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浅谈传统中式建筑府、第、宅、家的区别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风俗和审美,一墙一瓦,一砖一石,一园一亭,一楼一城。

最近中式建筑大热,挑檐雕花马头墙,灰瓦白墙框景窗。我们处于传统被极度摧毁的年代,但老祖宗底蕴丰厚,仍留下些残垣断壁或是零落建筑供人耳闻目睹。现在中国的建筑大体可以分为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往大的走,就分南北建筑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特有的风流,士族文化在建筑上表现为出则尊、入则隐,盛产士族的南派建筑风格无一不是以雅致见长,足见知识分子的观念与思想,不以金碧辉煌来凸显尊贵与地位,而倾向于采用朴素、冲淡以标榜自身的价值追求。

士族以江南最盛,多少有些隐逸之风,从书法到绘画,从园林到建筑,知识分子的审美被表达成意境二字。意从何来?从物、从情而来。屏门、廊道、曲水、植株,动线归纳、传统建筑手法的应用,将院落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效果。山、水、树、亭、桥、植物、高墙、轩榭亭阁。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对称分布、如意吉祥,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一个历史时代发展到巅峰时期的建筑产物就是紫禁城,严格的中轴对称,至高无上的地位,乃至于红黄的专属色彩,都体现了建筑在尊贵与威严的表达。

地方不同,房屋类型不同,无论南方北方,每个房屋都是有主人的,经常看到一些古装电视剧中,随便一个人物的大门上都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华府”等等,其实不然,在古代这个府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宋朝居住等级规定,王爵以上的房居才允许称府,百官家居称为宅,百姓则称房或者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些是不可以逾越的。

而到清朝,“府”指的是王宫府邸,只有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主、一等(辅)国公的爵位的人的宅第,才能称为“府”,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宅第,称为“第”,一般士大夫的宅第就只能叫“宅”。

清朝的律法上有严格的房屋等级和房屋面积的限定,原则上不可逾制!“府”在产权上与“第”、“宅”也有区别,“府”是由内务府总管的皇产,在获得爵位后,由内务府分给他们。除了有极少数的“第”是由皇帝赏赐以外,一般“第”和“宅”是要自己出银子购置的,即使做到宰相,严格说也不能称为“府”,只能称为“邸”或“第”,比方说“大学士第”、“中堂第”等,比如白米斜街张之洞的房子,那也是邸。而府到现在也称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住居的地方.也可用于身份比较尊贵的人物住居之地,其实也算是对住宅的一种尊称。

更多的是家和房:是现代亿万普通人住宅的统称。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房,就有个家,就可以挡住风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