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多情,差点丢了江山!安禄山造反背后,他才是最狠的角色!

玄宗多情,差点丢了江山!安禄山造反背后,他才是最狠的角!

说起大唐王朝当年经历的那场劫难,尽管没有让唐王朝即刻灭国,此后还延续了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从此走上了下坡路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每逢提及安禄山,人们都恨得咬牙切齿。人们不禁在想,如果不是这个看似呆傻、实则奸滑的家伙,大唐王朝的盛世还能延续多久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玄宗皇帝尽管杨贵妃,但这些都属于私人感情范畴的事情,在执政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败笔。想到这里,人们对安禄山的憎恨就更强烈了,然而人们好像忽略了还有一个人物,他就是史思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史思明起到的破坏作用是远远大于安禄山的。但从国人的印象中,一般喜欢将前面的那个人放在首要的角度,不管是功劳,还是罪过,都认为后面的人只是一个从犯。按照国人的观念,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有的人还认为,如果没有这个主犯安禄山,史思明又能够掀起多少风浪,又能够溅出多少水花?事实上人们的观念往往既存有偏颇又谬误连连,既然当初已经定义为安史之乱,其实就是不分先后的并列之意,如果史思明真的若有若无的话,完全可以叫做安贼之乱了。

然而人们却在考虑这场叛乱的时候,选择性地强化了安禄山的影响,当然也选择性地弱化了史思明的作用。其实人们只不过是根据此前安禄山的知名度,认为他在整个叛乱过程中是罪魁祸首。我们都知道他当年出身贫苦,在突厥与唐朝的边境中艰难度日,完全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意思。后来他饿的受不了的情况下,就冒着生命危险去抓羊吃,没想到竟然抓到了唐朝边关大将的张守珪那里,后来也因机缘巧合,为张守珪抓突厥俘虏,此后他还带着史思明一起去抓,人们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会说,这明摆着史思明是他的小弟嘛!

步入官场以后的安禄山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前程,就跑到长安去收买朝中大臣,甚至还想到了曲线救国的战略,他居然想要收买玄宗皇帝的贵妃杨玉环。在打听到杨玉环样样都有,唯独缺少一个孩子的时候,比杨玉环还要大上十多岁的他,居然厚颜无耻地乞求当她的干儿子。其实这里面已经事出反常了,然而却没有引起李隆基的足够警觉,甚至把安禄山任命为了一身兼管三地的节度使。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唐朝中期的节度使权力已经大的没边没际了,他居然是三个地方的节度使,这简直是为他的反叛大计添砖加瓦的节奏。

在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以后,安禄山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与冲动,悍然兴兵反叛,在这个时候他打出的旗号居然是反杨国忠,这相当于是把他和杨思忠的矛盾公之于众,为自己的反叛找一点正当的理由,也牢牢地抓住了当时人们的眼球,纷纷去搜索他与杨国忠的恩恩怨怨。事实上我们翻开历史的话,发现安禄山的反叛是远远没有史思明活的长。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史思明比安禄山活的更长一些,他自然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反叛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当初叛乱之初,史思明的实力是不如安禄山的。此外我们的熟知的历史大事件,比如唐帝国的统治者吓的仓皇西逃,比如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了一个国家两个皇帝,再比如唐朝军队发生哗变,逼的他杀死了杨思忠、缢死了杨玉环。这些都是安禄山作为主帅反叛时发生的。

当初事发突然,所以这一系列大事件先后涌现,也是十分正常的。其实安禄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本还在于他在反叛之前的准备工作。在安禄山举兵以后,此前就是跟班小弟的史思明,自然也是鞍前马后的效劳,因为这个时候轮不着他出面当老大。但是从具体的战争过程我们就能够看到,史思明起到的破坏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当时的大唐名将李光弼甚至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他。

然而随着安禄山的死去,叛军并没有像人们想像中那样散去的时候,才有人认识到这位安禄山的跟班,史思明居然是一位比他更狠的角色。他当年先是杀了安庆绪,安排了叛军的情绪,使得自己顺便成为了叛军老大。此后又迅速挥师出动,将大唐军队打得节节败退,要不是他没有防备到儿子突然对自己下手,他的军队与郭子仪交战的结果还真是难以预料。然而这样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唐王朝就此覆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