈子情诗,却从来不知情为何物。好友卞之琳曾说:“戴望舒年纪轻轻便离世,旧的社会制度让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发挥最大,眼见着新社会要出现了,戴望舒却走了。”

杨浪老师在周末闲暇的时候,最喜欢到公墓溜达,他说不为别的,就为了墓园能带给他独特的人生感悟。而在万安公墓,每块肃静的墓碑后面,可能都潜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留待后人挖掘。

我们寻一处幽静之所,静下心,读一读这样一本极静的书,将内心的静谧带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心建一座比例合适、细节精致、实用便宜的好房子,而不是挑战技术极限的豪华地标建筑;用心写一本学有所得、思有所悟,希望与他人分享思想的好书,而不是造势吓人,充斥术语僻词的“专著”;用心编辑一本不空洞,不虚饰,有内容,有启迪,装帧大方,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而不是空谈文化产业;用心生活,细察孩子的欢颜,而不是装腔作势,虚伪作态。

我在面对墓碑的时候心是最虔诚的。心走得很近,也走得很远,读一个个墓碑,读碑文中的一个个字,每一个字都因为有思念的缘故,有缘的缘故,不是亲人,也是亲人,我“认领”了他们,有你们,大地温暖,花开花落,你们的每次呼气都落地有声。

先人之功 生活百味

@新禾呈现

谢谢你们组织这个活动,让我们追随着杨浪老师

读大地之书

采浩然之气

接智慧之光

沐历史风雨

念先人之功

品生活百味

思彼岸过往

度此岸人生

静谧而美 风采流传

@mux

参加北青报的人文寻访活动,去了西山旱河路上(距离香山只两站轻轨)的万安公墓,里面有李大钊、朱自清、周汝昌、季羡林、启功等许多名人的墓。群友说,30多年前参加少先队活动来拜访过李大钊的墓,后来再也没来过(我小学时只去过八宝山革命公墓,从没到过万安公墓)。

万安公墓在香山之东南约三公里,向其东北一望可望见玉泉山。杨浪老师说他经常骑单车来探访名人墓地,特别下雪时,墓园里静谧而美。香山周边方圆二十里的名人故居、墓园他都走过。

这次,杨老师带我们拜访了长眠在万安公墓的文化政治历史名人的墓。有的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他们的故事。在启功先生墓前杨老师讲了一则启功与朱家溍的轶事,我在探访活动结束后独自再一遍踏访墓园时刚好看到了朱家溍先生的墓。先生都已作古,但风采流传自有后人称道。

这次还看了一些普通人的墓碑,借以参悟了一下人生。有的人只比我大两岁,2000年就故去了,妻子将其骨灰立碑在此园。还有人十九岁就故去,被埋在父母墓碑前。也有世纪老人携手一生,在同一年中相继过世。有的民国时期的人,取有很好的名字,夫妻伉俪,不知其生平,只见两个很美的名字并列在墓碑上。有的人墓前石上刻有他的画作,有的人墓前石上是一首五线谱,可惜我不能将曲哼出。

本版摄影/陈钢

相关阅读

  • 美国一6岁儿童开枪打伤老师被拘留

  • 极目新闻记者 满达 胡秀文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月6日下午,美国一名6岁儿童在教室朝老师开枪后被警方拘留。1月6日,警察聚集在枪击现场(图源:CNN)事情发生在弗吉尼亚
  • 看见学生,这群老师坚持做关乎教育的“小事”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6日讯 每天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坚持每周对教学或班主任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坚持每天用手机记录“风姿好少年”,坚持每天写“下水作业”……近日,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 来了解一下8个常见的日本姓氏背后的涵义吧!

  • 姓氏在日本文化里是十分独特而有趣的一部分。你知道日本常见的大众姓氏其实是19世纪后期才陆续出现的吗?另外这些姓氏的背后都透露出日本文化中宗教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如果

最新文章

  • 应急科普 | 冬季安全生产莫大意!

  • 冬季雨雪冰冻等天气因素影响着企业生产安全冬季企业生产过程中如何防范事故发生戳下图了解!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 种植中药材发了“中药财”

  • “今年价格不错,每亩板蓝根产量300公斤,能卖1万多元。”2022年12月28日,延津县石婆固镇龙王庙村的赵玉付把晒干的500公斤板蓝根交到延津县延寿为农服务中心后高兴地说。据了解,
  • 民盟宁波市委会:深挖河海文化 彰显港城宋韵气质

  • 两宋时期,在宁波三江口,一艘艘商船满载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启航销往世界各地。返航时,又将装载着世界各地的香料、宝石、玛瑙等异国商品带回来,销往中国内陆地区。宁波凭借河
  • 石堆镇做企业“贴心人”,优化营商环境

  • 去年以来,安丘市石堆镇党委政府开展做企业“贴心人”活动,服务企业出实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垂范,让服务更贴心,镇上成立由各部门组成的专班,构建“领导主抓、部门协调、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