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 漫谈于凤至的词与文章

于凤至,字翔舟,自小天资聪慧,才识过人,五岁入私塾,七岁填词作对,十六岁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弹得一手好琴,写的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诗,画得一手好荷。嫁入张家后,她更是主动到东北大学南校法科旁听。

于凤至,美丽如凤,富贵如凤。那一袭淡紫色的旗袍,展尽了她的优雅,她的从容。

于凤至的自身气质与才华连同她的名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享誉东北各界,被称为新一代才女。

一、于凤至的诗词

据说当年张学良因反感这桩“媒妁之言”的婚姻,在去郑家屯相亲时,并不十分情愿,拖了几天才去与于凤至见面,于凤至以诗词婉谢这桩婚姻,写了首《临江仙》,字里行间流露出高洁不阿的情感。

其词如下:

古镇亲赴为联姻,难怪满腹惊魂。千枝百朵处处春,卑亢怎成群?目中无丽人。

海誓山盟心轻许,谁知此言伪真?门第悬殊难知音,劝君休孟浪,三思结秦晋。

张学良读罢大为吃惊,叹息险些与一位才华超群的才女失之交臂。

晚年时的张学良依然记得第一次带兵打仗时于凤至为他写的小词:

恶卧娇儿啼更漏,清秋冷月白如昼。

泪双流,人穷瘦,北望天涯搵红袖。

鸳鸯枕上风波骤,漫天惊怕怎受。

祈告苍天护佑,征人应如旧。

自从1988年1月13日,于凤至在美国得到蒋经国在台湾去世的消息,她就开始不断等待来自台湾的消息。当于凤至得知台湾当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放宽了对张学良的人身限制后,于凤至为此而热泪盈眶,她在病中挥笔写下一首诗:

腊末忽闻春消息,

老朽拄杖泪沾衣;

光阴倏然惊白首,

辽水结缡梦依稀。

二、于凤至的文章

在于凤至现存留人间为数有限的遗墨中,有一幅为《东北人物志》题写的序言,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于凤至在1929年应《满洲报》社长西片朝三之邀而题写的。这篇序言洋洋洒洒四百余字,文章一气呵成,内容意境深远。文字用行书写就,笔锋刚劲,毫无脂粉之气。清秀中透出刚劲,潇洒里又蕴含几分俊逸之气。该书主编武南阳爱其字,采用手写稿影印而成,故为世人留下了一篇书法佳作。由于于凤至遗墨很少示人,这篇佳作更弥为珍贵。

全文如下:

从古一代人才之盛衰,恒视其环境之不同而各异。盖富厚者习于安乐,罔知进取。而贫困者又恒汲汲于衣食,不克深求,于人才两俱不利。惟物质羡余患难不绝之世,虽有衣食之奉而精神激荡,无宴安鸩毒之忧,人才乃得以辈出焉。我国东北数省,幅员广大,特产丰饶,可谓天府之国。同时强邻环峙,祸患相寻,居是邦者无不临深履薄之感也。自先大元帅镇治以来十有余年,内修政轨,外睦友邦。兴学校,育人才,莘莘者日新月盛。现司令长官汉卿,夫子继其业,治军牧民而外,尤以为国作人为职志,日昃不遑,孜孜罔懈。凤至久侍帷幄,知之最详。

------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

辽宁张于凤至书于天津旅次

不能不承认,这样的字体和文笔放在当今来说,也是文人墨客之典范,更不用说在那个文盲遍地的旧社会了,而当时的赵四小姐初中肄业,十四岁便流连舞场而后离家私奔,虽其通晓英文,但在才学文笔方面与于凤至的确相去甚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