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抗战中的5个镜头,壮士报国恨,誓死不生还

日期: 来源:兔大圣公社收集编辑:壮士

卫国者,何惧生死,仅留孤碑,慰身足矣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枪炮声中,日军全面侵华。九一八事变的不堪与叹惋在这一刻迸发。6年前,19万东北军所谓的弱旅对战1万余关东军,几乎是拱手让出东三省百万平方公里疆域;6年后,即使在6万余精锐日军的压境下,西北军29军仍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激战数周,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2位将军殉国,5000余将士伤亡,背后是一个镜头即可一窥国军装备的简陋。

在那场不朽的艰苦卓绝中,实际上,绝大多数抗日将士,是死过2次的。第一次是他们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另一次是国人最擅长的遗忘。民国二十七年,中原重镇武汉上空的三次空战,贫弱的中国空军大获全胜,却也几乎损失殆尽,背后是“风云际会壮士飞,壮士许国不生还”的惨烈!真正的战争亲历者才能体会,每一个镜头下,都是一幕幕难以释怀的悲壮。

当烽烟兵甤遍地,九州湮灭,谁招志士之魂?不若三尺孤坟!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台儿庄血战,据日军统报的伤亡近12000人,两个精锐师团被打残,但孙连仲麾下的第二集团军伤亡近七成,卫国者,何惧生死,仅留孤碑,慰身足矣。

那年的的将士们,即使站着是一座山,即使没人会在意脚上的草鞋,但镜头下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悲凉,那是壮士许国,不必相送的坦然,那更是一个古老贫弱国度面对强敌不得不坦然的无奈与辛酸。

历史的小幸运,是在所有人都会死掉之后,那些曾经走过血与火的卫国者仍然活着,活得会比任何人都久。因为那些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后来者,有一天会恍然发现,曾经浴血奋战的国之卒,就是为了能看到后来者泡在蜜罐里长大。所以他们再也不会,也不容许再会,第三次死去。

说起抗战,虽然一些人骨子带着里不浓不淡的自卑,简言就是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打的什么玩意儿。但是,确实如此么?当战争变成“天底下只有杀头的生意,没有赔本的买卖”,庙堂与风骨,绝大多数淳朴敦厚的国人选择的是后者。他们备受苦难却从不抱怨;他们要求很少却准备付出所有;他们淳朴的思想,认为他们在做的一切即是英雄,他们就是曾经的中国军人……

相关阅读

  • 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纱龙腾飞的红色古村

  • 一直以来,在各种盛事期间不乏荷塘纱龙的影子。周源李公祠是如今荷塘纱龙协会的会址。篁湾村的两座炮楼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而建设的防御设施,扼守篁湾村的
  • 郑作民:尽忠报国抗日捐躯的英雄

  • 郑作民:尽忠报国抗日捐躯的英雄郑作民,别名振华、文贝、治新,1902年生于湖南省新田县。自幼家境贫寒,靠父亲抬轿、挑煤炭、打短工挣钱供读私塾、初小、高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去世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于2022年12月24日去世,享年91岁。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存53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这个日本人,十余年间坚持做这件事……

  • 这个日本人坚持十余年收集日军侵华证据交给中国“人怎么可以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好?”为什么坚持收集日军侵华
  • 八十五载,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

  • 党委宣传部公大官微出品八十五年前的南京,笼罩着阴云在短短四十余天的时间里整座金陵城沦为一片废墟当血色的朝阳生于六朝古都之上时三十万亡魂再也等不
  • 85年了!不能忘!不敢忘!

  • 来源:综合自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前线、人民视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发布等今天是2022年12月13日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
  • 再添铁证!

  • 近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2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包括侵华日军《阵中日志》、“荣第1644部队”相关照片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 来了解一下8个常见的日本姓氏背后的涵义吧!

  • 姓氏在日本文化里是十分独特而有趣的一部分。你知道日本常见的大众姓氏其实是19世纪后期才陆续出现的吗?另外这些姓氏的背后都透露出日本文化中宗教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如果

最新文章

  • 泼墨送福

  • 掌上济宁讯(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马建霖 刘雪华)新春临近,年味渐浓。1月7日,济宁市金乡县第十二届“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在马庙镇杨官庄村启动。由县文联组织的十余名书法志愿
  • 乡村振兴|郴州汝城:和美沙洲村 宜居又宜业

  • 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婧雯 通讯员 李一卿 熊思晨春节将近,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里,大伙儿早早忙了起来。打扫庭院,探亲访友,筹备节会……如今,漫步沙洲村,大伙儿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